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教学活动·教学课例】党建引领新课程 新教材 新思路新征程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学案例

CF黑号 admin 2025-11-08 04:04 1 次浏览 0个评论
网站分享代码

本节课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品质课堂的要素进行开展,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各个环节。通过“问题串”环环相扣,利用概念模型的建构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下一节方面:

一、从实际出发,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展示学生熟悉的大量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归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类型。通过蜜蜂发现蜜源传递信息的具体案例,分析信息传递的过程。通过犀牛和牛椋鸟,植物必须在一定光照下才能开花等具体实例总结信息传递的特点。通过播放视频,动画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而不是直接告知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为后面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分析资料,提升科学思维

通过分析教材已有资料:海豚的捕食、探路、定位和躲避天敌和莴苣种子萌发率与光的波长的关系→分析得出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许多动物只能在特定时期释放信息素→分析得出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烟草蜘蛛、蛾以及寄生虫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不仅建立由宏观到微观的生命系统的信息观,同时提升了学生总结归纳的科学思维。

三、模型建构,聚焦大概念

在学生元认知的基础上,教师给出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过程的简图,学生继续完善信息传递的过程。最终上升为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的大概念。进一步形成信息观,进化与适应观。

四、设计实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布置验证昆虫之间是否存在化学信息的传递探究性实验任务,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真正设计实验,发现问题。通过设计实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改进学习方式,还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五、联系实际,形成社会责任

通过学习本节知识内容,探讨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将理论性知识及时迁移应用解决现实问题。形成保护环境,关爱自然的社会责任。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过程中实践,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以上是本节内容的整体教学思路本节课还有存在些许不足,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将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