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煜普
当在屏幕上面看到那位歌手在内地最火的选秀舞台上卖力唱出《梦回唐朝》的时候,我的心里,翻涌着沉沉的哀凉。
必须坦承,其中好几句,我也有血脉贲张地奋力振臂、发自肺腑地随之高歌的猛烈冲动——而且我猜,那个晚上,电视机前有着像我或者汪峰那样略显夸张的应激反应的70后和80后,为数还不算少。但说实话,点燃你的不是摇滚乐,戳痛你的正是你自己。
那些长发的乐队,那些磨损的卡带,那些凌厉的歌词,那些激越的旋律,跟中国摇滚最为生机勃发的“90年代”的社会环境、时代气息和个体境遇、私人经历合力而为,打造出了一代青年所共有的成长记忆,色泽斑斓,质感非凡。当年,人在歌声里,歌在人潮上,朝夕相处,耳鬓厮磨;那些歌与这些人,共同成长,相互成就,彼此成全;离开那些歌,这些人的记忆黯然失色,没有这些人,那些歌的来日唇亡齿寒。所以,如果想要兵不血刃地攻破这些人们饱经磨炼的粗粝心防,只需播出一首老歌,他便轰然丢盔弃甲。
但“怀旧”这种药,治不了陈年心病。说白了吧,生活里不光有诗意和远方,更多的还是些零碎的苟且。当多数人在时代的洪流里头载浮载沉搏出路的时候,他们一直期待的,他们内心渴盼的,能够同步守望理想、温暖灵魂、记录当下、呼唤未来、剖析自己、观照世界的原创摇滚,却集体失语并彻底失踪了。再相逢时,好不尴尬。
那些乐队,那些歌手,终于好像他们最初所要反对的那些人一样,熟路轻车地呐喊嘶吼着最为拿手的“时代金曲”,或是演技浮夸得不能自已,或是四平八稳得不痒不痛。甚至连一部分追随者也都能声名鹊起,因为他们模仿得惟妙惟肖,因为他们再现得严丝合缝。而高音飙得越飞扬,青筋憋得越明晰,那反讽的效果,就越来得犀利。
今年5月,有人组织了一场名为“中国乐势力,摇滚三十年”的“超级演唱会”。圈内老炮悉数亮相,歌坛鲜肉遗力不余。然而这一切,并没啥卵用。炫酷的灯光和华丽的音响,丝毫没能改变它那就像在顶级恋歌房举行的超Low模仿秀的蹩脚质感。新作的缺席和诚意的失踪,左右开弓,狠狠地抽了“致敬”的主题两个大嘴巴。
至于我所说的那种哀凉,无非就是哀莫大于心死。显而易见的是,一段时期之内,这个歌坛,只有“卡拉永远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