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室尊亲,十恶是什么意思?
“十恶不赦”这个词相信你并不陌生,在电视剧中更是经常出现,甚至在你看见一些杀人犯的新闻时也会吐槽一句“这个人真是十恶不赦!”
是的,基本上的人都能知道这个词的大致意思,就是形容一个人罪大恶极,不可饶恕。此中的“十恶”在现在也并非实指,但在古代却是实有所指的。
那“十恶”又是由何而来的呢?古代的“十恶”是指哪十恶呢?
首先“十恶”最初是佛教中的一个用语,指十种当招致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三恶道”苦报的恶业。
到封建王朝则是指危害君主专制统治秩序以及严重破坏封建伦常关系的重大犯罪行为。
由西汉到北齐再到隋朝最后到唐朝,不断演变至正式确立“十恶”之罪。
西汉:“大逆不道不敬”罪。
2.北齐:在河清三年的《齐律》十二篇中的的重罪十条: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3.隋朝:在隋开初,此时正值佛教的繁荣期,因此统治者将佛教的”十恶“引入律法,由此”十恶“之名出现了,它代替了”重罪十条“。《开皇律》:又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
4.唐朝:《唐律疏议》:
1)谋反。指企图推翻朝政。这历来都被视为十恶之首。
2)谋大逆。指毁坏皇室的宗庙、陵墓和宫殿。
3)谋叛。指背叛朝廷。
4)恶逆。指殴打和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长。
5)不道。指杀一家非死罪3人及肢解人。
6)大不敬。指冒犯帝室尊严。通常为偷盗皇帝祭祀的器具和皇帝的日常用品,伪造御用药品以及误犯食禁。
7)不孝。指不孝祖父母、父母,或在守孝期间结婚、作乐等。
8)不睦。即谋杀某些亲属,或女子殴打、控告丈夫等。
9)不义。指官吏之间互相杀害,士卒杀长官,学生杀老师,女子闻丈夫死而不举哀或立即改嫁等。
10)内乱。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
”十恶“不可沾其一,沾一即大恶。
给个关注呗谢谢啦。
DNF红眼买什么称号好?
DNF一个独立50,一个全属强10,对于平民来说,买不起好称号的话这3个称号
可为什么偏偏不赏他的大姐?
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明仁祖朱五四共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即靖江藩的始祖、南昌王朱重四(一说叫重五),接下来老二、老三、老四分别是盱眙王朱重六、临淮王朱重七和朱元璋(重八),两个女儿即太原长公主和曹国长公主朱佛女。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曹国长公主朱佛女很多了解明史的人都不陌生,她是岐阳武靖王、曹国公李文忠的亲妈!后来“靖难”期间,打开金川门、把明成祖朱棣迎进南京城那位曹国公李景隆就是她的亲孙子。根据史料记载,在元末的灾荒中,朱元璋家家徒四壁,唯有这位二姐家还算勉强能过得下去。所以,朱佛女和丈夫李贞时常会接济接济老朱家、接济接济朱元璋。二姐和二姐夫的这份恩情,朱元璋记了一辈子!
▲曹国长公主朱佛女画像
李家虽然勉强还算过得下去,但也经不起元末战乱的折腾,后来也被迫加入了逃难“大军”。恰逢彼时朱元璋在红巾军中崛起,于是二姐夫李贞便带着儿子李文忠投靠了朱元璋。虽然彼时朱元璋的二姐朱佛女已经去世了,但朱元璋对自己这位二姐夫李贞还是相当仗义的!不仅收留了他们,而且还把外甥李文忠当成了亲儿子养,给足了李文忠出人头地的机会。
▲岐阳武靖王、曹国公李文忠画像
明王朝建立之后不久,朱元璋便将二姐夫李贞封为了恩亲侯!要知道,彼时明王朝的开国元戎汤和,也不过就被封了个侯爵而已……“恩亲”二字,朱元璋说更加直白了:“这就是给我二姐夫专门设的!”已经作古多年的二姐朱佛女也被追封为了孝亲公主、陇西长公主。后来,因儿子李文忠受封曹国公之故,身无寸功的李贞也被小舅子朱元璋晋封为了曹国公,而朱佛女则被晋封为了曹国长公主。李贞去世之后,更是破天荒地被小舅子朱元璋追赠陇西王、谥“恭献”并追赠其祖上三世王爵!获得这样待遇的人,整个明王朝历史上屈指可数,无外乎徐达、李文忠、汤和等人及“靖难”功臣张玉、朱能。而这些人都是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唯有李贞,身无寸功……
▲东瓯襄武王、信国公、中山侯汤和画像
可让人奇怪的是,朱元璋在大封老朱家亲人的时候,不仅给几个哥哥和二姐追封了王爵和公主,连已故的叔伯、叔伯兄弟也都封了王,却唯独“遗忘”了自己的大姐!最后连外甥李文忠都看不下去了,亲自跑去找舅舅朱元璋,给大姨请封!朱元璋这才勉强给大姐封了一个太原长公主,此后便再也没有公开提起过这个姐姐。同样是一母同胞的亲姐姐,为何朱元璋对大姐跟二姐的态度会如此悬殊呢?这里面肯定有李文忠的因素,毋庸置疑。李文忠是明王朝的开国元戎、朱元璋的心腹爱将,又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对二姐和二姐夫另眼相待也就不足为奇了。可问题来了,都是亲姐姐,抬高二姐没问题,可朱元璋也没有必要去刻意压低大姐呀!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了,朱元璋对大姐夫王七一有成见。
▲岐阳武靖王、曹国公李文忠画像
从朱元璋与其大哥朱重四的年龄差来看,差不多相当于一代人了,与其大姐的年龄差应该也不会太小。而且,朱元璋的大姐很早便嫁人了,甚至还有说是被朱五四送给王家当童养媳的。所以,朱元璋与大姐的关系远没有与二姐那么亲近。更重要的是,朱元璋的大姐婚后不久便去世了,姐姐都死了,姐夫也就那么回事了……所以,朱元璋与大姐夫王七一的关系也远没有与二姐夫李贞那么好。
根据一些史料记载,早年间朱元璋刚刚加入红巾军不久,有一次遭到元军追杀,躲到了大姐夫王七一家,结果王七一害怕被连累、连门都没让他进便将他轰了出去……这恐怕才是朱元璋刻意“遗忘”大姐的重要原因所在,他反感的并不是大姐、而是大姐夫王七一!给大姐封公主就得给王七一封驸马都尉,这显然是朱元璋不太愿意的,他心里一直有根刺,所以才这么一直拖着。后来外甥李文忠主动找上门来给大姨和大姨父讨封,朱元璋再不有所表示,似乎也太说不过去了,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给大姐追封了个太原长公主并将大姐夫王七一追封为了驸马都尉,但朱元璋始终也没有像给李贞封爵那样、给王七一追封爵位,王七一的身份始终都只是驸马都尉而已。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王昭君为什么又被称为明妃?
王昭君:为什么又被称为“明妃”?
王昭君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西施,三国时期的貂蝉(明代文学人物)和唐朝的杨贵妃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其美貌明艳动人,足以“落雁”。
王昭君出生于平民之家,既然巧合下,被选入宫中成为汉元帝宫女,虽然其容貌,倾国倾城,美艳动人但是可能是由于其性格的原因不愿随波逐流,坠入世俗所以十名多年里一直不见经传,直到汉元帝为何匈奴和亲,才在后宫里发现了她。《汉书》中说王昭君,名嬙(或樯),字昭君。但《后汉书》中却说王昭君,名昭君,字墙(或嫱,樯,穑等)。其实不然。
在古代,不要说一般平民家的女子,就算是书香门第或者贵族世家的女子,也很少有自己的名字。古代女子起名多以大娘,二娘,三娘,四娘依序而称,或者以“招弟”,“再招”,“又招”,“绝招”等名字泛称。昭君有可能是王氏女子,在被选中和亲匈奴之后,汉朝政府赐予她的封号。“昭,大明也。”寓意汉朝的雄威像光芒一样照耀着匈奴。
中国古代社会是有着森严等级的阶级社会,按照封建等级社会的礼法要求,人们必须辟讳,通常是为长者讳,为尊者讳。西晋时期为了避司马昭的讳,王昭君改称王明君,后被封为“明妃”。以后历代文人,多称王昭君为明妃。比如宋代大诗人王安石就曾作《明妃曲》(二首),本人曾依据王文公格律作和诗一首,自我感觉不错,现摘录如下,以供大家欣赏:
明妃倾国色,汉宫再无双。
若言君王重颜色,何故咫尺芳华雪里藏?
君王若不重颜色,只道区区画工恃何狂?
岂不知汉宫佳丽三千人,翩翩红袖美如云。
纵使延寿心地善,一年又能摹几真?
王蔷自矜高格调,反使无辜做恶人。
苍天若不睐青眼,汉匈征战起烽烟。
红颜宠冠单于庭,黄昏青冢有谁见?
——季赛争《遥寄王荆公和明妃曲》
历史上真实的孝庄是什么样的?
1625年,13岁孝庄被当作生育工具,送给36岁亲姑父当小老婆,多尔衮则娶了孝庄的侄女当正妻。此后,孝庄想尽办法生儿子,还找来亲姐姐一起为丈夫生儿子。多尔衮则在战场上拼命赚军功,只为了除掉哥哥皇太极。
民间传言,太后孝庄为了儿子福临的皇位,下嫁摄政王多尔衮。
传言可不可信,咱们不知道,但孝庄、多尔衮在人生前半场,确实没多少交集。
13岁那年,因为姑姑生不出儿子,孝庄被当成生育工具,嫁给亲姑父皇太极当小老婆。此后多年,孝庄想尽办法,也没能生出一个儿子。
于是,娘家人又给皇太极送来孝庄的亲姐姐海兰珠。
姑侄三人,共侍一夫,就为了能生出个儿子。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姐妹俩都怀了孕,生了儿子,只可惜,最后只有孝庄生下的九阿哥福临活了下来。
而多尔衮呢?
他娶了孝庄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两人相濡以沫,一起造小人。
后来,多尔衮接连又娶了十多个小老婆,但他对正妻博尔济吉特氏,一直非常尊重。
顺治六年,妻子去世,多尔衮还擅用职权,给妻子追封谥号“敬孝忠恭元妃”。
如此来看,多尔衮深爱原配,和孝庄没有多大的交集。
两人唯一的交集,就是多尔衮见不得哥哥皇太极拉拢科尔沁一部,也跟着娶了科尔沁女人。
孝庄是草原的小公主,多尔衮便娶了她的侄女,此后更是事业、桃花一路畅通。
而孝庄的使命,是为姑父皇太极生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孝庄的人生中,似乎和男欢女爱,没有任何缘分。
无法拥有,也不能拥有。
为女儿时,她是草原上自由的小公主
孝庄的本名是布木布泰,意思是“天降贵人”。而孝庄,是后人给她追赠的谥号简称。
布木布泰是科尔沁贝勒宰桑布和的女儿。
因为身份尊贵,她自小备受宠爱,是草原上自由的小公主。
只不过,公主的归宿,是为了部落联姻。
地位越尊贵,婚姻的交易性越大。
当时,科尔沁虽是大部落,但兵力不算强,男儿征战,女儿就以联姻拉拢周边势力。
布木布泰出生的第二年,她的亲姑姑额尔德尼琪琪格(人称“哲哲”),就嫁给了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
后来,科尔沁又陆陆续续向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们,送去了不少女人。
所以,小小的布木布泰很清楚,自己未来的夫婿,大概率也会在建州女真。
只是,她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居然被嫁给了亲姑父皇太极,和姑姑共享一个男人。
为人妻时,她是所有人期待的生育工具。
在《孝庄秘史》中,布木布泰一出生就是福星,有着“嫁给天子”的贵气。为了避免别人利用她的传说来争储,皇太极早早盯上她,想尽办法要搞到手。
但这只是人们美好的想象而已。
在真实的历史上,皇太极娶布木布泰,真的只是娶了一个生育工具。
1625年,布木布泰的姑姑哲哲,已经嫁给皇太极十余年了。
她的位份也从侧福晋变成了正妻大福晋。
可偏偏,这十多年来,她的肚子不争气,才勉勉强强生了一个女儿。
科尔沁是彻底着急了。
他们看好皇太极的发展,虽是四大贝勒中年纪最小的,但威望和能力却极高。
这样的香饽饽,可要牢牢抓紧。
于是,13岁的布木布泰,就被推了出来,作为一个生育工具、外交工具,嫁给自己36岁的亲姑父。
她肩负着所有的期待,如果说的更加精确一点就是,她的肚子肩负着所有的期待。
可惜,上天似乎并不是太眷顾她。
一连十余年过去了,布木布泰接连生了三个女儿。
而一起努力的姑姑哲哲,又生了两个女儿。
无奈之下,寡居的亲姐姐海兰珠又被送了过来。
这一回,科尔妻可算送对了人。
26岁的海兰珠,虽然没有马上生出儿子,却得到了皇太极的盛宠。
后来,皇太极又接连从林丹汗那里收了几个寡妇,后院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
女人一多,争宠排位的事情就不免上演。
但布木布泰一点都不喜欢雌竞活动,位置也从第二,一退再退,变成了第五。
皇太极的后宫实行五妃制,她的排位是倒数第一。
若非娘家科尔沁给力,姑姑哲哲是正宫、姐姐海兰珠是宠妃,孝庄的位份,可能要跌出五妃之外了。
因此,布木布泰基本上没有感受到任何夫妻恩宠。
好在,她是幸运的,唯有她生下了健康长大的儿子——福临。
为人母时,她是制衡多尔衮的“乱伦”母亲。
成为母亲的布木布泰,日子比之前明显好过了许多,她完成了母族的使命,可以松口气好好抚养儿子了。
可这口气还没松多久,皇太极因为海兰珠去世,心情不好,冰天雪地跑出去打猎,病情加重,年仅52岁就去世了,连个遗诏都没留下。
此时,孝庄展现出她过人的谋略才能。
抓住机会,帮儿子得皇位
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皇位。
这种事情,看起来和布木布泰也不太相关。
她只是皇太极不受宠的侧妃,不管是多尔衮当皇帝,还是豪格当皇帝,她和福临的处境相差不会太远。
可布木布泰不是一般人,她有着清醒的头脑,还肩负了科尔沁的使命。
但凡能争取的事情,她绝不放过。
豪格和多尔衮,谁都有优势,可谁也不具备绝对优势,这就是布木布泰和福临的机会。
一番运作之后,6岁的福临被推上了皇位,布木布泰也成为了皇太后。
表面拉拢,暗中打压多尔衮
布木布泰成为皇太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牢牢把握住多尔衮。
她知道,豪格的谋略远在多尔衮之下,要想为福临肃清这两党,必须拉一个打一个。
而比起豪格,多尔衮又有一个致命缺陷——体弱无子。
“睿亲王(多尔衮)素善病,岂能终摄政之事!”“和硕睿亲王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乎?”(取自《清世祖实录》)《甄嬛传》中的皇后,说过一句非常贴切的话:“没儿子的人,本宫用着放心。”
多尔衮身体弱,还没儿子,就算再位高权重,夺走皇位的可能性,也小得多。
于是,布木布泰经常和多尔衮议政。
两派有势如水火的时候,多尔衮限制布木布泰母子相见、挑唆大臣不去给哲哲抬棺;但两派也有立场一致的时候,把济尔哈朗远派、打击豪格的势力……
更为难得的是,每一次到了打击豪格时,红脸总是多尔衮来唱,白脸总是布木布泰出马,一个当坏人,一个当好人劝一劝,配合默契。
在这种谋划下,布木布泰成功把豪格挤出大局,但代价就是多尔衮权倾朝野。
但幸好,多尔衮这人,身体不好还纵欲,还有点大局观。
在满清入关的重要关头,他绝不会闹幺蛾子要夺位。
这就是布木布泰最精明的地方,看人的眼光准得可怕。
后来,多尔衮也确实是39岁英年早逝。
帮儿子建后院,强行“乱伦”
制衡多尔衮的目的,是护住儿子福临的皇位。
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布木布泰还有一件事情要做——牢牢握住母族科尔沁。
在整个满清一朝,蒙古各个部落都是爱新觉罗的重要盟友。
清初时期,这种盟友尤为重要。
成为太后的布木布泰,首先要做的就是握住科尔沁,既要让科尔沁护住福临,也要让福临护住科尔沁。
联络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像她当年一样——联姻。
布木布泰先后为顺治娶了科尔沁的三个女人,刚好也是姑侄三人。
顺治的第一位皇后世祖废后,是吴克善之女,布木布泰的侄女,因为善妒被废为妃。
顺治的第二位皇后孝惠章皇后,是布木布泰的侄孙女,世祖废后的堂侄女。
另外,顺治还有一个侧妃淑惠妃,是孝惠章皇后的妹妹,也是布木布泰的侄孙女。
“淑惠妃,博尔济吉特氏,孝惠皇后妹也。顺治十一年,册为妃。”(取自《清史稿·后妃传》)
这样一算,顺治娶的也是姑侄三人。
只不过,这和当年皇太极娶哲哲、布木布泰、海兰珠姑侄三人不同。
皇太极的三个老婆和自己都没有血缘关系,而顺治的这三个老婆,和他实打实有近亲血缘关系。
这在当时,是很大胆的举动。
皇太极在位时,曾下令要汉化,改革婚姻制度,禁止娶族中女子,否则就是“乱伦”。
“自今以后,凡人不许娶庶母及族中伯母、婶母、嫂子……汉人、高丽因晓道理,不娶族中妇女为妻。凡人既生为人,若娶族中妇女,与禽兽何异。”(取自《会典》)
可布木布泰,才不管皇太极的旨意,一意孤行,把三个女人塞给了儿子。
也正是因为这三个女人,顺治和布木布泰的关系越来越差。
后来的顺治痴迷董鄂妃、贪恋佛学,大概也和布木布泰的这种压迫有关。
当奶奶时,她是牵着康熙的孤独老人。
1661年,顺治因为观看吴良辅的出家仪式,得了天花,24岁就去世了。
在他去世前,布木布泰联络一众大臣,努力争取,终于把皇三子玄烨顶成了继位者。
这是力挽狂澜的举措。
因为任性的顺治皇帝,有意要把皇位传给堂兄弟。
表面上来看,很多人都以为玄烨之所以能继位,单纯是因为在顺治临终时,因为得过天花幸运被选中。
但实际上,玄烨早就已经被布木布泰选中、精心教养。
早在顺治的诸位蒙古后妃都没能生下儿子时,布木布泰就已经开始挑选合适的继承人培养了。
“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圣祖御制文二集》卷四十《庭训》)
“幼龄学步能言时”,应该是在一两岁的时候。
早在玄烨一两岁时候,布木布泰就选中了他。
布木布泰一边安排自己从娘家带来的心腹侍女——苏麻喇姑,当玄烨的启蒙老师,为玄烨讲授国书,另一边又精心挑选老师教授玄烨骑射知识。
可以说,她给了玄烨母亲般的严厉,而不是奶奶般的慈爱。
1661年的正月初九,布木布泰牵着8岁的孙子玄烨,一步步进入太和殿。
她以太皇太后的名义,告诫群臣,辅佐少年皇帝,报答顺治的恩情。
“尔等思报朕子皇帝之恩,偕四大臣同心协力,以辅幼主,则名垂万世矣。”(《清圣祖实录》)
言语中,她用了皇帝自称的“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时候的布木布泰,就是不在皇位的皇帝。
这一点,也得到了康熙和后世清朝皇帝的认可。
但她没有当皇帝的野心。
此后的布木布泰,她尽力辅佐、教养康熙,在康熙14岁亲政后,逐渐退居幕后。她有权却不弄权,心甘情愿把一切都留给康熙。
晚年时候,康熙也非常敬爱祖母。
康熙出巡时,几乎每天都要派人去问候祖母布木布泰的饮食起居,并时实报告自己的行踪。如果自己抓到了鱼,捕到猎物,他还会快马加鞭送给祖母尝鲜。
巡幸五台山时,一到上坡的地方,康熙生怕奴才伺候不好,还会主动为祖母扶轿子。
——
纵观布木布泰这一生,她基本没有为自己而活,男欢女爱也似乎和她毫无关系。
她要么是为母族而活,要么是为儿子而斗,最后还要为孙儿操劳……
她的操劳,也就此成就了清初的繁荣,将满清推向了顶峰之路。
如果说,布木布泰有任性的话,那她的唯一一次任性应该就是拒绝和皇太极合葬吧。
她不想打扰皇太极和诸位嫔妃的安宁,更不想继续当个工具人。
她宁愿待在皇陵之外,感受属于自己的风光。
而作为孙子的康熙,既不想逆了祖母的意思,又不好轻易违背祖制,就没给祖母下葬,一直放在安奉殿。
这一耽误就是几十年,直到雍正继位,才在暂安奉殿的原处就地兴建陵园,把太奶奶葬入了地宫。
如此来看,孝庄这一生,实在让人叹息,又敬佩。
百感交集涌上心头,却不知该如何言说,如何评价。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