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号不想用了,懒得去营业厅注销,直接就扔了吧?如果还欠点费用未还,岂不是还能占点便宜?如果你还存在这样懒省事或侥幸的心理,可能会给自己惹来大麻烦。
手机号停用前不注销或解绑,不仅可能在停机期间产生欠费,而被运营商列入“黑名单”,而且你用该手机所绑定的银行卡、支付宝、淘宝、微信等多项业务,也可能会被新机主知道得一清二楚。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夏萍/文
【案例】
案例 手机号停用半年 咋就突然欠费了
半年前,家住郑州市南阳路的唐阿姨觉得所使用的运营商的套餐不划算,想换个运营商。想着手机卡里的余额就剩几元钱了,懒得去办理注销,便直接扔掉了。
不久前,唐阿姨家里要安装宽带,为了图方便,她又决定办回原来运营商的手机卡。可等她去购买新卡时,却被告知自己已欠费近100元。唐阿姨很疑惑,之前的手机号扔掉时卡里还有好几元钱呢,自己并没有欠费,而且后来也没再使用,现在咋就欠费了呢?这是不是运营商的“扣费陷阱”?
经过询问营业厅的工作人员才知道,尽管唐阿姨之前的手机号停用时没有欠费,但停用期间每月系统都会自动收取最低消费的套餐费用。而唐阿姨只有补交完所欠的费用,才能申请新的手机号。而根据消费者开卡时与运营商签订的服务协议,运营商收取的费用是合理的,消费者应该为此买单。
案例 买个新手机号 老收到“陌生人”信息
在郑州市一家二手房中介公司工作的刘先生,最近也遇到了一件有关手机卡的苦恼事。
前段时间,刘先生新购买了一张手机卡,然而使用后,却总是收到一些不属于他的购物记录信息。
经过咨询运营商,刘先生得知,原来,那些购物信息都是发给前机主的。
“前机主只要停机时间超过期限后,号码就会回收二次销售。”刘先生告诉记者,当时客服人员给他的解释是,因为推向商业市场的11位手机号码,总体属于一种有限资源,并不能无限扩充。用户停止使用后,手机号码将退回运营商处,而经过一段“冷冻期”,该手机号码会被重新出售。但运营商回收号码后,只能清除原机主在运营商登记的一些资料信息,而不能清除用户自己用手机号绑定的信息。
案例 毕业丢掉的手机卡 “出卖”了银行卡信息
去年6月,就读于郑州某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小冯回到河北老家工作。想着在河南办理的手机卡回家乡后会受漫游费等因素影响,就将原来的手机号直接扔掉,在当地又办理了一张新卡。
谁知今年10月份,小冯突然接到一条银行卡支付的提示信息。一开始他以为是诈骗短信,让他登录什么虚假网站什么的。可再一仔细看,像是真的。于是他急忙登录自己的电子银行,发现银行卡里的钱确实少了。
这令他很纳闷,自己明明没有取款,银行里的钱咋就突然消失了?经过询问银行客服人员,小冯才知道是因为自己之前的手机号绑定过支付宝,而支付宝里又绑定了银行卡。
尽管损失的钱不算多,这也给了他提醒,以后手机号不用了,一定要尽快解绑相关业务。
从11月1日起,运营商将对未进行实名制的用户分批次双向停机,也就是说手机号不能再使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