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丁铁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在一些电商平台、社交软件上,搜索“针孔摄像头”“隐藏摄像头” 等词条会被直接屏蔽。但搜索“无线摄像头”“隐蔽式摄录镜头”等更隐晦的关键词,仍能跳转出相关产品链接。记者购买的一款微型摄像头无需插电,连接网络即可实现监控,且因体积小巧难以被察觉。此外,网络平台上兜售的伪装成日常用品的“偷拍神器” 不在少数。
偷拍设备在网上随意买卖,令人细思极恐。我国法律明确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及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的行为,涉罪者将承担刑事责任,但偷拍现象仍暗流涌动,各类伪装成日常用品的 “偷拍神器” 通过隐蔽渠道流通。看似普通的 “车钥匙”,实则是能满电录像三小时、具备高清及红外夜视功能的偷拍器材。近年来,不法分子将微型摄像头伪装成插座、路由器、抽纸盒、充电器、钟表等不易引起怀疑的日常物品进行偷拍偷录,此类事件令群众深恶痛绝。
斩断“偷拍神器”的生存链条,需多方施策。首先应加快立法,将微型摄像头纳入特种设备管理范畴,强制要求所有摄像头芯片植入唯一编码,实现从生产到报废的全周期追溯。同时提高违法成本,对非法生产、销售、使用相关设备从严惩处,形成震慑效应。
事实上,我国已针对偷拍产业链开展过规模较大的专项整治,但部分平台对隐蔽偷拍设备,尤其是改造、伪装的摄像器材销售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通过算法推荐扩大传播,导致“偷拍神器”屡禁不绝。因此,在管控设备的同时更要管好平台,强化技术防控,堵住销售流通渠道。例如推广“隐私保护标签”认证,要求电商平台对未通过认证的设备自动下架;建立关键词屏蔽、图片识别、人工复核的三级审核机制,对违规店铺“一键关停”。
偷拍设备能够大量生产且轻易购买,与“偷窥欲”催生的市场需求密切相关。因此,既要严管“偷拍神器”,严查生产销售源头,更要严打偷拍及买卖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打击一起、警示一批。同时应强化法治宣传教育,畅通举报渠道,对提供有效线索的用户给予奖励,构建全民监督网络。只有从整个利益链条重拳施治,才能真正斩断“偷拍神器” 的生存链条。
隐私安全是数字时代的基本人权,不应成为 “偷拍神器” 肆虐的治理盲区。唯有强化治理、标本兼治,切实斩断“偷拍神器”的生存链条,才能筑牢隐私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