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信息刚看了一半,突然页面提示必须再次点击或下载指定App才能阅读全文,操作稍有不慎,手机就会跳转到应用商店。无孔不入的折叠和跳转让用户体验大打折扣。
记者调查发现,“打开App,阅读全文”已经成为多数资讯类平台的惯用套路。平台为了吸引新用户“上钩”,硬是阉割了原本能在浏览器上完整展现的信息,然后通过页面弹窗、突出显示等方式布设“陷阱”引导下载App,让人防不胜防。
跳转按钮成了网页“牛皮癣”
用手机浏览器打开新浪财经频道,可以看到,不少信息的标题后贴着一个“App专享”的标签。点击该标题,页面会提示“该文章为新浪财经App专享文章”,并自动跳转到应用商店的“新浪财经”下载页面。
那么,不是“App专享”的内容能否顺畅打开呢?记者随机选取了位置靠前的一条信息,点击进入后发现只能阅读一部分内容,完整内容被折叠了起来,热门评论也只显示前3条。“它有一个箭头的标志,你以为点开就能阅读全文,结果一点就跳到了应用商店。”网友说,除非下载App,否则无法在网页上看到完整内容。
记者浏览发现,如果将这个箭头标志单独计算,在手机一屏的页面内,就有至少5个交互按钮指向应用商店的下载页面,着实成为“牛皮癣”一样的存在。用户操作时一个“手滑”,就有可能中招。
在不少资讯平台的网页上,内容折叠和跳转已经屡见不鲜,只是捆绑程度有所差异。例如,腾讯新闻、手机凤凰网有“打开App”的弹窗,但点击取消后可阅读全文,不会自动跳转到下载页面;网易新闻、搜狐网、36氪可直接点击“展开全文”阅读;ZAKER没有折叠内容,但发表评论也需要下载App。
百度名义禁止却仍引导下载
近期,百度针对搜索落地页推出了新的规则,要求百度App内,通过搜索分发的页面,各级页面主体内容在展示完全之前不允许折叠。
百度方面表示,自《百度移动搜索落地页体验白皮书5.0》上线以来,针对“展开全文”的设置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规范,但仍然接到了用户的大量投诉。为了让用户快速便捷地从搜索中获取所需内容,减少浏览信息的操作成本,保障浏览体验,故出此新规。
然而,对于百度的“示好”,不少网友并不买账。因为这种“打开App,阅读全文”的操作,百度自己仍在熟稔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