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沈阳市防汛抗旱会商系统研究.docx

CF黑号 admin 2025-09-25 23:03 1 次浏览 0个评论
网站分享代码

沈阳市防汛抗旱会商系统研究摘要:沈阳市水利视频会商系统是为服务沈阳市防汛抗旱会商工作, 提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增强防汛抗旱决策水平, 加快应急响应速度, 全面提高防汛抗旱工作效率建设的。系统经过10余年的发展和完善, 形成了多系统融合, 协同并举, 可以实现各级会商需要的综合服务体系, 在沈阳市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通过多年实践, 沈阳市总结出大量宝贵经验和应用心得, 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创新精神。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视频会商系统也将与时俱进, 快速发展, 满足新时代下防汛抗旱会商工作的新要求。沈阳市地处北温带西南季风大陆性气候区, 夏季炎热多雨, 冬天严寒干燥。由于受地理、地貌、地势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 水旱灾害发生频繁, 影响巨大。如何能防微杜渐, 最大限度地减少洪涝灾害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 是水利部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 只修建堤坝、兴水灌溉等水利工程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加强各级防汛部门之间信息互通, 提升防汛抗旱决策水平, 提高应急调度响应速度, 彻底提高防汛抗旱工作效率, 于是2005年沈阳市开始着手建设水利视频会商系统。沈阳市水利会商系统建设于沈阳市水利局会商室内, 即沈阳市防汛抗旱指挥中心内。系统经过多年的升级改造和不断完善, 现已初见规模。已经形成了以大屏显示和数字音频系统为基础, 视频会议系统为中心, 骨干网络为桥梁, 其它业务服务系统为支撑的信息系统框架结构。系统建成后, 使指挥调度的主要领导坐在防汛抗旱指挥中心就能直观、准确的了解我市最新的汛情、旱情相关信息, 通过数据服务系统分析、处理灾害发展趋势, 及时、准确地向各区县 (市) 防汛抗旱指挥部或抢险救援前线指挥部下发指挥调度决策, 实现市县联动, 点面联动, 大大提高了防汛抗旱工作效率。1 发展阶段沈阳市水利会商系统始建于2005年, 至今已实现与水利部和辽宁省水利厅视频会议系统的对接, 并投入资金建成了以沈阳市水利局为主会场, 市本级防汛相关单位及沈阳管辖内的区、县 (市) 水利局为分会场的组织形式, 共计分会场18处。系统结构包括大屏显示系统、数字音频系统、控制切换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电话会议系统、3G直播系统、软视频会议系统、大屏备份系统、会议录制系统、视频监测系统、水利应用系统、气象服务系统、骨干网络等, 如图1所示。组成建设如此庞大的信息系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沈阳水利人在信息化建设和实践中不断摸索实现的, 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1.1 第1阶段基本实现视频会议功能2005年沈阳市水利局申请资金在已有的会议室中搭建2×4DLP显示大屏, 购置了MCU和视频终端, 借助已有的麦克和音响搭建了视频会议中心会场。在沈阳市下属的9个县、区 (市) 设置分会场, 并分别购置路由器、交换机、视频终端、42寸等离子电视等硬件设备。与网络运营商进行合作, 租赁了9条主会场至分会场的2M视频会议专线, 满足市县两级视频会议需要。至此, 沈阳市水利部门之间通过视频会议实现了视频会商、远程业务培训等工作, 特别是遇到水灾、旱灾等突发事件时, 市防指领导可第一时间在防汛指挥部听取各县、区 (市) 相关人员汇报受灾情况, 并及时下达调度安排和应急指挥命令, 极大节省了指挥调度时间, 提高了防汛抗旱工作响应速度。1.2 第2阶段视频会商雏形初现在水利视频会议系统的协助下, 沈阳市水利局在2005年防汛抗旱工作中表现优异, 因此2006年市政府加大了对水利视频会商建设的投资, 修建会商室一个满足各式会商的需要, 会场规模从原来只能容纳20余人增加到容纳尽80人。配置专业视频摄像头、无线麦克和会议音响系统, 购置了10块67寸DLP大屏, 与原有的8块大屏共同组成3×6模式的拼接大屏显示系统。为实现多种、多路视频信号的拼接与切换功能, 配置多屏图像拼接处理器, 多路RGB信号矩阵、多路模拟视频矩阵和电视墙服务器。为增加市本级9个分会场, MCU也进行了扩容处理并增加线路租赁至9条。截止2006年年末视频会议分会场增加至18个, 基本实现了市本级防汛抗旱主要单位之间视频会商和市县两级会商的需要。以防汛工作为例, 市领导可以在市防汛指挥中心与市气象部门、水文部门进行会商了解水情, 雨情情况, 同时与市防指和县、区 (市) 防指单位了解灾情情况, 统筹全局下达救险措施和指挥命令, 由于视频会商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现场效果更生动、具体、准确, 提高了市领导防汛组织、决策能力, 缩短了部署工作时间, 进一步提高了防汛工作效率。1.3 第3阶段视频会商系统的升级完善与新技术的不断融合2010年由于大屏使用时间较长, 屏幕亮度及色彩下降严重, 经上级领导批准, 与产品厂家协商, 达成用以旧换新补差价的方式, 更换了18台大屏显示单元, 新换的大屏元件更加耐用, 显示效果有进一步提高, 满足了当时会商的需要。2011年建设了3G直播系统。3G直播系统是基于移动通信传输报道方式, 前端摄像机接入直播回传设备,通过3G网络将前方视频和音频回传到中心服务器, 经过解码将视频展现在大屏幕上, 音频输出到会商音响中, 实现不受时间和地点实时报道的目的。结合沈阳市实际工作需要, 汛前将3G直播前端设备分发给距离市防指较远的区、县 (市) 工作人员手中, 当遇到重要灾情, 可根据市防指领导要求到达前线进行直播报道, 给指挥领导提供现场素材, 方便指挥调度。同年, 建设了电话会议系统。电话会议系统作为视频会议系统的备份, 是视频会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话会议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在主会场放置电话会议主机, 将10条电话线接入主机, 并将主机音频接入数字调音台中;另一部分在分会场会议桌上放置高音外放会议电话一部, 用于收听、应答。当视频会议因设备或线路问题不能正常召开时, 可启用电话会议系统进行入会, 保证主会场与分会场音频交互质量, 保障会议顺利进行。同时, 此系统不仅局限于固定电话与主会场的互通, 同样支持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如果说3G直播系统是应急指挥前线的“眼睛”, 那么电话会议系统就是“耳朵”, 两者配合使用经常能在防汛演练、应急处理、指挥调度等方面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2012年为完成与水利部及省水利厅视频会议系统对接工作, 沈阳市更换了MCU及视频终端, 并增加1台企业级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更换后的MCU解决了以前最高只能召开H.263标清会议的问题, 现已实现召开H.264高清会议;视频终端与前端摄像头配套升级, 提供了更清晰的视频资源;新增的路由器与交换机与原有的路由器和交换机成“口”字形连接, 2台路由器分别连接联通线路和移动线路与省厅系统对接, 起到设备、线路双备份的作用 (如图2所示) 。2016年为了提高骨干网络通信承载能力, 将沈阳市到各县、区 (市) 的业务专线从2M带宽升级到4M SMTP线路。提升后的骨干网络除了能保证视频会议流能稳定交换, 还能为市县两级业务系统中的数据交互提供带宽, 为我市防汛抗旱工作提供有力的网络保障。2017年初为进一步完善视频会商能力建设了软视频会议系统。作为视频会商的延伸, 将软视频主机接入互联网, 视频与音频分别与视频矩阵和数字调音台相连, 实现软视频和硬视频无缝交互, 用户通过手机APP或在电脑软件即可与防汛抗旱指挥中心领导进行面与面的对话, 软视频会议还提供了白板功能和文件发送、接收功能, 让视频会商彼此沟通更容易、更生动, 解决了视频会商只能局限于会议室里的问题, 完成了水利会商从狭义会商向广义会商的转变。同年年末, 由于大屏显示系统元件开始老化, 为避免在视频会商时出现问题, 我市开展了大屏备份系统建设工程, 在会商室里增设投影仪和投影幕, 并悬挂2台70寸电视, 以保证视频会商工作万无一失。1.4 第4阶段多业务系统不断完善, 各式会商模式逐渐形成从水利会商系统建设起, 沈阳市水利人就没停止过对水利业务系统的开发和建设。从2007年至今曾建设地理信息系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视频监测系统、水利数据库、防汛值班系统、移动图像采集系统等;曾与气象部门合作, 针对沈阳防汛抗旱工作要求提供气象信息支持。2017年汛前, 在市领导的高度重视下, 实现了沈阳市水利局与气象局、公安局、城建局等多家单位的数据共享工作, 形成了以水利业务系统、气象信息系统、视频监测系统为主体的防汛抗旱数据支撑平台, 为市领导组织会商提供详实、可靠、准确、最新的数据资源。至此, 沈阳市水利会商系统以基本完善, 满足各级领导对不同会商模式的各种要求, 真正起到信息集中、沟通方便、指挥调度及时的目标, 大大提高了防汛抗旱工作效率和质量。2 应用心得经过长时间对水利会商系统的使用和管理, 沈阳市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会商体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