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微信小程序于2017年1月9日凌晨正式上线,它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微信小程序的出现,将意味着Web前端人才的春天来了吗?
ROLE
小程序像腾讯最新大楼的“大腰带”一样,在为整个微信生态补齐线下流量
TIMELINE
我们简单看一下整个微信小程序的发展历程。
微信小程序最早是一个应用号的概念,应用号本身应该算是服务号的升级。公众号、服务号和订阅号在我们生活当中大家用得非常多,但是除了一些像招商银行、中国联通这样现象级的服务号做得比较好之外,整体来说并不是特别成功。这也是做应用号的原因和初衷吧。
历经九个月,应用号以微信小程序这个名称面市。之所以要用这个名字,是因为在iOS的审核中,应用号这个名字不容易被通过,于是改名为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的公测在2016年11月。鉴于微信支付、红包和公众号都会有红利期的经验,很多家公司都积极介入想做第一批测试。
小程序正式上线在2017年1月9号,半个月后就进入了春节,再之后大家会觉得小程序的声音将越来越小,近期又有很多媒体在讨论小程序是否已经夭折。
我们和很多业内人士进行过一些交流,大家其实对小程序的信心还是非常强的。有传闻说近期可能还会开通“附近的店”这一功能。我认为如果“附近的店”开通的话,小程序才真正进入一个它想要的正向循环,实现其汇聚线下流量的宏伟蓝图。
STRENGTH
微信小程序相对于原生APP更轻量,相对于WebAPP有更高的用户基础。
小程序能克服不同平台的不兼容性,企业开发成本降低。
它依托微信强大的生态体系,用户粘性更强。
轻量是小程序的一个特点,占用内存不超过1M,无需安装更新。
通过二维码、朋友推荐或搜索入口进入,用完即走。
IMAGINATION
我们和很多业内人士沟通后得出结论,整个小程序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基本上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
目前小程序还处于摸索状态,之后必定会出现井喷,导致竞争程度变得非常激烈。
小程序给开发者带来巨大的机会,前端人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发展趋势。
小程序更适合功能单一、轻量级的应用,给服务号带来更大的冲击。
小程序适合创业者MVP,验证idea,预计有更多小而美的产品诞生于小程序。
HOT
如图可见,百度搜索指数在2017年1月9号经历了高峰,之后基本趋于平缓。
上图中2017.1.9-2017.1.15正好是小程序上线的一周。和小程序强相关的是公众平台、文档和开发,这几个关联度最高的词都是一些做技术开发的人搜索的关键词。和小程序相关程度稍弱一点的关键词,比如微信小程序在哪打开,都是普通用户关注小程序时搜索的关键词。
目前更多关心微信小程序的还是开发者。在1.9-1.15小程序刚上线的这一周,普通用户的搜索量在不断上升。
小程序在媒体的声音变小之后,强关联的关键词还是没有变化,但关联性减弱。在小程序相对趋冷的状态下,从搜索关键词的变化可以看出目前对小程序关注度最高的群体还是开发者。
DEMO
我们【很快】有一个全国最大的微信开发者社区,最早也在关注小程序这个话题。去年9月我们开辟了一个专门讨论微信小程序的板块,大家对小程序一直都很期待,话题量也一直居高不下,我们在里面曾经做过一个3000多人的问卷调查,了解大家对小程序的看法,判断哪些行业类别适合去做小程序。
调查结果显示生活工具类、影音类、电商类、资讯类和游戏娱乐类更适合做小程序。这是小程序上线之前做的调研,但当小程序真正上线、我们对它有了更深的认知之后,发现影音类、资讯类和游戏娱乐类跟微信官方理念差别比较大,并不适合小程序,小程序做为一个新生事物,本身在不断迭代,作为第三方开发者要持续关注其动态,以便更好的理解和参与小程序成长。
INDUSTRY
从行业角度来看,微信小程序首日上线的时候,超过100个小程序,覆盖了18个细分领域。第一天上线的小程序覆盖行业广泛,基本都是其APP的简化版,开发主体绝大多数为互联网行业,工具类偏多。
REMAIN
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同事中做了一个简单的调研,小程序热度已过,大家手机里还有哪些小程序在使用。
图中就是现在依然“存活”的小程序,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腾讯投票和群应用。大家用得相对比较多的是工具类,但这就能说明工具类是最适合做小程序吗?我觉得未必。虽然在微信小程序的现阶段它是最适合的,但微信小程序的使命是希望链接线下的流量,做新零售。所以它在不同阶段会不太一样,目前来说图中这些小程序不管是推广还是应用频率都是非常高的。
APPLICABLE
小程序有三个方向,任务指向型、操作型和交易型。
因此线下酒店预订、餐厅点餐、医院挂号交费排队,以及线下交易等都很适合。既然朋友圈、关系链不给小程序导流,那么线下流量的获取是小程序链接实体店最好的武器。谁能带来庞大的线下流量,小程序的资源就会倾斜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