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微信公众号在推广中,为了快速提升关注数、阅读量,求助水军购买粉丝的方法,已经成为见怪不怪之事,甚至滋生出以刷量为主营业务、却打着互联网创业幌子的专业公司。
诚信与虚假的“猫鼠斗”,似乎从互联网诞生之始就一直存在,逐渐演变为公关公司、公号运营者、投资人、企业主等多方“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当技术对其伸出打击之手时,它也在不断升级新变种。
其一就是“坐地起价”。一家名为“微制造”刷量平台的客服告诉记者,千次阅读的价格已从7元、8元涨至24元,原因就是“微信调整了,一些工具不能用了,价格上涨了”。由于现在不少改为了人工单,价格自然水涨船高,不过客服也提醒道:“如果不是很急可以再等等,后面还是会降价的。”
其二是“真人上阵”。一个专做刷号的人士对记者说,刷量的需求还存在,公司现在就是通过真人刷的方法,帮一些大号渡过难关,还会在偏远地区招聘价格相对低、但时间相对稳定的兼职人员。
其三是“工具升级”。孙巍说,现在微信封杀了一些工具后,刷量技术工具也在不断迭代升级,有些“技术流”利用互联网刷量套取各种福利。有商家就向记者确保:“过去有几个常用软件,而且软件有分销机制,不同级别的账号和密码,分销的价格也不一样。”
网站刷流量提升排名,电商刷单增加信誉伪造销售额,直播平台刷人数制造虚假人气……一些投机钻营人士,借助刷量的方式营造虚假繁荣,只要是吸引眼球的数字,就能和“金钱”挂钩,从市场中谋取利益。
受访专家表示,刷量庞大而诱人的利益输送链条,让网络生态受损,反噬着真正的优质内容创造者,扭曲的价值也对其他行业产生影响,一旦诱导资本“脱实向虚”,受到危害的可能是经济的健康发展。因而,对此种乱象决不能听之任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认为,低廉的人工成本,让即使是微利的人工刷量,也无法完全消失。但对于平台而言,如何通过更加透明的机制设置,让第三方机构监督用户的分布、访问时间等真实数据,而不是仅通过阅读量和点赞量来评价,恐怕是遏制刷量闹剧上演的关键所在。
孙巍表示,不止是微信,包括直播、短视频等新的互联网传播或社交平台,一开始都会刷量,但必须引入第三方监控平台,给投资人以及社会公众以证明信息,同时曝光违规的公众号。对于其中可能涉及的信用欺诈甚至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应从法律上进行规制。(记者 周琳 叶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