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马是怎么搞的,初中就开始鬼混的女生?
读初中的时候就开始谈情说爱的女生,走出社会以后,最终的结果应该两极分化严重,有的混得风生水起,有的混得不成人样。
读初中的时候谈情说爱,应该学习上是没有长进的,考上一个好的学府只是一种想象。她们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用在了恋爱经上。
有的在识别好男人技巧上,研究了一套熟练、实用的的本领,穿梭于多个男人之间,比较之后再比较,优中选优,最后用女人特有的力量一招搞定。
她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且家庭完整稳固。她们把生活装进一个个魔术小盒子,然后每天变换出新奇和神秘,让心爱的丈夫天天心情舒畅,忠心耿耿。
她们总结的人生理论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高超的情商和智商,让她们在这个社会上如鱼得水。而那些勤奋学习的好女孩,一心为了事业的长进,不懂得谈恋爱,一个个都成了剩女,自己都感到很奇怪,父母们更是急得焦头烂额。
古人有言,“行行出状元”。把谈恋爱也研究一番,活学活用,对人生也有好处。
当然也怕误入歧途,有的女孩从小就谈情说爱,但一点儿也不严肃和稳重,只要是个男孩就在一起疯疯癫癫,最后陷入别人设好的圈套,毁了自己的人生。
所以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很不好,正确的方法、正确的引导很重要。
行辕都是什么机构?
民国时期的绥靖公署,行营,行辕都是老蒋为了管理全国,而指派其亲信或者拉拢对象作为其代表而设立的机构,和平时期相当于民国的封疆大吏,战时则相当于督军,根据管理需要可以在行政机构和军事机构中游走。
绥靖公署绥靖公署的演变历史绥靖公署是民国时期设置的机关,简称绥署,是在作战区域或非作战区负责指挥局部战争,组织训练兵员,征集军粮,并全权指挥其所辖省县级行政机关,以区域或绥靖公署所在地为名称。动员戡乱体制由来已久,最初来自于绥靖体制。绥靖的本义是指维护地方治安。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在1926年广东南路行政委员公署下,行政委员甘乃光,报告当时的广州国民政府。因阳江地区土匪和流民太多,所以成立绥靖委员会处理相关事宜,并附上了组织法等。绥靖委员会主席由中共党员陈章甫烈士担任。陈章甫在报告中汇报了派军剿匪,组织农会,安置流民等成果。广东南路行政委员公署在回文中予以了充分肯定,并上报广州国民政府,希望照此经验来成立绥靖委员会。
陈章甫烈士
不过随后设立绥靖区的初衷就变味了。1930年,老蒋为了剿共,开始将全国划为若干绥靖区,在绥靖区中心城市设立绥靖公署,负责指挥区内军事和控制区内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全国共设绥靖公署十余处。绥靖公署设主任一人,一般为上将军官,由国民政府特任,隶属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并受军政部部长和参谋总长指挥。绥靖公署在战区指挥所辖省县行政机关,按《绥靖公署组织条例》设立,负责训练兵员、征集军粮等战争事宜。根据规定,绥靖区内部队、地方县政府及水陆公安警察,保安队和民团,绥靖主任可随时指挥调动。绥靖公署内设参谋长和参谋、经理、军法等处,承绥靖主任指挥,分管各项事务。
绥靖公署的功能民国时期总共出现过41个绥靖公署,根据需要裁撤或者增设。国民政府曾先后两次在西安设置绥靖公署。1931年7月,西北行营副主任杨虎城出任行营代主任。1932年1月2日,西北行营改称西安绥靖公署(也称驻陕绥靖公署、陕西绥靖公署),驻西安新城。绥署各处与第十七路军总指挥部各处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西安绥靖公署所辖部队,除第十七路军外,还包括甘肃等地一些接受番号的地方部队。
西安绥署驻甘行署于1932年6月至1933年9月13日,在兰州设立。邓宝珊为行署主任,代替陕军将领孙蔚如主持甘肃宣慰使署。续范亭为行署参谋长,王新令为秘书长,行署机关连同直属特务营、教导队,官兵不足1,000人。名义上指挥驻甘各部队,陕军孙蔚如第十七师,陆军鲁大昌新编第十四师、李贵清新编第十旅、石英秀新编第十一旅、马鸿宾新编第七师、马步青暂编骑兵第二师等,但邓宝珊不能调动这些杂牌军,他们对邓宝珊只是表面上的从属关系,后于1933年9月第一次裁撤。西安事变后,1937年4月27日,杨虎城被迫辞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和十七路军总指挥等所有一切职务。1937年5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正式撤销西安绥靖公署和第十七路军及其总指挥部。
1947年3月4日第一战区改组为西安绥靖公署,目的也是为了方便在大西北剿共,胡宗南任主任。因小雁塔区内房舍有限,仅绥署办公厅、第一处、第三处、副官处、机要室、研究室等单位驻此,而绥署的其他处室仍分散驻扎在外。辖整编第一军,军长董钊,辖3个整编师,整编第二十九军,军长刘戡,辖3个整编师,及整编第十七师等4个整编师,另有2个新编旅、2个骑兵旅、4个炮兵团和绥署直辖特种兵部队5个团,合计为24个整编旅约18万人,分布在陕西、豫西、晋南和陇东地区。指挥驻陕、甘、宁、青的地方部队、保安团队和民团武装。1949年9月16日,由于胡宗南在西北节节败退,已经无法撑起这么大个摊子,西安绥靖公署改编为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
胡宗南
绥靖公署也被老蒋用于收编各地军阀势力,并将自己的嫡系部队安插其中,以更好控制和拉拢地方势力。1935年2月2日,蒋介石任命云南王龙云为“中央剿匪军”第二路军总司令,薛岳为前敌总指挥,辖第一纵队(由吴奇伟中央军4个师组成)、第二纵队(由周浑元中央军4个师组成)、第三纵队(由孙渡滇军4个旅组成)、第四纵队(由王家烈黔军4个师组成,犹国才升任纵队司令)、第五纵队(由李云杰师组成)、第六纵队(由郭勋祺川军1个师组成)、第七纵队(由李韫珩1个师组成)、第八纵队(由上官云相中央军2个师组成)。
1935年5月中旬,老蒋亲赴昆明安抚龙云,但凡龙云要求老蒋补发的各项费用,都从先应允,并口头给龙云,将来成立“滇黔绥靖公署”统率两省军政,由龙云主持。1936年1月,我军长征到达贵州毕节,4月28日蒋介石任命龙云为“滇黔剿匪军”总司令,刘建绪为前敌总指挥,率郭汝栋、樊崧甫、李觉3个纵队入滇。6月1日两广事变爆发,得到好处的龙云表态支持老蒋。8月2日老蒋兑现承诺,宣布撤销滇黔剿匪总司令部,改设“滇黔绥靖公署”,龙云为主任。
龙云
但是随着目的达成,老蒋也有过河拆桥的一天。抗战胜利后,老蒋声望如日中天,于是开始对非嫡系人马削弱权力,1945年7月滇黔绥靖公署于是被裁撤。1945年10月3日,在老蒋的授意下,杜聿明在昆明发动“十·三”政变,免去龙云本兼各职,调任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院长,云南省政府主席由卢汉续任。10月4日晨,龙云脱险上五华山,抗拒蒋介石的命令。10月6日,龙云被迫飞往重庆就任军事参议院院长、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代主任)等没有实权的闲职。
汪伪政权山寨版的绥靖公署抗战时期,汪精卫叛国投敌,汪伪政府高举“曲线救国”旗帜,1943年为适应战时体制,也为了显示自己继承衣钵。汪精卫将汪伪政府的军事委员会置于新设的最高国防会议之下,撤销编练总监公署,其职权转到陆军部,其伪军在日占区整编为方面军与绥靖公署。其中的绥靖公署有:
淮海绥靖公署,郝鹏举为主任。下辖伪军和平建国军第二十八师、第33师、第35师、独立第11旅、独立第12旅、独立第18旅。活动范围在苏北、淮北地区。
杭州绥靖公署主任为丁默村,下辖伪军和平建国军第十二军、独立第4旅、独立第6旅、独立第11旅,活动范围在浙江地区。
武汉绥靖公署主任为叶蓬,下辖伪军和平建国军第11师、第12师、第29师、暂5师、独立第3旅,活动范围在湖北和河南、安徽的一部分。
广州绥靖公署的主任为褚民谊,此外还有苏州绥靖公署,蚌埠绥靖公署。
行营行营的诞生民国时期的行营早在1930年就已经存在。杨虎城率第十七路军攻入关中从刘郁芬西北军手中占领西安后,老蒋即命南京国民政府陆海空军总司令洛阳行营主任顾祝同率嫡系黄杰、陈继承等紧随其后跟进,移驻潼关至华阴、华县一线。1930年11月中原大战结束后,11月13日顾祝同在潼关将洛阳行营改名为国民政府陆海空军总司令西北行营(陕西省称之为潼关行营),负责指挥协调西北陕、甘、宁、青诸省军事,杨虎城为西北行营副主任。1931年7月杨虎城代理西北行营主任职务。1931年秋,西北行营迁至西安“新城”内办公。杨仅设立行营办公厅、参谋处、副官处和机要科,负责处理行营的日常事务。其他军事业务,由十七路军总指挥部有关处科兼办。1932年1月2日西北行营改组为西安绥靖公署,杨虎城为西安绥署主任兼第十七路军总指挥。
顾祝同
而行营被正式规范是在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变爆发。1月29日,国民政府决议重设军事委员会,设委员7人至9人,并于1932年3月1日决定恢复军事委员会,其目的在“捍御外侮、整理军事;俟抗日军事终了,即撤销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负责“国防绥靖之统率事宜”。1932年3月8日,蒋介石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李宗仁、陈铭枢、李烈钧、陈济棠、汪精卫、朱培德、何应钦、唐生智、陈绍宽、陈调元等出任委员。
而行营则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派驻各地的军事机关,行营主任代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使职权,行营主任大多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成员担任。1938年12月4日,国民政府颁布《军委会委员长行营组织大纲》。其中规定军事委员会直隶国民政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关,其职掌包括统率、军费、军队编遣之最高决定及少将以上将官任免之权利,所有决议须经出席委员三分之二通过方为有效;并规定,如多数委员不在军委会所在地时,主席与委员一人有决定处置之权。
行营的作用民国时期全国共曾出现15个行营。在不同时期里作用也是不同的。在全面抗战未爆发之前,在攘外必先安内的指导原则下,行营也是老蒋用于剿共的军事机关。1933年5月21日,南昌行营宣告成立,成为发动对我军第五次“围剿”的总指挥机构。1933年5月30日,老蒋发表《咨行南昌行营成立暨启用关防日期由》:“本委员长在赣督剿匪,设南昌行营,以为统一军事机关,业已正式成立。”下设三部四厅和十二处,以及“南昌行营剿匪军别动总队”和“南昌行营临时感化院九江分院”。南昌行营直到1935年2月16日才撤销。
而老蒋在西安事变前后到全面抗战转变时期,行营起着过渡作用。1937年1月5日国民政府通过的《陕甘善后整理办法》,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1937年1月5日于潼关组建西安行营,“讨逆军”西路集团军总司令顾祝同为西安行营主任,指挥第二、三、四、五集团军,对西安方面施加军事压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西安行营负责西安事变善后,统筹西北剿共军事政治指挥。2月7日,中央军宋希濂师等部进驻西安及陇海铁路沿线各要点。1937年2月9日,顾祝同自潼关到西安就职,在南院(前“西北剿总”址)设立行营办事机构(后增委何柱国为行营副主任)。行营参谋长为赵启禄,以下初设军事、军需、电讯、机要等科室,并重建政训处。
顾祝同执行蒋介石的密电指令,分化收编并逼迫东北军迅速离陕,行营副主任为东北军的何柱国,随后又促使杨虎城辞职出国,并开始就国共合作抗日问题同我方代表周恩来等进行谈判。1937年2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一字第3125号训令”颁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行营组织大纲》:“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统筹陕甘宁青四省国防之设施,及整饬指挥各部队肃清匪患,并处理善后与指导民众组织训练起见,特设西安行营主持办理”。
1937年9月,原福州绥靖公署主任、陆军上将蒋鼎文接任西安行营主任,后西安行营机关迁驻新城内。行营参谋长改为李家鼎。总参议张炯,下设办公厅(辖秘书、人事、机要、情报4个科)、第一厅(主管军事,辖4个业务组)、第二厅(主管政治党务,厅内设制同前者)、总务处、交通处、政训处、设计委员会,并代管军政部驻陕军需局等单位。其中,第二厅中将厅长为谷正鼎,少将副厅长顾希平,刘英士、李贻燕等分任4个业务组的少将组长。政训处少将处长为任觉五。1937年秋,蒋鼎文领导西安党政军宪警特等单位头目秘密成立西安行营“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作为推进西北防共限共活动的最高领导、决策和协调机构。1938年6月,孙蔚如被排挤出西安,蒋鼎文以西安行营主任身份兼任陕西省政府主席等职。1938年11月28日蒋介石在湖南衡山召开长江以南各战区师以上军官参加的军事会议,宣布调整全国战区,其中包括取消西安行营,在西北另设天水行营。1939年1月以西安行营为基础成立第十战区。
1945年2月11日设立汉中行营,主任李宗仁,下辖第一战区(陕西、豫西)、第五战区(豫南鄂北)、第十战区(大别山)。根据李宗仁的说法,汉中行营“只是各战区对中央的报告亦送一份副本给汉中行营罢了。至于地方上的行政和党务工作,更是鞭长莫及。”李宗仁之所以甘愿放弃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实职,是作为交换条件保住当时桂系唯一的省份地盘,即第十战区司令长官兼安徽省主席李品仙。此前昆仑关战役后,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因督战不力,由一级上将降为二级上将。1940年5月15日桂林行营撤销,白崇禧调回重庆任参谋次长,桂林行营改设为桂林办公厅。1945年9月1日,正值国共重庆谈判,华北地区战事将起之际,为团结以李宗仁为首的桂系以共同对付解放军,老蒋正式组建北平行营,原汉中行营机构改为北平行营,还由李宗仁出任主任。
1945年8月31日,东北行营设立,由熊式辉出任行营主任,驻长春,负责从苏军手里接收东北事宜。实际上熊式辉并不负责军事指挥,而是由1945年10月8日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负责作战指挥,保安司令长官关麟征,10月26日杜聿明接任保安司令长官。
行辕主要是行营的改称1946年8月国民政府的国防部取代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行营才纷纷改称为行辕。各地的行营改称为行辕,直隶于国民政府,职权、组织结构照旧行营的模式,换汤不换药。行辕的负责人也为主任,其职责类似清朝的督抚,军政大权两手抓。
其中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辖7个军;1947年8月陈诚接任行辕主任,下辖九省二市;8月22日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并入行辕。1948年1月17日,卫立煌任行辕副主任代理主任。1948年6月2日东北行辕撤销,行辕改称东北剿匪总司令部。
北平行辕 主任李宗仁。下辖第十一战区(北平)4个军、4个整编师,第十二战区(归绥)3个军、1个整编师、1个骑兵军、2个骑兵师。1948年5月北平行辕裁撤,其职权由华北剿总替代。
武汉行辕 主任程潜,下辖第六(樊城)、第七(大冶)绥靖区 2个整编师。1948年3月武汉行辕改为武汉绥靖公署,6月合并蒋军陆军总司令部九江指挥所,升格为华中剿总。1949年4月之后改组为华中军政长官公署。
军统设立的监狱息烽集中营,对外挂牌名是息烽行辕,实质是关押政治犯的场所,我们熟知杨虎城,小萝卜头就被关押于此,主任是周养浩。
息烽行辕
西昌行辕1939年2月设立,张笃伦为行辕主任,以“辅导西康省政”。1946年3月撤销,改设西昌警备司令部。
广州行辕是在广州行营的基础上成立,原第二方面军司令官张发奎从行营主任改任行辕主任 ,下辖2个整编师。
西北行辕主任张治中,下辖3个军、3个整编师、1个骑兵军、4个骑兵师。1948年后改为西北军政长官公署,驻地兰州。后又改为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1949年春天更换主任为马步芳。
重庆行辕 代主任朱绍良 ,6个整编师。1948年5月,重庆行辕改称重庆绥靖公署。1949年初,张群回重庆接替朱绍良任绥署主任。1949年5月1日,重庆绥靖公署改组为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张群为长官。1949年12月张群辞职,顾祝同接任长官,副长官兼参谋长胡宗南代行长官职权。1950年3月底西昌解放而结束。
综上所述,绥靖公署,行营,行辕是一派相承,其机构的职能大多大同小异,多是用于主管当地的军政大权。这些机构尽管在打击土匪,组织抗战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无法避免这是老蒋用其收买人心,打压异己,和镇压反对武装的公器私用的工具。
汉朝公主远嫁波斯却在途中怀孕?
首先声明,这个故事只是记载在《大唐西域记》里面得一则故事而已,并不见正史记载。
《大唐西域记》是唐朝高僧玄奘在去往西天地途中写的一部带有游记和纪实色彩的书。
这个汉朝公主远嫁波斯却在途中怀孕,生子后就地建国,故地已归属中国的故事,就是玄奘在西去途中所经历那个国家听到的故事。
其实,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我国历史上的和亲的事情。我国古代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中原的汉族统治者为了笼络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就想出了用汉族女儿去和亲的办法,以此来大小北方游牧民族对我汉民族的骚扰和侵略。这个带有耻辱色彩的和亲政策的始作俑者就汉朝的统治者。
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对和亲的重视,总是说自己派去和亲的是他最疼爱的公主,但是事实并非这样。公主是什么人物,那可是举国上下最尊贵的女儿!金枝玉叶,就是这么来的。而和亲的地方都是塞外酷寒之地,生活条件还有气候都极其恶劣。从小娇生惯养的公主怎么可能去吃那样的苦?
于是,皇帝就想出了一个欺骗的手段:把王公大臣或者亲王的女儿、甚至宫女加封为公主,然后拿去和亲。本故事中的汉朝公主,就是皇帝随便选的一个宫女充当的公主远嫁。这就是皇帝的无能,不能把国家治理的强大而有效地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的侵扰做出的可笑又软弱的祈求行为。
皇帝倒是随便派了一个汉族女子去远地和亲以便巩固他的统治,可是,被牺牲的却是拿去和亲的女子。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和亲者就是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了,可贵为我国四大美人的王昭君和文成公主最后的结局都是很惨的,就更别说其他没有地位和绝色美貌的女子曲和亲会有比她们更好的结果了。
这些和亲的女子,去到了苦寒之地以后,不但生活不习惯,更要忍受远离故土和亲人的折磨,而且这还是不是她们所受痛苦的最难的地方,她们最难忍受的是不同的野蛮种族对她们的身体以及人格的双重蹂躏。王昭君就被迫做了父子两代可汗的妻子!可以说是生不如死,痛苦不堪。
本故事的所谓公主,就是一个这样被派去受苦的女子。好在他还没有到达要去的一个叫做波利刺斯的西亚国家,而并不是想题目所说的就是波斯国。而其具体的位置就在我们国家现在的新疆的所属地上,那时候总体上称为西域。这也是汉唐时候,我们对新疆这片广大地区的统一称号。
无独有偶的是,那个时候的新疆极其混乱,匪患猖獗。这个公主的和亲队伍进入西域纵深之地以后,就遭遇到了土匪。为了保护公主,和亲官员还有侍卫就把公主安置在一个悬崖之上,以躲避匪徒的抢劫。在给公主送食物以及生活用品的人员中有一个侍卫,也许是长得好或者是跟公主很谈得来吧,一来二去的两人就好上了。
这也难怪,毕竟那是在非常时期,公主和侍卫都是血气方刚的男女青年;同时他们又都是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孤独者。日子一久,难免孤独寂寞,两人抱团取暖也是人之常情。于是乎,日子一久,公主和那个侍卫就因情而爱,最后怀上了那个侍卫的孩子,免去了她像其他的和亲者那样悲惨的命运。
但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啊!公主可是去别国和亲的。哪能还没有到和亲的国家就怀上孩子!显然,这支和亲队伍要回国不可能,要继续去到和亲的国家也是不可取的。因而公主的侍女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说公主怀的孩子是太阳神御幸公主所得,这块地盘也就是太阳神恩赐给公主的,公主可以在这个地方安顿下来。
这当然是胡诌了!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所以这支和亲队伍就在那里安营扎寨,建成生活,并生子建国。按《大唐西域记》的描写,这个国家后来是归属了中国的。但其国名也许完全就是玄奘写出来的而历史上没有那么一个国名,或者历史上曾经有那么一个国名但后来消失不用了也就没有流传下来。总之,所有史籍上都查不到这个国名。
先不去管有没有这个国家了吧。那时的所谓国家,只要是自己建造起来的几栋房子连在一起即可作为城郭了,同时自己又有能力保护这个城郭生存下去不被别人所灭,即能称国了。那时西域上这样的小国比比皆是!有巴掌那么大一块地方也能称国。这就是说当时的历史!反正,按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描述,这个国家就这么在西域大地上建立了,而且还跟汉朝取得了联系,后来又归属了汉朝。
关于这个国家其他的一切就没有什么记载的了,只能凭借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描述猜测。所以,不能随便乱说。谢谢!
河南原阳6人被杀案嫌疑人失踪?
11月15日凌晨做案后,这个罪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失去了踪影,和他同时消失的还有一位8岁女孩。警方和当地有关部门正在全力搜寻,力争早日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将女孩解救出来。
一、案件进展情况警方在娄凤鸣庄村附近的黄河河滩上发现嫌疑人丢弃的车辆,随后组织力量展开搜寻打捞,并将范围扩大到下游20公里左右。同时,对村庄进行逐门逐户搜查,对村庄去往黄河河滩的沿途进行查看,目前还没有发现犯罪嫌疑人。
警方已经发出悬赏通告,对提供线索者奖励人民币2000元,对提供重要线索者奖励人民币50000元。
二、之前的不实传闻1.6名受害人基本情况。被杀害的6人为4名成年人、2名儿童,其中有冯某夫妇和冯某的母亲、奶奶,还有冯某6岁的女儿和2岁的儿子。而不是传闻中所说的冯某出去追赶凶手失去了联系,他当时在现场就被凶手杀害。冯某的另一位8岁女儿失踪。
2.犯罪嫌疑人的尸体并没有被发现。有报道称在黄河中打捞出一具尸体,就是嫌疑人。事后警方对此进行了排除,证实为谣传。
三、嫌疑人做案动机现在倾向于认为与情杀有关。据村民介绍,嫌疑人和冯某是多年的同学关系,平时两人感情不错,两家来往也比较频繁。但是案发前一天两家人喝酒后,嫌疑人向村民流露出对冯某的不满,说冯某和他媳妇说话比较暧昧。
嫌疑人长年在外打工,对妻子和其他男人的言行自然非常敏感。但是这究竟是否是导致了嫌疑人顿生杀念的直接原因,还不得而知。
四、嫌疑人做案凶器嫌疑人案发前曾几次到快递店取件,快件上留的是嫌疑人妻子的姓名,联系方式却留下他的电话,行迹非常可疑。他以一人之力,在短时间内可以杀害6人,其中还包括4个成年人,其本人个子不高、体型消瘦,如果不借助其他工具,恐怕难以在黑暗中进行,而且被害人的呼叫生都没有被村民们听到。
至于到底网购了什么行凶工具,只有等案件侦破后公之于众了。
五、嫌疑人可能逃跑去向原阳县靳堂乡娄凤鸣庄村地处豫北平原,南临黄河,该村距离黄河滩约10公里,地势平缓,无丘陵。从该村到黄河边,除了沿途村庄,再就是并不茂密的树林。可供嫌疑人躲藏的地方:
1.黄河。自11月15日至今,嫌疑人如果跳进了黄河,那就是自我了断了,不可能躲藏在河内,否则不是饿死就是被水呛死。
2.黄河对岸。娄凤鸣庄村所处黄河宽度约1000米左右,如果嫌疑人拥有较好的水性,那么足可以游泳到对岸,再继续逃跑。
3.沿途村庄。从该村到黄河边有几个村庄,或许嫌疑人躲藏在某个闲置的房间,也或许有人被嫌疑人控制不敢发声,目前正在排查当中。
4.树林。由于几片树林树木稀疏,外边的人无须进入林中就能够看透整个树林,因此躲藏于此的可能性也不大,况且还有警犬出动。
5.另有接应潜逃。从嫌疑人购买做案工具看,是预谋做案,经过了充分准备,是否将车辆驾驶到黄河边故意制造假象,又乘其它交通工具逃跑,也是极有可能。
结论犯罪嫌疑人罪大恶极,希望警方将其尽快捉拿归案,依法严惩,还受害者公道,为民除害。
清朝的旗主领主和佐领都是什么职位?
这是明末和清朝时候,女真族的职位名词。
按照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咱们先说说这个“领主”。
明朝晚期,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广沃的原野上生活着一个民族,就是女真族。
最初,女真族也并不是统一的,而是分成很多不同的部族,组织比较混乱,发展程度也各不相同。靠北面的那些部族,比如索伦部和野人女真,发展比较落后,还处在类似于原始社会的酋长氏族阶段。而靠南一些的部族,与汉民族交流比较多,比如扈尔哈部和海西扈伦四部等,发展得比较进步,是领主制社会。
女真族的这个领主制度有点像欧洲古代的封建领主制度。区别是:欧洲领主制是以家庭和个人为基本单位,而女真族的这种领主制是以氏族和家族为单位,整个氏家都依附于领主。
什么是领主呢?领主有自己的领地,在领地之内,所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河都是属于领主的,包括生活在这片领地上的人口,甚至这些人口所拥有的所有财产,都是领主的。
有点“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感觉。
而居住在这片领地上的氏族或者家族就必须向领主氏族每年缴纳供赋,接受领主的剥削。
而领主氏族内部也是有贫富差距的。族长(穆昆大)或者军事长官(章京)占有的土地多,而普通氏族成员所占有的土地就很少。与领主同一氏族的成员是不需要交纳贡赋的,还能分享对外战争中所收获的战利品。社会地位、政治权利大家都是一样的。 这个情况也和欧洲古代封建领主制很相似,剥削的对象主要是外来的氏族或家族。
由于当时女真各部并没有统一,各个领主之间也有很深的矛盾,这不难理解,因为谁拥有的领地更大,依附的氏家部族更多,谁的收益就更多。所以,领主之间就经常为了互相争夺领地、人口、“敕书”发生争夺。
“敕书”是什么呢?就是明朝给这些少数民族发的贸易执照,拥有了敕书,就能合法地与明朝进行商品交易,把领地上的物产,如珍珠、人参、貂皮等卖给明朝商人,换来铁器、布帛丝绸和茶叶等。
这个敕书非常重要,当年努尔哈赤的爷爷和父亲被明朝官兵误杀,明朝就用这个“敕书”来安抚他,消除他的仇恨。努尔哈赤也正是靠着这些“敕书”收附了很多女真族的氏族部落,最终统一了女真各部。
继续说领主间的互相争夺的这个事情。
互相争夺就要开战,开战就有输有赢,有占领的,有逃跑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些领地就逐步被少数强大的领主们集中在手中了,形成几股比较强大的势力。而其它弱小的氏族失去了领地成为流浪群体。
这些弱小的氏族有两条出路:
第一是迁徙,到远方去寻找新的领地,这个难度比较大。
第二是依附,投奔和归附于更强大的领主,这比较容易。
强大领主给这些前来依附的弱小氏族一些土地,让他生存下来,而这些依附者必须向领主的氏族每年上交供赋,氏族成员也必须为领主氏族的成员们干家务活。当与其它领主发生矛盾,要打仗的时候,这些氏族也必须出动人马随领主征战。 这些依附氏族就称为“包衣阿哈”。
这就是“领主”和“包衣”。
不要认为“包衣”就像明朝的佃农和西藏旧时的农奴,这可完全是两个概念。 “包衣”和领主氏族的成员们一样,都遵守部族法规,也拥有相对的人身自由,领主成员不能随意杀害“包衣”,如果犯了错误,只能责罚。“包衣”也有家庭和私产,有些“包衣”很富裕,有些甚至还能够拥有自己家的“包衣”。
再来说说“旗主”。
旗主的出现是有历史原因的,主要是由于战争。
通过我们对上述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这种领主和包衣的制度其实是很不稳定的。
领主与包衣之间的联系纽带非常脆弱,只是利益关系,这些“包衣”如果对自己的待遇不满,完全可以投奔其他更强大和更富裕的领主。强大的领主之间打仗有胜有败,那些“包衣”就像草头草一样,随时可能倒向胜利一方。
努尔哈赤十三幅盔甲起事,他也是领主,他的“包衣”们也是这种情况,今天跑了,明天又来,这就导致他很难占据绝对碾压所有敌人的优势。
这种情况下,八旗制度就应运而生,代替了旧有的包衣制度。 努尔哈赤搞这个八旗制度,就是针对解决旧有的领主包衣制的不稳定性。
努尔哈赤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打败和兼并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领主,为了统一女真族,他的目光盯上了当时实力最强的海西扈伦四部。
但是如果发动这种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以往的领主包衣制就很不合适了。不能再任由麾下的这些氏族部落时近时疏、叛服无常。以往的包衣阿哈只服从于领主,不服从于军事首领的安排,严重制约了军事行动要求的统一指挥和调派,这在发生大规模战争时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为了军政合一,必须建立新的制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旗制度”。
八旗最初起源是女真人的集体狩猎组织。
狩猎要想收获大,就要集体参加,人数就多,人多了就需要统一指挥,指挥狩猎的首领被称为牛录额真,他所率领的这个狩猎集体就被称为牛录。
狩猎与战争很相似,由于处在战争时期,努尔哈赤就把这种狩猎的组织形式就运用到了女真人的组织上,在对外防御与征伐过程中采取了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牛录组织具有了军事职能。以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
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指挥进退攻守和迂回包抄。满语中,旗帜被称为“固山”,所以,这个大单位就被叫做“固山”――也就是“旗”。
这就说到“旗主”了。
“旗”的最高官职为固山额真(都统),负责执掌整个“旗”所辖内的户口、教养、官爵承袭、军事训练等,就是旗主。不论普通成员,还是高官兵将,都是本旗旗主之臣,只要属于本旗,就有隶属关系。
现在,大家分析一下,以前领主包衣制度下,包衣发生背叛,背叛的是领主。在八旗制度下,再要背叛,就是背判了整个旗,背叛了努尔哈赤,你除非再找个比努尔哈赤更狠的主儿,否则你就掂量一下后果了。
再说说这个“佐领”。
八旗定制,由下而上,分成几个级别。努尔哈赤规定:300旗人为一个牛录,这就是最基本的户口军事编制单位,管理这个牛录的叫“牛录额真”。皇太极掌权时代,改称为“牛录章京”。顺治入关坐了天下,改称为“佐领”,是个正四品的职位。
把八旗中的职位由上至下排列一下:
固山额真(都统)――旗主――超品阶
昂邦章京(总兵)――总管――精奇尼哈番(顺治年间)――子爵(乾隆年间)
梅勒章京(副将)――副都统――阿思哈尼哈番(顺治年间)――男爵(乾隆年间)
甲喇章京(参将、游击)――参领――阿达哈哈番(顺治年间)――轻车都尉(乾隆年间)
牛录章京(备御)――佐领――
1.拜他喇布勒哈番(顺治年间)――骑都尉(乾隆年间)
2.拖沙喇哈番(顺治年间)――云骑尉(乾隆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