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概念股,哪张照片唤起了你的讲述欲望?
这张照片是我在波兰旅行时拍摄的,它唤起了我的讲述欲望。
好吧,它确实只是一栋不起眼的旧房子,甚至能看得出来,它很有年头了。
如果你没有看清楚的话,那就再来看一张我专门拍摄的它的局部。
这下看清楚了吧?
没错,房子的正中央有两颗大卫星——毫无疑问,它传递出来了一个信息:这栋房子曾是波兰犹太人的私宅。
当然是犹太人的房子——这张照片本来就拍摄于犹太人的聚居区。
这是我在波兰的克拉科夫老城闲逛时,信马由缰地走进了老城内曾经的犹太人聚居区,拍到的照片。
只不过,房子里的主人,早已不是犹太人。
房主人现在不是犹太人的第一个原因,其实比较容易想到。
话说波兰的首都华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遭遇过德军的强烈轰炸,以至于整个老城里面几乎所有的老建筑,全都被毁坏殆尽。
但是作为波兰的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的脑门上却从没有落下过一枚炸弹。
所以这座老城至今保存完好,在阳光下怡然自得地呈现着当年的形象。
它没有被轰炸的原因,跟它60多公里之外有这么一个玩意儿有关。
没错,它就是二战时期臭名昭著而又震惊世界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二战期间,这个集中营里面有110万人被杀害,其中大部分是犹太人。
德国人用这样的车厢,把欧洲各地的犹太人,源源不断地运进这个集中营。
然后,它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变成了如今墙上挂着的照片。
距离奥斯维辛很近的地方,还有一个比尔克纳乌集中营,据统计在这个集中营里死去的人,比奥斯维辛集中营还要多。
这个集中营的周围,曾经下过黑色的雪。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里面,曾还原过这个场景。
至于为什么是黑色的雪,原因我就不展开了,稍微想想都知道。
所以,既然文章开头的老房子是在犹太人聚居区,并且还挂着大卫星,那么很大的概率,老房子的主人早已经在集中营里死掉了。
所以这个原因,其实很容易被想到。
房主人现在不是犹太人的第二个原因,很多人可能就不知道了。
虽然二战期间犹太人遭遇到种族灭绝式的屠杀,但毕竟还有一部分幸存者。
这些幸存者会陆续返回自己曾经生活的社区,自己的家。
但是,当他们敲开自己家门的时候,迎接他们的通常会是极不友好的房主——通常是当地的波兰人。
犹太人说:我回来了,这是我的房子。
在那个无序的战争年代,很多霸占了别人房子的波兰人会这么回答:你的房子?现在它是我的房子!既然你说这是你的房子,那么怎么证明这是你的房子?
波兰人知道,绝大多数犹太人根本拿不出任何证明文件。
毕竟他们能留住一条命,就算是极低概率的超级幸运了。
犹太人会指一指墙面上的大卫星说:这个,难道,还不能算作是证明吗?
新的房主人回扫一眼那个雕塑,然后砰地一声关上房门。
下次犹太人再来,那个大卫星十有八九会被新的房主人扣掉。
甚至还有懒得费工夫的——因为那个东西,算不上的证明文件。
不得不说,无论是这两个原因中的哪一个,都能体现出人性的恶。
在克拉科夫老城的犹太人聚居区转悠时,我还拍到了这样一副精美的街道涂鸦。
它看上去像是一个戴着帽子的女孩,长长的头发被披散开来。
仔细看:帽子的周边,画着若干个眼睛。
而头发上面散落的,全是房子。
它好像并不是一个信手画出的涂鸦。
它好像有着某种隐含的意思。
它好像跟我讲述的故事有所关联。
你觉得呢?
(本文全部配图,均为@老非2020原创;其中集中营部分的照片,均作了去色处理。)
刘裕为什么会被称为南朝第一帝?
有些人呢,天生就是当皇帝的命。
刘裕,恰巧就是这种人,与之相反,他的童年却穷苦至极。
因为家境贫寒,他的父亲竟然想过要将刘裕遗弃,幸亏姨母慈悲,历尽艰难将刘裕抚养成人。
刘裕年长后,恰逢时局动荡,权臣桓温当国,东晋逐渐突显衰败之势,而成年后的刘裕身为北府军下属的养马官,即“司马”一职,起初始终默默无闻。
《魏书·刘裕传》:裕家本寒微,住在京口,恒以卖履为业。意气楚剌,仅识文字,樗蒲倾产,为时贱薄。《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但很快,刘裕迎来了一生中第一个大机遇,请注意,这是第一个,因为刘裕真正开挂的人生,此刻才刚刚开始。
由于五斗米道道士孙恩在东南一带起兵造反,晋安帝派遣大将刘牢之前去镇压,而正在养马的刘裕,则因为才能出众,颇得将军孙终的赏识。
恰巧刘牢之率军平叛,正是用人之际,孙终便顺水推舟,将刘裕举荐给刘牢之,任参军一职,随大军前去平定叛乱。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晋隆安三年十一月,祆贼孙恩作乱于会稽,朝廷遣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东讨。牢之请帝参府军事(此处的“帝”,说的正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即当时担任司马的刘裕),命与数十人觇贼。此后,在首次领兵外出侦察时,刘裕遇到敌方数千兵马的围困,所率人马半数战死,而刘裕杀的双眼通红,刀刃翻卷,却仍旧在浴血死战,随从皆大受鼓舞,于是这一小队人马,竟然在数千人的围困中迟迟不倒。
很快,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率领援军赶到,将起义军杀退,见到刘裕的时候,刘敬轩看着浑身带血,甚至手中战刀几乎断裂的刘裕,心中极为敬佩。
而刘裕顾不得休息,骑了战马,紧接着前去追捕逃兵,更接连率军斩杀俘虏逃兵千余人,乃至一路杀进山阴城,竟然将孙恩一众逼退出海。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命与数十人觇贼,遇贼众数千,帝(刘裕)便与战,所将人多死,而帝奋长刀,所杀伤甚众。牢之子敬宣(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疑帝(刘裕)为贼所困,乃轻骑寻之。既而众骑并至,遂平山阴,恩遁入海。刘裕凭此一战成名,迅速跻身大将之列。
很快,刘裕又迎来了人生中第二次大机遇。
来年五月,即隆安四年的春天,孙恩从海上休养生息,再次杀回会稽,斩杀守城大将谢琰,宣布第二次起兵造反,半年后,刘裕第二次领兵平乱,竟再次将孙恩杀的片甲不留,直至将其击退于浙江浃口一带。
此后将近一年时间里,刘裕同孙恩前后交手十余次,几乎每战必胜,且以少胜多。
凡战,刘裕必身先士卒,勇猛在前,手下军心凝结如铁,治军严明,深得朝中与百姓信服,直到元兴元年的三月,孙恩残部被刘裕大军追击至临海郡,面对仿佛一生无法战胜的刘裕,以及临海郡守辛昺(bǐng)的围困,孙恩最终含恨,跳海自杀。
此后,积累赫赫军功的刘裕,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三次大机遇:
由于孙恩长达十余年的起义,致使东晋内部的门阀士族受到猛烈冲击,具体表现为权力失衡,内部分裂初现端倪,门阀士族的影响力以及话语权日渐衰弱,更因连年混战,致使国防空虚,手握重兵的权臣桓玄看准时机,密谋篡位。
此时前将军刘牢之再度领兵前去平叛,然而在刘牢之大军抵达溧州后,却遭遇桓玄大军的伏击,刘牢之心知不敌,便有意派出儿子刘敬宣前去求和,但遭到刘裕坚决反对,刘牢之执意求和,未予采纳刘裕的反对意见,谁知桓玄连夜攻下骠骑大将军司马元显所驻之地,这司马元显即是刘牢之的顶头上司,桓玄杀了司马元显,携兵符收回刘牢之的兵权,后者望风而逃,在逃亡途中自缢身死。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元兴元年,荆州刺史桓玄举兵东下,骠骑将军司马元显遣牢之拒之,帝(刘裕)又参其军事。(桓玄)玄至,帝(刘裕请求刘牢之出兵迎战)请击之,牢之不许,乃遣子敬宣(刘牢之儿子刘敬宣)诣玄请和。帝(刘裕反对)与东海何无忌并固谏,(刘牢之)不从。(桓玄攻克建邺城)玄克建邺,(将刘裕取代刘牢之,任其为会稽内史)以牢之为会稽内史。此时刘裕也算没了上级,眼见大势已去,颇具长远眼光的刘裕,决定暂时投靠桓玄,再做打算,而桓玄早前便在军中听闻刘裕大名,再加上刘裕本身因为数次军功所积累的声望,所以他的投靠,令桓玄喜出望外,便任命刘裕为中兵参军,辅佐在侧。
所谓刘裕的第三次大机遇,正是选择正确了阵营,当时的桓玄势力如日中天,东晋内部已无兵力可挡,如不投靠桓玄,刘裕势必被其所杀。
元兴二年,之前和孙恩一起举兵造反的卢循,也就是孙恩的妹夫,再次聚集兵马,意图谋反,桓玄便派出刘裕前去平叛,很快刘裕便大获全胜,斩杀卢循麾下大帅张士道,迫使卢循向南逃亡,因此战大获全胜,独揽战功的刘裕被加封为彭城内史,在桓玄内部可谓风头无两。
但刘裕并非一心想要寄人篱下,尤其桓玄是篡位夺权,名义上并不正当,因此刘裕一直在暗中寻找机会,直到桓玄对东晋军队主力——北府兵,进行瓦解大清洗,致使大批旧将被杀,其余残部,则与刘裕在暗中联络,与密谋扳倒桓玄。
于此,刘裕迎来了人生中第四次大机遇:
元兴三年春节后,刘裕见时机已到,借打猎之名,在京口聚集北府兵残余部众数千人,借机起事,剑指桓玄,随后便杀死了京口驻将,也是身为桓玄叔弟的桓修。
此时此刻,篡位东晋的桓玄才认清了刘裕的真面目,他这怎是简单的雄才大将?!
分明是想自立为王!
然而意识到刘裕真正的野心之后,桓玄为时已晚,他先是派出麾下两员大将,吴甫之与皇甫敷,但刘裕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
先杀吴甫之,再杀皇甫敷。
接连损失两员大将的桓玄,第一次感受到深深的危机,而这个危机,正是曾经自己寄予厚望的刘裕。
一个月后,刘裕便率军攻至桓玄驻扎于覆舟山的守军,不过数日便攻克,大势已去的桓玄,面对势如破竹的刘裕,只得落荒而逃。
于此,刘裕又迎来了人生中第五次大机遇:
因起兵抗击桓玄有功,刘裕获扬州刺史王谧等重臣极力推举,先后出任使持节、总领扬州,徐州、兖州等八州军事,不久又被任命为总百官行事。
当年那个险些因家境贫寒而被生父遗弃的刘裕,彻底成长为东晋末年权倾朝野的执牛耳者!
人生,就是如此的充满戏剧性。
东晋末年之混乱,便因连续多年战火,致使百官懈怠,桓玄此前篡位时,即使有心整治,却也收效甚微,然而刘裕统领大权后,只用了三天时间,便使百官严明法纪,人人尽忠职守,朝堂上下,一扫往日颓废风气,重回肃穆。
不久,被篡位的晋安帝复位于江陵,改年号为“义熙”,刘裕则率军追击桓玄残部,然而刚到六月桓玄卷土重来,麾下将军桓振攻陷江陵,晋安帝被俘,第二年春天,即义熙二年的三月,刘裕再次将被俘的晋安帝救出,此时天下人尽皆知刘裕之名,接连数次平反,又二次救主,匡扶社稷,威名大振。
《晋书.姚兴传》:刘裕拔萃起微,匡辅晋室,吾何惜数郡而不成其美乎。此后十数年时间,刘裕始终南征北战,先后收复荆州等地,致使割据长达十数年的南方再次一统,局势重回稳定。
此时的刘裕更独享殊荣,可“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意思分别为,可佩戴宝剑进入皇宫,不必疾步而行,皇帝召见刘裕,赞礼官不必呼其姓名,只宣读其官职即可,此三样特权,乃晋朝时期位极人臣的独有象征,由此可见刘裕在朝中的地位,无人能及。
再往后,已是太尉,执掌最高军权的刘裕灭后秦,定长安,再到义熙十四年,刘裕因军功着实显赫,先后受封为相国、总百揆、扬州牧等朝中要职,乃至于到最后封无可封,特许其以十州建立“宋国”,封宋公,授予其晋朝对大臣的最高礼遇——九锡之礼,即九种最高礼器,这是除皇权外,一代权臣的最高象征。
此时刘裕的威望已达到从军以来的最顶点,麾下将士无不支持其废黜晋安帝,自立登基,可以说此时此刻的刘裕,已经得到了除皇帝宝座以外几乎所有的权力,乃至于在整个东晋,他可以公然违抗王命,而不会遭到任何反对。
晋安帝虽有皇帝之名,却再无皇帝之权。
刘裕心知此刻登基正宜,但他想以晋安帝死后,另立傀儡皇帝,再让位于他的方式,避免自己留下篡权之名,可惜当时的晋安帝身体康健,短期内根本不可能驾崩,刘裕对此心急之下,便派遣王韶之秘密缢杀了晋安帝司马德宗,随之另立司马德文为帝,号为晋恭帝,改年号为元熙(304年)。
同年,刘裕进爵“宋王”,追授十郡,既然司马德文是自己亲手送上台的傀儡皇帝,刘裕可谓垂帘听政,先后为自己追加只有皇帝才能享受的多项特权,如代表皇权的冠冕——十二旒冕。
再比如享有天子旌旗,即本应用来象征皇权的旗帜,由刘裕这个宋王享有,基本也宣告着刘裕的篡位大计缓缓拉开帷幕。
等到第二年,即元熙二年六月,于丁卯日,万事俱备的刘裕,废黜傀儡皇帝晋恭帝,代晋登基,东晋宣告灭亡,刘裕即位后,改国号为“宋”,称“宋武帝”,改年后为“永初”。
称帝以后的刘裕,吸取了整个东晋末年的失败经验,尤其是他亲眼见证了门阀士族如何祸乱朝纲,如名臣之后桓玄挟持晋安帝,刘裕可谓从始至终亲身经历,明白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如不严加整治豪门世族,将会带来无法避免的大灾难,因此他即位后,首要推举的措施,便是削弱各大豪族的势力与权力,集权中央,成功阻扼了门阀士族的再次发展。
政务上,他实施“土断”。
因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大肆兼并百姓土地,致使民间怨声载道,而东晋皇族对此不问不顾,放任豪强兼并,出身于寒门最底层的刘裕亲身感受过民怨,因此他决定从源头上解决兼并问题,削夺豪门土地,分济于贫苦百姓,致使民心皆安。
为确保豪门不会暗中吞并地产,刘裕甚至指派专人前往四方巡视,一经发现私自并吞土地的豪门世族,便直接依规严惩。
《宋书·武帝本纪》:先是,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专,小民薪采渔钓,皆责税直,至是禁断之。于是依界土断,唯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由此大大缓和了自东晋时期遗留下来的阶级矛盾,使门阀士族被大大削弱,最主要的,则是减轻了因常年战乱而不得聊生的百姓负担,此前因混战而失去的朝廷威信,也得以重新构建。
此外,对于整个南朝刘宋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刘裕的土断,日后门阀势必会东山再起,而刘裕正是从根本上解决了豪门霸地的复杂难题。
《南史·卷一 ·宋本纪上第一》:自晋中兴以来,朝纲弛紊,权门兼并,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桓玄颇欲厘改,竟不能行。帝既作辅,大示轨则,豪强肃然,远近禁止。其二,刘裕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
由于年少时期亲眼所见京口百姓受官吏欺压,刘裕尤其厌恶昏庸无道的官员,为肃清朝中贪污腐败,他下令处死了一众士族,或有之前东晋皇族背景的朝中官员,甚至提出,但凡有“骄纵贪侈,不恤政事”者,轻则严惩,重则斩立决。
《宋书· 本纪第三·武帝下》:上清简寡欲,严整有法度,未尝视珠玉舆马之饰,后庭无纨绮丝竹之音。其三,重用寒门。
此前东晋时,门阀士族在朝中根深蒂固,东晋朝廷无论是选拔官员,还是任用人才,皆首先考虑士族子弟,致使门第成风,更进一步,有众多无才无德之人滥竽充数,而这也正是导致东晋内部混乱的主要原因之一,刘裕即位后,便取消此前的选拔官员制度,而是重用寒门出身,不带任何朝中裙带关系,真正具备才学之人,如刘裕此前南征北战时留守建康城有功的刘穆之,再比如跟随刘裕灭后秦屡立军功的檀道济,皆是寒门出身。
《南史·卷一 ·宋本纪上第一》:先是,诸州郡所遣秀才、孝廉多非其人,帝乃表申明旧例,策试之。其四,减轻赋税。
但凡历史上的明君,几乎都会实施这一举措,来减轻人民负担,刘裕自然也不例外,他在位时,曾连续多次减免税赋,更严禁地方滥征税役,凡是州、郡、县等官吏假借官府之名,私占屯田园地者,一律废黜。且最令人拍手称赞的举措,还在于凡是官府需要采集的物资,如果从地方百姓手中购买,一律按照市场原价,一分不少的给钱,如若发现有私自压价,或不按原价付款者,轻则依规严办,重则免官发落。
《宋书·武帝纪中》:帝至江陵下诏:凡租税调役,悉宜以见户为正。州郡县屯田池塞,诸非军国所资,利入守宰者,今一切除之。其五,重视教育。
由于东晋时期门阀阶层奢靡成风,对于教育甚至一度轻视,而上层架构与资源又全部掌握在世族手中,导致社会发展缓慢,教育低下,刘裕虽然年少便入伍,且大字不识一个,但对于教育,他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视。
于是在永初三年下诏,勒令全国范围内,重点发展教育,大力选备有才学的儒士,弘扬国学,引咎古人学典,加以教授,从而使得刘宋早期的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整体的文化程度比之东晋时期有了进一步提高,可不要小瞧了教育,正所谓教育乃立国之本,若一个国家的百姓全是目不识丁之辈,那么经济与国力的发展势必将会受到阻碍。
其六,刘裕在登基后,最为人称道的一点,还有对于古籍的保护作出了不可否认的巨大贡献。
此前由于连年战火,导致晋朝各地的古籍遗失严重,刘裕即位后,便命专人组成搜寻队伍,前往各地找回遗落民间的宝贵古籍,致使众多文化经典得以传承,咱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一些有关南朝刘松或者是前后时期的古籍,很大程度要归功于当时刘裕的保护之举,所以对于精神文明的传承,刘裕的确是功不可没。
军事上,刘裕开创了东晋末年时的水军。
众所周知,在古代战场上,很长一段时间水军并不受兵家重视,原因是古人以战马为根本,自古到今以陆战居多,然而戎马一生的刘裕,率先大胆的发展水军,以“陆兵为先,水军为辅”的方式,增加水军的后援能力,在此后的征战岁月中,刘裕这一独具开创性的战术思想,得到了全方位的实践,由于水军的特殊机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采取强力有效的远攻,与陆兵,骑兵协同作战,发挥出难以比拟的作战优势,与此同时刘裕改进沿用于古人的兵法,对“弧形方阵”做出了全面革新,而这其中,他所创立的水军协同作战,可谓发挥出巨大的战术效果,这在整个中华军事发展史上,可谓做出了不容忽视的巨大贡献,甚至因其开创性,而被史学家称为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迹。
其二,治军严明,乐善好施。
刘裕既然是从军队最基层,一路凭借赫赫军功建立起的刘宋,所以他对于军队的把控,有着常人非比一般的视野和格局,所以在治军方面,刘裕比东晋时期任何一位掌兵者都要严苛,但与此同时,刘裕更对麾下将士的情绪深有体会,于是将北伐后秦所获的战利品,尽数分于士卒,犒赏浴血奋战的三军将士,甚至将宁州刺史敬献的珍贵琥珀捣碎成药粉,分于受伤的将士敷用,此举得到了全军上下的一致拥戴,他更主张“择才用将“,不论出身,不论名号,但凡德才兼备,一经发掘,便会加以重用。
《宋书· 本纪第三·武帝下》:宁州尝献虎魄枕,光色甚丽。时将北征,以虎魄治金创,上大悦,命捣碎分付诸将。平关中,得姚兴从女,有盛宠,以之废事。谢晦谏,即时遣出。财帛皆在外府,内无私藏。宋台既建,有司奏东西堂施局脚床、银涂钉,上不许;使用直脚床,钉用铁。诸主出适,遣送不过二十万,无锦绣金玉。内外奉禁,莫不节俭。其三,两次北伐,大获全胜。
刘宋成立初期,除去刘裕在东晋末年完成了南方地区的统一,北方地区则仍处于混战时局,于是刘裕第一次北伐,先后收复淮北以北等关中要地,并光复长安。
第二次北伐,则先后灭掉南燕与后秦等国,基本完成了北方一统,成为自东晋南朝时期疆域最大,实力强盛无人能及的最强王朝。
纵观刘裕的一生,几乎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
传奇。
他几乎未尝多少败仗,从青年时期加入行伍,再到最后登临帝位,完美展现了一介寒门士子的彪悍人生,虽然其在东晋末年篡位这一点,并不是如他一生的功绩那般完全光彩,但他的本意也是顺应天下大势,东晋皇朝内外腐败严重,黎民百姓整日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尤其当他即位后,做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就足以说明刘裕登基称帝,的确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天下百姓,所以往后千年,不断有帝王为之称颂,丰功伟业,见诸古籍,留于史册,乃至于被称为:南朝第一帝。
当属实至名归。
——————
参考文献:
·《魏书·刘裕传》:裕家本寒微,住在京口,恒以卖履为业。意气楚剌,仅识文字,樗蒲倾产,为时贱薄。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初为冠军孙无终司马。
——————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晋隆安三年十一月,祆贼孙恩作乱于会稽,朝廷遣卫将军谢琰、前将军刘牢之东讨。牢之请帝参府军事,命与数十人觇贼。
(此处的“帝”,说的正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即当时担任司马的刘裕)
——————
·《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命与数十人觇贼,遇贼众数千,帝便与战,所将人多死,而帝奋长刀,所杀伤甚众。牢之子敬宣,疑帝为贼所困,乃轻骑寻之。既而众骑并至,遂平山阴,恩遁入海。
——————
·《晋书.姚兴传》:刘裕拔萃起微,匡辅晋室,吾何惜数郡而不成其美乎。
——————
·《宋书·武帝本纪》:先是,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专,小民薪采渔钓,皆责税直,至是禁断之。于是依界土断,唯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
——————
·《南史·卷一 ·宋本纪上第一》:自晋中兴以来,朝纲弛紊,权门兼并,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桓玄颇欲厘改,竟不能行。帝既作辅,大示轨则,豪强肃然,远近禁止。
——————
·《南史·卷一 ·宋本纪上第一》:先是,诸州郡所遣秀才、孝廉多非其人,帝乃表申明旧例,策试之。
——————
·《宋书· 本纪第三·武帝下》:宁州尝献虎魄枕,光色甚丽。时将北征,以虎魄治金创,上大悦,命捣碎分付诸将。平关中,得姚兴从女,有盛宠,以之废事。谢晦谏,即时遣出。财帛皆在外府,内无私藏。宋台既建,有司奏东西堂施局脚床、银涂钉,上不许;使用直脚床,钉用铁。诸主出适,遣送不过二十万,无锦绣金玉。内外奉禁,莫不节俭。
——————
《宋书·武帝纪中》:帝至江陵下诏:凡租税调役,悉宜以见户为正。州郡县屯田池塞,诸非军国所资,利入守宰者,今一切除之。
——————
《宋书· 本纪第三·武帝下》:上清简寡欲,严整有法度,未尝视珠玉舆马之饰,后庭无纨绮丝竹之音。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你发现更大的世界~
民国时期湖南广东江西三省交界的大土匪周文山?
周文山又名周盛连,广东省仁化县长江圩人,别看他这名字都是文绉绉的,但他凭着狠毒、狡诈、蛮干,在湘、粤、赣三省边境,奸淫烧杀,鱼肉人民,为害几十年。
因为地连三省,统辖不一,就给那些狡猾的强人土匪以可乘之机。他们到处抢劫,杀人越货,出没在三省毗连几县的圩镇与群山之中。往往起事时只几个匪徒,不用三年五载,便形成股匪,啸聚山林,为害乡里,周文山正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一民国初年周文山在一个纸棚内当打杂工。一天,他在路上捡到几个包袱,打开一看里面都是烟土。他喜出望外,这一下便触动了当土匪的心机。于是他对同棚伙计说:“这没本钱的买卖做得。”几个人商量之后,决定上山当土匪。
周文山在刚当土匪的时候,有时候会一人去拦路抢劫。他用绳子把山路旁边林子里的小树拴好连起来,当有人路过时,便先扯动绳子,满山小树动摇,造成人多势众的假象后,自己便下去拦劫,搜取过客的财物。
那时正是军阀混战的年代,地方军阀都可能朝不保夕,谁还有空去管这几个土匪。不过几年,周文山一伙就聚有几百人,发展到明来明去,杀人放火,洗劫村镇。仁、汝、崇、余相连的山区都笼罩在周文山股匪的阴云之下。
二周匪从1919年开始抢劫圩镇到1925年冬天下山,前后六七年中,曾多次洗劫当地的一些村镇。打死、打伤的群众不计其数。至于拦路抢劫、打劫村僻人家,用酷刑逼取财物,牵走耕牛的事,真是多如牛毛,不胜枚举。
周文山抢劫钱财,较之一般土匪厉害。他不但抢劫人民财物,连他同伙的分赃也不放过,不过不是抢,而是用别的方法罢了。比如他在捞人勒索方面,就花样翻新与人不同。他把抓来的年轻女子作为货物,作价招标,让他的同伙来投标。得标的就是从应分得的赃款中扣付女子身价,然后把女子领去作临时老婆。等这女子家中拿钱来赎人,所交的卖身钱又归周文山,而这个得标的喽罗不过做几天或几十天“新郎”,便人财两空了。
周文山不但在抢掠钱财时又狠又毒,而且在储藏金银的时候,也做得狠毒出奇。据说他每逢埋藏金银时,便叫一个喽罗挑着金银到深山里去,要喽罗挖出大小两个坑,用小坑把金银埋好之后,他乘喽罗不备,用枪打死,埋在大坑里,还说是替他守窖。
三提到周文山的大小老婆,人们不由得会对他激起强烈的憎恨,而对他的老婆和他们的亲人寄以同情和怜悯。就拿他的大老婆刘氏来说吧。刘氏是竹洞刘义洪的女儿,嫁给乌洞径蔡传斌为妻。
在1924年正月初,周文山趁他们新婚后第一次归宁(俗称转门)的机会,在竹洞坳拦劫,把刘氏抢去作了押寨夫人。其后周文山利用各种手段,先后弄到6个小老婆。
其中最后一个叫黎日英的,原是他抚养的过继女儿,但是随着年龄的长大,日英出落得很有几分姿色,又当妙龄之际,自然更加妩媚。这时的周文山是年过花甲的老翁了,但他还是硬逼日英和他结婚,做了第七位小老婆。
四周文山土匪生涯的时间越长,作恶就越多,人民就越恨。仁、汝、崇、余各县都在加强防剿措施。周文山不能不想到自己的安危,他想用多年抢劫积累的无数金银,经营一个安乐窝,享受后半世荣华。
这只有“下山”才是一个最好的办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是放下屠刀,改恶从善,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罢了。1925年冬天,周文山顺水推舟地率部下山了,被崇义县政府任命为“边区大队长”。从此,山上的土匪变成山下的霸王。周文山为了讨好国民党政府,极力镇压革命。在土地革命时期,多次与红军、赤卫队打仗。赢得了国民党政府的信用和重视,为了巩固地位,他还创造了一种“养匪自用”的方法。
他有意派出小喽罗,发给他们枪支,上山当土匪,拦路劫抢,打家劫舍。他却在家中坐地分赃。等到土匪闹得厉害了,地方商民士绅又要求政府叫他出来剿匪。他一出来,“土匪”就没有了,他还受到了重视。
五闹得最大的一次,要算在1904年前后黎英、黎雄的股匪事件了。黎英、黎雄是亲兄弟,是周文山在白溪的乡邻,周文山有意发给他兄弟俩一些枪支上山当土匪。这俩人早就知道周文山的厉害:先叫你上山当土匪,以后他又来剿你立功。
所以他们俩人表面上听周文山的话,暗地里却加紧扩大势力。到了1940年前后,已有100多人,渐渐地就不听周的指挥,成了尾大不掉的形势了。
这时正是蒋经国在赣南的时候,为了剿平黎英、黎雄这股土匪,任命周文山为余、崇、犹边区剿匪大队长。经过一番缠斗后,周文山带着这两颗人头到赣州向蒋经国报功,受到了蒋的嘉奖。从此,“边区大队长”的宝座就更加稳如磐石了。
六周文山所谓的“边区大队长”,实际上就是一方霸主,当地的“土皇帝”。他私设税卡,征收过境税,私设公堂,他断案既简单又干脆,不是以法律为基准,而是凭直觉作根据,但一经他判决,谁也不敢不听。当然他也不会白断案的,总得有点油水。
在那个时代,农村最不好解决的就是婚姻问题。有的夫妻到他家请他解决婚姻纠纷,他叫男的先回去,把女的留下,对男的说:“最好不要离,等我替你劝劝。过三个五个月,她回心转意,你来领回去。”留下的女人住在他家替他干活。
可是等到男的来领人,他却要人家付清几个月的伙食费,付不起钱,就判离婚,女人就算他的人了。这样的女人,都被安排住在一起,像商店货物一样,让人挑选娶走,他得身价钱,没走的继续给他家干活。文英、聂都都有这样真实的例子,可以说是人尽皆知的事。
七崇义解放后,周文山顿时手忙脚乱,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投无路。跟着国民党逃往台湾吧,没有门路;去香港吧,土霸王没见过大世面,怕适应不了。想来想去,还是重回老本行,继续做土匪。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周文山还是被我军捕获。当时周文山已经是年迈的老人了,而且还身怀重疾,在监狱中没几天,就因为内心恐惧与疾病的痛苦,而一命呼呼了。附近乡镇的群众,本来就等公审枪决周文山,来解解心头之恨。如今听说他自己先死了,特别的愤怒,他们不听解放军和政府干部的劝阻,把周文山的尸体抢过去,拖到河滩上包在麻袋里砸成肉泥,让他顺着流水喂鱼虾去了。
至此,这个为祸当地几十年的恶匪,终于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与文章无关)
他们的养老该如何解决?
这位题主提的问题中,有的概念没有讲清楚,以致被网友误解。题主说的是'40后'、'50后'的农民,即1940年至1949年出生的农民和1950年至1959年出生的农民。
按照这两个概念('40后'和'50后'),这两个时期出生的农民,至2020年,他们的岁数都达80周岁至60周岁这样的年龄段。
如果这样的年龄段(80岁至60岁)的农民,其儿女们没有钱,那么,他们的养老该如何解决呢?
这个问题,分两个板块:一个是他们的养老方式(养老途径)问题。一个是他们的收入,用于本人养老。
(一)他们的养老方式
①五保户(含孤寡老人)可进乡村两级福利院。
②大多数可以进入居家养老方式,由儿女照顾。
(二)他们的收入(可用以养老)
①他们应该参加国家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都是强制性的)。每月可领取国家社保部门发给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如当今河南省、湖南省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为每个月103元。
②他们中的低保户,可每月领取有关部门发给的低保金,由有关部门把他们的低保金打入他们的社保卡。
③这个年龄段的农民,大都在土改运动中分得了土地。因此,在土地承包或土地转包的过程中,都将有所收入(有的收入被其儿女们非法占有)。这些收入,由转包他们土地的农业公司或专业合作社付给(分红或增股形式)。
④有的农民还可以参加各种交费档次的城乡农民养老保险(商业保险),每个月交100元、200元、300元……到交费年限达到保险公司规定的门槛,每个月可领取上千元的养老金(区别于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从上所述,可知'40后'、'50后'的农民老人们,如果他们的儿女没有钱(其实根本不可能,也就是他们不愿给父母养老钱而已),他们的养老问题,不可能一筹莫展!即使再困难,还有政府(乡村两级政府,如乡政府、村委会)给你兜底呢!
穷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穷过,我们六o后的又有几个人没穷过,那个年代粮食都不够吃,靠挣工分吃饭,兄弟姐妹多,就靠两个老人挣工分,到年尾什么都没有,全家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我穷了二十多年,嫁到老公家也是姊妹们多,也是老大,继续养起妹妹们走,因老公的父亲也不再人世,就有一个母亲,下面还有4个妹妹,我们的穷日子比任何人都过得多,现在日子好过了,人也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