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少女,学考古的姑娘嫁给学考古的男生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谢邀。
看了下边课很多回答觉得都不行,他们又没有亲身经历,哪有发言的资格,“考古军中的马前卒”是我的同学加好友,还是个单身贵族、钻石王老五呢,就好意思发言?赶紧大家先给他介绍个妹子再说。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最有发言权的了,因为我和我爱人都是学考古的,她也是一个考古学的博士。关于考古女生嫁给考古男生的现象,其实身边也有很多了,我和我爱人的主要经历也和大家基本一样——工地培养出来的感情。
考古工地是个神奇的地方,每天挖土很累,脏兮兮的就像个收破烂的,吃的是大锅饭,住的是农村的简陋的房子。但是,大家同甘共苦,男生们一起下过工地的都成了最好的朋友,男女生之间要么擦碰出爱情的火花,要么也成了拜把子的兄弟,当然,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个好像和颜值有关。不过,在考古工地再好的颜值也会大打折扣,灰头土脸的有人看上就不错了,好好经营下去,等回到城市了就又变成俊男美女了。
考古工地上培养出的爱情实在是太多了,能否走下去其实还是看回到日常生活后的努力,整体来看,考古女和考古男在一起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首先一点就是有共同话题,吵架也吵得很学术。我就很看不上我老婆写的文章,就那也能拿出去发表?于是,她就不给我做饭了,我就要饿一天,然后,我就不停地夸她写的很好……
其次就是大家能够互相理解对方的工作,我们虽然在一起很多年了,但实际上在各自身边的时间并不长,每年都有半年的时间是异地分离的,但是互相都很理解,现在网络方便,每天都要视频聊天。都说“小别胜新婚”,大家都懂的。每天黏在一起,时间长了总会看不上这看不上那的。但是,如果一方干考古另一方不是考古的,就经常会产生不理解的情况。很多仅仅因为本科实习下工地,就闹分手的男女朋友是在是太多了,这才是本科下工地就闹分手,要是工作以后那不闹翻天了。
最后就是考古女和考古男在一起会互相鼓励,共同进步。反正我每有好的成果发表,有好的遗址发现,最能理解最能替你高兴的就是身边的人,这种感觉会促使你不断努力进步,反过来也一样。
所以,考古女和考古男在一起是比较好的选择,其实,选择专业一样的人作为自己的伴侣是很好的选择, 我就有一些同学夫妻双方都是学法律的,都是学医学的,什么“兔子不吃窝边草”一类的,都是颜值太低找不到身边的人才说的酸话,哈哈哈。就像我们最熟知的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建筑学的大师,他们二人共同努力,对中国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是爱情和事业双丰收的一对绝佳“伉俪”。这种双方在一个专业,一起实现事业和爱情双丰收的例子在考古界也是很多。如樊锦诗、彭金章夫妇;李毓芳、刘庆柱夫妇等等。
二战日本女学生组织的姬百合是什么样的组织?
前端时间网上爆出一条新闻,非常耐人寻味,那就是日本适龄男子少有意愿参加“保家卫国”的自卫队。
兵员不足怎么办?从邻国中招募呗。好在邻国有不少年轻人倒是非常乐意参加自卫队,因为成为自卫队后,不但一年能得到10万美元左右的薪酬,还能拥有日本国籍。(因为日本是募兵制,薪水很高,据说每30个人中就有2个外国男儿服役。)
看完新闻后,很容易一头雾水。当兵是爱国行为,为什么日本男儿不爱国?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没有实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们实行的是"不爱国主义教育"。
从日本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高中,到大学,"爱国"都是个明令禁止的口号。
其次,不可以向学生灌输任何政治观点,甚至连"为了国家"这几个字,都不允许出现在学校的教科书中。甚至连学校要求学生合唱国歌,也被视为违法行为。
日本为什么不搞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日本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教育走了样,爱国变成了军国,把日本人民害苦了。军国主义的狂热烧得日本举国失去理智,差点把大和民族烧没了。
在军国主义教育下,日本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举国失去辨别善恶能力,无论男女都患上战争癫狂症。
男的为天皇效忠奋不顾身倒还有那么一点点道理,女的也不顾一切要用行动前线的战争。
九一八事变后,一名叫井上千代子的女子自杀了,为什么呢,因为自己的老公准备到中国打仗,为了解除他的后顾之忧,让他专心致志搞侵略,这个21岁的日本美女竟然一死了之。叫人叹息的是,他们刚度过蜜月不久。
这个日本少妇留下的遗书中,全都是对天皇的忠诚,没有一点对人生的留恋。她在遗书中说"我心中充满喜悦",因为能为大东亚圣战献身了。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是多么成功,日本人中毒多么深,女人都被他们拉下了水。
自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开始,日本女性就奋不顾身投入到这项运动中去。1938年前后,日本家庭主妇成立了一个称为"大日本国防妇人会"的妇女组织,鼓励那些士兵家属踊跃自杀,贞洁烈女。
日本即将战败的时候,不但资源紧张,而且兵员短缺。在这个背景下,日本的教师和学生也被裹挟进去,充当日本军国主义炮灰,“姬百合”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姬百合”这个词,来源于日本冲绳县立第一女子高中的别号“乙姬”和冲绳师范学校女子部的别号“白百合”,合称“姬百合”。
1945年日本法西斯已经是穷途末路,这年3月,222名女中学生和18名老师被冲绳日本驻军征用,组成了"姬百合护士队",主要任务可不是干别的,是参加战地救护。
这些女生最大的17岁,最小的才15岁,真是花一样的年纪,可他们却不幸生在战争中,成为战争的受害者。
起初他们并没有想象到战争多么残酷,还把参战当成是一场义务来履行,带着化妆品就出发了,有的女生则是被洗脑,壮怀激烈、热血沸腾要为天皇献身。
可是这些姬百合的成员们根本就没有想到,日本已经失去了抵抗的能力,在强大的美军面前,她们的悲剧命运早已经注定,那就是失败。
尽管日军很顽强疯狂,但抵抗不住美军猛烈的炮火,战场上日军伤亡惨重,鬼哭狼嚎,伤兵躺满战壕。
那些花季女孩经过了冲绳陆军医院短暂的培训,成为一名护士,带着惊慌和恐惧开始了抢救、护理伤员的工作。
一个月之后,日本军队被迫放弃了正面进攻,转入游击战。姬百合们也跟着军队医院转战到冲绳岛南部的山区。
转移之后的医院环境非常艰苦,说是医院其实就是一个很狭小的山洞。入口处只有三米宽,里面只有十几米深。
洞里没有照明设备,自然光线照射不进去,通风也不好。因此洞内漆黑一片,不分白天黑夜,而且洞里面非常潮湿,空气中长期弥漫着有一股发霉的气味。
最可怕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这些女孩还要冒着枪林弹雨,被迫承担起了运送食品和传递情报的重任,因为人手太短缺了。
这些在家里听见打雷都要捂耳朵的女孩,不得不硬着头皮到外面去执行任务。据悉,先后有9名学生在执行任务的时候被美军炮火集中身亡。
最悲哀的是,她们在山洞里坚持到六月的时候,不但没有等来回家,反而被军方抛下不管了。这也不全怪那些军人,因为他们也走投无路,只能各顾各了。
这些可怜的女孩子面对外面弥漫的硝烟和轰隆的炮声,吓得花容失色,手足无措,很多女孩看见无法脱险,又担心落入美军手里受凌辱,于是就纷纷选择了自杀。
滞留在另一个山洞里的女生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当时美军包围了洞口,用日语向里面喊话,要洞里的人投降。
在遭到被拒绝后,美军直接就用火焰喷射器向洞里开火,里面有80多人窒息而死 ,其中就有45名学生和几名老师。
只有1名老师和7名学生冒死冲了出去,但出洞后又有两名学生被美军密集的子弹击中倒在血泊中。
到了6月18日,日军冲绳战役失败已成定局,距离最终战役结束时间只有三天,日军指挥官“良心发现”,遣散了这帮花季少女,但她们分散逃离的时候却遭遇了更大的打击,这一次又被美军杀死了一百多人。
最后的统计结果是,240人(包含老师)的姬百合队伍,一共死亡226人,只有十几个人逃出生天。
日本人经过二战,终于明白一个道理,战争不管以什么名义,最终受害的永远是普通百姓,一将功成万骨枯。
所以日本多数国民已经觉醒,他们坚决反对战争,祈祷和平,不让悲剧重演。
竹笛和陶笛哪个比较好学?
答:
竹笛入门比较困难,但是陶笛入门就比较简单了,陶笛的特点:
1、陶笛,便携式的吹管乐器。
2、陶笛 形状各异,大小各异,因外形、大小、材料的不同,陶笛的音色也不同。
3、这种乐器的音色优美,小的陶笛的声音清脆嘹亮;大的陶笛的声音低沉婉转。
4、陶笛可以吹半音,转调十分方便,12孔中音C调能轻易演奏7调的乐曲。
5、这种乐器属于大众普及型乐器,价格低,简单易学,成手快,即使没有音乐基础的人,依照相应的陶笛曲谱,经过短时间练习,也能吹出令人满意的曲子。这种乐器的学习费用很低,完全可以自学。
6、尽管陶笛属于大众普及型乐器,但它有极强的音乐表现力,爱尔兰哨笛的优美飘逸、二胡的低沉凄凉,相应的专业演奏陶笛同样可以模拟演奏,它的音乐渲染力与前者相比毫不逊色。
有哪些比较好看的纪录片?
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创造奇迹 开山挖河把河水引到林县当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林县人民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记录红旗渠水绕太行 。
有什么是你去了浙江才知道的?
没有国家中心城市。
自2006年开始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拟形成“十百千万”城镇体系(即布局10个国家中心城市、100个国家区域中心城市、1000个地区性中心城市和10000个重点镇。并且明确国家中心城市是已经或将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金融、贸易、管理、文化中心城市,是位于直辖市和省会之上的新的“塔尖”,是居于国家战略要津、担负国家使命、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门面型城市。
10个国家中心城市等,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并且细分是两类:全球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可以简单理解全球城市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升级版。国家中心城市最基本的条件:一、应是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或者计划单列市;二、人口过千万、GDP过万亿。截至目前,已经公开的,分两批共批复了9个国家中心城市:第一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第二批:成都、武汉、郑州、西安。2010年出版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此版已公开)里详细介绍了2010年之前第一批批复的5个国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至于第二批批复的4个国家中心城市,分别是:2016年4月批复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2016年12月国家印发的《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复函》中明确同意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7年1月国家批复了河南省政府《关于恳请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函》,并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郑州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8年2月,国家正式发布《关于印发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由于,国家中心城市是在全国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的城市,是一国综合实力最强、集聚是辐射能力最大的城市。因此,各城市争相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尤其各大城市,纷纷把争创国家中心城市作为今后的发展目标。一方面是提升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另一方面也是期待成为国家战略,优先获得资源配置。已有发行的《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一书中,称2016年住建部等19部委联合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16-2030)》(此版目前尚未公开)已经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城市晋级为全球城市,确定天津、重庆、沈阳、南京、武汉、成都、西安、杭州、青岛、郑州、厦门为11个国家中心城市。城市定位,是一座城市发展预期的体现,是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发展信心来源,是10个左右的国家中心城市之列,是100个左右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之列,是1000个左右的地区性中心之列,还是10000个左右的重点镇之列,直接决定了一座城市的未来。所以,关注该关注的,才能知现在、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