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诚理财,房产中介诚信经营的简短名言?
1、以我的专业服务,换您的满意微笑。
2、集众房之所特,揽众价之所低。
3、我们心中永远,都有他们想要的家。
4、诚实守信,为您服务,解疑释惑,安居乐业。
5、专业,真实,优惠,真诚。
6、您的选择+我们的服务=幸福。
7、用真诚换取信赖,用信赖获得长远之发展。
8、专业、到位、全面的房产超市!
9、团结、自信、服务、品质。
10、高效率,高服务,高理念,追求颠峰生活。
11、更全面的信息,更贴心的服务,让您购房不再烦恼。
12、以企为家,尽职尽责,团结奋进,共创未来。
13、细心,耐心,用我们的真心替每位顾客寻找安心的家。
14、从收集马桶资料做起。
15、购房谨慎,尽力物超所值;成家不易,保证满意终生。
16、用诚实守信,为你搭建一个安居乐业的平台。
17、专业精准,细节经营,友客服务。
18、买得称心,住得安心。
19、我们用企业的明天换取您今日的满意。
20、团队合作,特色经营。以人为本,顾客至上。
21、分析需求,综合房源,全方位置业服务!
22、客户至上,服务第一;满怀激情,超越自我。
23、百思特房产超市为您提供完美有律的服务,欢迎您的光临!
24、兢兢业业地为客户提供最全面的信息咨询。
25、思想永远正确的人,永远完美而伟大。
26、用我们的至诚点亮你们的蓝天。
27、求同存异,重视细节;精诚合作,彰显品牌。
28、结合自身特点,立足社会;创立自身品牌,提高效益。
29、以已之专,服务于众。
30、以顾客为上帝,尽心为顾客服务。
31、百思特房产超市,拥有专业的从业人员,大量的房产信息,以服务为宗旨,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为您安家置业提供高品质地服务!
32、以客户为导向,以顾问式服务为宗旨,全力打造专业团队!
33、全面采集房源,周到服务客户,努力发展房产!
34、万事需百思,万事需看重,万事需努力,万事需认真。
35、服务是基础,顾客满意是首选,诚信的运作是长远。
36、您的选择没有错,理财,维权,服务,一切为了您!
中信基金公司全称是什么?
中信基金公司全称是中信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是在中国中信集团建立完整金融产业链的战略规划下,由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上海久事公司、 中海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创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一-亿元。目前,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上海久事公司、 中海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已将其持有的中信基金股权全部转让给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该股权转让完成后,中信基金公司由中信证券股份公司全资( 100% )持有。
中信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承载财富责任、创造美好生活”为使命,以中信集团系统资深理财专业人士为基础,汇聚各界精英,组建一流基金经营 管理团队。
中信基金以“价值投资”为核心,发展多元化投资策略,积累、优化,全面捕捉中国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的大趋势、大机会,以业绩打造具有生命力的基金及其它委托资产管理产品。
“用心倾听,持续优化。”中信基金以客户需求为尊,建造公司员工、Internet、 自动语育电话系统、代销机构等共同构成的多维服务体系,全缅了解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全面财务规划理财方案, 和基于中信金融全面服务的深度延伸价值空间。
“至诚致远,中信基金。”中信基金追求的不是短暂的辉煌,而是要精心打造深受市场尊敬和信任的专业理财品牌,使信誉卓著、基业常青;是和代销银行、证券公司等业务伙伴建立战略合作,坚守承诺,见证恒久品质;是和投资客户相知、相伴,全程护送美好人生,实现自我价值。
06年6月,中信证券收购了华夏基金公司,受同-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机构参股基金公司的数量不得超过两家,控股基金不超过-家,华夏基金、中信基金合并势在必行。
08年10月17日,中信基金公布了中信双利和中信经典两只基金的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表决结果,两只基金均以绝对选票优势通过了关于中信双利和中信经典基金管理人由中信基金变更为华夏基金的议案。
09年1月,华夏基金公司公告显示,该公司将全面接手中信精典、中信稳定双利、 中信红利精选以及中信现金优势四只基金。
雍正亲自赐封的世袭罔替的怡亲王?
1861年,贵为和硕怡亲王的载垣被两名狱卒强行挂到了三尺白绫之上,强烈的窒息感和脖子上的疼痛让载垣面孔扭曲,不过一炷香的时间,便两眼一翻没了呼吸。
事成之后,一旁目睹了全过程的小太监急匆匆地回到宫中。
“启禀老佛爷,怡亲王已经自缢而死。”
端坐在凤椅之上、正细细品茶的慈禧太后眼皮都没眨,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哀家知道了。”
见自己的任务完成,小太监不敢在这是非之地久留,行完跪拜礼之后便急匆匆地离开。
这个时候,慈禧才缓缓放下手中的茶盏,长舒了一口气。
“载垣这个老匹夫,非得惹到哀家的头上,这下让你死也不能死个痛快。”
按礼制来讲,怡亲王这个爵位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载垣死后,理应由他的子孙后代继承,可慈禧对他早已恨之入骨,怎肯让这个爵位继续承袭下去。
于是在不久之后,慈禧亲自下达懿旨,将载垣贬黜为“不入八分辅国公”,并且将爵位另外封给远族弟弟载泰。
在这里要提一点,清朝的爵位分为12个等级: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入八分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一、 二、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很显然,从和硕亲王到不入八分辅国公,这中间差了七个等级。
载泰虽然承袭了爵位,但承袭的却是不入八分辅国公,怡亲王这个爵位自此被废除。
那么究竟是何种仇怨,让慈禧对身份显赫的铁帽子王载垣痛下杀手,逼他自尽呢?
雍正帝封十三弟胤祥为怡亲王时,曾特许爵位世袭罔替,成为大清自开国以来的第九位铁帽子王。为什么到了慈禧这里,这个蛇蝎心肠的女人非要违背祖训,废掉怡亲王爵位呢?
想要弄清楚其中的前因后果,还要从第一代怡亲王胤祥受封开始说起。
九子夺嫡中胤祥出力最多,雍正登基后大手一挥:赏他个铁帽子王。公元1722年12月,清圣祖康熙驾崩,延续了十多年的九子夺嫡也在雍正帝登基之后宣布结束。
新皇帝登基之后,自然要赏罚分明。
作为四爷党铁杆支持者的胤祥便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掌管户部,同时封为和硕怡亲王。
“世宗即位,封为怡亲王。寻命总理户部三库。”清朝开国之后,为了表彰劳苦功高的宗室成员,努尔哈赤封了八位铁帽子王: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并且允许他们世袭罔替,后代也可以享受福荫。
而现在,雍正帝破格封胤祥为第九位铁帽子王,足以看出他对胤祥的器重与依仗。
怡亲王一共传了6代7人,他们分别是:胤祥、弘晓、永琅、绵标、奕勋、载坊、载垣。
铁帽子王传到载垣手上,竟然被慈禧一撸到底、载垣也含恨被杀,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其实,载垣被杀、怡亲王爵位被废,完全是权力斗争失败的苦果。
公元1861年,气息奄奄的咸丰帝在热河的行宫内召见了诸位王公大臣,并且宣布了三道旨意。
其一,就是确定年仅6岁的皇长子载淳为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其二,则是挑选了八位宗室成员、治世能臣辅政,也就是著名的“顾命八大臣”。因为载垣能力出众、又是和咸丰帝关系最亲密的亲王,所以他成为顾命大臣之首。
其三,将一枚刻有“御赏”字样的印章交给慈安皇后,将另一枚刻有“同道堂”字样的印章交给太子载淳。因为太子年纪尚小,“同道堂”印章则暂时由懿贵妃,也就是后来的慈禧保管。
我们要知道的是,那个时候慈禧只不过是贵妃的头衔。但母凭子贵,亲生儿子继承了皇位,她的身份也水涨船高,与慈安一同被尊为太后。
咸丰帝临终前下达的这份旨意,目的就是让顾命八大臣和两宫太后之间相互牵制,达到权力的平衡。可他没有考虑到的是,双方的矛盾竟然在短时间内激化,并且达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咸丰帝的棺椁刚刚入土,两宫太后和八位大臣就展开了一场唇枪舌战。
慈禧和慈安仗着手中有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便召见载垣等人,要求他们拟旨昭告天下,自同治皇帝继位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对于这样的要求,载垣当场拒绝了,原因也很简单:自清朝建国以来,从来没有后宫垂帘听政的先例。而且历史上女人干政酿成大祸的例子数不胜数。
一番红口白牙的激烈争吵之后,慈禧、慈安两位太后没有占到便宜,顾命八大臣获得了短暂的胜利。
也是因为这件事,慈禧对载垣怀恨在心,于是在1861年11月1日晚,她迫不及待地召见了恭亲王奕訢、军机大臣文祥,希望拉拢二人加入自己阵营。
他们两个对于落选“顾命八大臣”一事也一直耿耿于怀,自然也十分仇视载垣等人。
于是一拍即合之下,他们决定发动政变,将顾命八大臣彻底消灭。
11月2日清晨,文武百官齐聚乾清宫上早朝,可谁知奕訢却手捧玉玺,和那两枚“御赏”、“同道堂”的印章早早等候在那里。
见人已到齐,奕訢清了清嗓子、掷地有声地说道:“奉陛下与两宫太后之命,削去载垣、肃顺等八位大臣职务,捉拿候审。”
一声令下,躲在暗处的御林军涌入朝堂,将载垣等人死死按在地上。
“奕訢,你们这是要造反!”载垣被按住动弹不得,只能恶狠狠地破口大骂。
可是骂有什么用呢?
奕訢指了指手中的玉玺和两枚印章,皮笑肉不笑地说道:“我可是奉陛下和太后的旨意,哪里来的造反一说?”
顾命八大臣被捉拿之后,刑部很快就罗列出了几十条罪状,载垣、肃顺、端华三人被杀,其余五人发配边军。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辛酉政变,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彻底击垮了顾命八大臣,奕訢也因出力最多,被任命为军机处领班大臣,代理处置全国军政。
好在不久之后,慈禧恢复了怡亲王世爵,只不过载垣的后人却没机会承袭了。公元1864年,辛酉政变的风波彻底消散之后,慈禧这才动起恢复怡亲王爵位的心思。
只不过,载垣含冤而死,他的子孙后代为了保命,纷纷隐姓埋名过起了平民生活,根本无处寻找。
而按照慈禧睚眦必报的性格,就算恢复了怡亲王世袭的资格,她也肯定不会让载垣的后代继承爵位。
经过筛选之后,最终决定由载垣的族弟载敦承袭爵位。
至此,怡亲王爵位被废三年之后得已恢复。
易经为什么被称为儒教的群经之首?
《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主要就是这是一本描述“易”(变化)的书。
“易”是个象形文字,上面是“日”,下面是“月”,反映的是“日月(天地)变化的规律”,就是说要辩证的看问题,不要用一个概念去固定的看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易”的本质就是“怀疑一切”。
道家对“易”的解释是“道可道,非常道”。
道家领导人物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是“易”的第一个阶段。
因为最初的人们是完全服从神的,神在这世间的代言人就不要轻易对人民施以惩罚,讲究“无为”,讲究“非暴力”。
诸侯国也要对神的代言人周天子表示尊崇,不要阳奉阴违,也要“无为”,不要积极的自己实施叛乱,也不要消极的不禁止下面的叛乱。
周天子和诸侯国国王都“无为”了,就“无为而无不为”。
儒家对“易”的解释是“仁义”。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主张的“德主刑辅”是“易”的第二个阶段。
人们对于神统治世间的合法性已经产生了怀疑,所以必不可少要使用暴力为辅助,也就是要用一点“法”,注意,儒家也是不排斥“法”的,只不过他们认为“法”是“礼”的辅助,“法”也是他们所推崇的,所以,孔子一当权就杀了少正卯。
墨家对于“易”的解释是“非攻”。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的“兼爱非攻”是“易”的第三个阶段。
随着人们对神权的信任减弱,维系神权的基础变成了“爱”,而且是“兼爱”,“仁”是神的单方面行为,“兼爱”则是神与老百姓互动的,此时是重点使用暴力的临界点。
法家对于“易”的解释是“以刑去刑”。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的“严刑竣法”是“易”的第四个阶段。
神与老百姓的“兼爱”不存在了,就必须以雷霆手段镇压老百姓的反抗,什么叫“以刑去刑”,就是像我们教育孩子一样,不听话就打,但打的时候要有慈悲心肠,能够不打尽量不打。
兵家对于“易”的解释是“以战止战”。
兵家的代表人物孙子主张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易”的第五个阶段。
这个阶段神终于被还原本来面目,成其为人,就是纯粹的军人,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维持国家统治基本就是靠人的强力,不再依靠神的权威和温情,当然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能够不发生战争尽量不发生。
以上五个阶段,就可以看作“治世”的发展轨迹,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学说。
把道家比着“水”,水生木,儒家就是“木”,木生火,墨家就是“火”,火生土,法家就是“土”,土生金,兵家就是“金”。
这就是一个“五德始终”学说。
接着下来,就进入“乱世”。
这“五德”加上“乱世”,就构成了“易”的“六爻”。
“乱世”之后,又进入“治世”,周而复始,循环往复。
这就是东方文明的“易”,一治一乱,互为阴阳,这就是阴阳家的主张。
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命名,要做到名实相符,这就是名家。
所以,《易经》是东方文明主流学派的理论根源,故而是当之无愧的“群经之首”!
杀人犯潜逃17年竟成了手握数十亿的金融公司高管?
如是因如是果
记得几年前,媒体有一则报导说,有一位女士自认为长得奇丑无比,于是到法院控告她的母亲,为什么其他的兄弟姊妹都长得那么庄严,而独独把她生得如此丑陋呢?
各位亲们,您觉得如何呢?她的母亲是不是有能力决定把她生成这个模样呢?到底是谁把我们创造成这个样子啊?难道只有父精母血、四大和合就能成就有情众生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每个人出生时都应该像工厂里面的机器做出来的产品一样,因缘果报也都应该一样才对啊?可是为什么现见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双胞胎兄弟姊妹,结果两个人的个性和际遇都各不相同呢,到底是什么缘故?这是什么道理,您想出来了吗?
从以上的提问就表示,这当中一定是有过去世的业因存在,否则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子女际遇、个性、才能、想法应该都一样才对啊,然而为什么各不相同呢?而这个业因存在哪里呢?是存在虚空中吗?我们来看看 世尊是如何开示的。
【关注头条号】缠论操盘解惑
《楞伽经》卷四〈一切佛语心品〉云:【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着作者。”】(《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 经文中 世尊告诉大慧菩萨说:“大慧啊!这个第八识心如来藏是一切法的根源,一切善法与不善法之生起现行都是以如来藏为因。” 人在世间之所以会有种种法出生,都是因为本有如来藏以及如来藏所出生的意根从来不断,又由于无始来熏习的缘故,所以必定会受生而入胎;入胎之后,如来藏又藉父精母血而成就了我们的五色根,人身的五根具足之后,便出母胎而领受外五尘;藉五根而领受外五尘的缘故,如来藏便生起了内相分法尘,意根领受内相分法尘,便引生前六识心而了知内相分五尘和法尘,则六尘具足;由于有六尘的了知,所以万法生起变异。而这一切法的直接及间接生起都因如来藏而有,所以说如来藏是一切法之根本因。如果没有如来藏,尚且不能有人身,何况能有万法摄取者之觉知心呢?何况能有万法之可说呢?因此说,如来藏是一切善法与不善法之正因,离开如来藏就没有一切善不善法存在。
人间如此,地狱、饿鬼、畜生、修罗、色界天、无色界天也都是如是,都是因为如来藏之本来存在,永不坏灭,能集藏一切善恶业种子,所以使业种可以现行,而去到未来世受种种的善恶业果报。譬如有人造了十善业而不犯众生者,可以生到欲界六天,享受欲界天的胜妙五欲;但是造了十善业以后,如果因为无知、迷信而诽谤正法、破坏正法,就必须先下堕地狱受长劫尤重纯苦,苦报受完以后,才能转生到欲界天中享受天福。这些业种都是由自心如来藏所执持,并不是处处作主的意根所能执持或者予以弃舍的。
人间如此,地狱、饿鬼、畜生、修罗、色界天、无色界天也都是如是,都是因为如来藏之本来存在,永不坏灭,能集藏一切善恶业种子,所以使业种可以现行,而去到未来世受种种的善恶业果报。譬如有人造了十善业而不犯众生者,可以生到欲界六天,享受欲界天的胜妙五欲;但是造了十善业以后,如果因为无知、迷信而诽谤正法、破坏正法,就必须先下堕地狱受长劫尤重纯苦,苦报受完以后,才能转生到欲界天中享受天福。这些业种都是由自心如来藏所执持,并不是处处作主的意根所能执持或者予以弃舍的。
有情众生于三界之中受尽一生所应受之苦乐果报以后,又由如来藏执藏这一世所造善恶业种,而转生到下一世继续随业受报。假使有人因为无法忍受这一世之苦报,想要解脱痛苦而提前自杀者,在身坏命终以后,这一世所未受尽之苦报,仍然必须于未来世因缘成熟时继续承受,没有办法逃避;在这当中,如果往世所修之善业大于这一世之恶业,那么下一世将先受乐报,乐报受尽以后,再受其余未报之恶业苦报,仍旧是无法逃避的。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有智慧的人应该要藉着因果定律来改变自己未来世的果报,努力断恶修善、改往修来,使这一世的善业永远大于往世所造的恶业,让恶业果报永远无法现前,这都是因为大业先受报的缘故。如果世世都行大善业,让恶业永无受报之时,一直到成为大菩萨了,有能力轻易受报而不觉大苦时,再来受报,并且可以藉这样的因缘来广结众生缘,广度有缘众生。 因此说,一切善恶业之果报都是以如来藏为正因。如果没有如来藏执持业种,就没有有情能够领受这一世的善恶业果报;如果没有各个有情皆悉有其唯我独尊之如来藏心,那么有情所造业种都将因无处收藏而混乱不堪,也将造成法界中无因无果乃至因果不符的窘境。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切善法与不善法生起现行以后之随缘散坏,也是以如来藏为因。因为有如来藏集藏往世业种以及具有七种性自性的缘故,所以能令业种一一现行而受其果报。譬如往世爱乐杀生造短命业的人,这一世就不可能享长寿;往世乐于救护众生造长命业的人,这一世将享长寿之果报。甚至于异熟果以外的依报,也是由如来藏的七种性自性而现行,让有情随业受其可爱或不可爱之依报。因此,法界中绝对不会有因果错乱或因果倒置的现象发生,一切有情都是自作自受、自受自作啊! 以上所说,不管是异熟果报之正报,或是依报之随业受报,都是由个人之如来藏,依其所执持之业种,而由七种性自性之运作,使有情各自受报,让因果得以毫无差池的实现。因此说,如来藏是一切善不善法之正因,说如来藏能普遍兴造一切五趣众生;如来藏就好像巧匠一样,能够创造变现出种种的人物和动物,能够依照有情各自之业力而创造有情的色身;造恶业者会创造出三恶道众生之不可爱异熟果报身,造善业者则会创造出善道有情之可爱异熟果报身。如来藏在创造出有情各自的异熟果报身之后,自身却离见闻觉知,离一切思量性、作主性,不受苦乐报,永远住于远离我与我所的自住境界之中。凡夫与外道由于无法察觉这都是由如来藏所运作的事实,所以产生种种错误的计度,有的说是造物主创造了人以及一切有情,有的说是自然性创造了有情,有的则说是四大、时节乃至方处等创造了有情,这样的六十四种外道见都是计着在自心如来藏之外别有一能创造有情身心者。
从以上《楞伽经》中 世尊的开示我们就知道,其实每个有情都有其各自独立的如来藏心存在,祂含藏着我们无量世以来所造的一切善恶业种,使我们在缘熟时得以受种种的苦乐果报。因此,前面所说去按铃控告母亲的这一位女士,到底是有道理还是没道理啊?
然而,有因是不是一定有果呢?我们常听到人们说“如是因,如是果”,这句话到底对不对呢?事实上,“如是因,如是果”这样的说法是凡夫的因果,是外道的因果。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大家就会明白。譬如一个没有修行的人在前世杀了人,也许那一生被国法制裁,并且下了地狱,辗转来到饿鬼道、畜生道,又回来当人;现在遇到冤家了,照样要受一刀抵一命,这就叫作“如是因,如是果”。因为没有修行的缘,所以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也就是说时候到了就一定要受报。
经中也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意思是说,在所造的业尚未消亡的情况下,因缘际会时必定要受报。但所造业若亡时,则又是另外一番局面了。从修行的角度来说,业是可能被消灭的。
譬如有人开车不慎撞死了人而不逃避,除了赔偿其眷属以外,并与亡者深结法缘,为他助念、超度、植福、回向,使他因此而得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亡者到了西方满心欢喜,到达位不退以后,必定会心存感恩而想要报答这个恩人。从表面上看起来,撞死人是恶业,却因为缘的转变,最后却成就了净果。
又譬如,不管过去我们造了多少恶业,听闻佛法以后一心向善,开始远离恶缘,广造众善,努力弥补过失,就算在修行中遇到一些遮障也能安忍和承担,并且把所修的一切福徳与功德回向冤亲债主,吁请他们一起来修学佛法,共同迈向解脱乃至成佛;能够这样至诚恳切持续的做,冤亲债主多少会被我们的真诚所感动,因此就能改变因果,改变命运。
所以,对于精进修行的人而言,如是因所产生的就不是如是果了;因为有不同的缘加入,使果报因而变化万端,难以具说。所以,修行不是消极的等待果报的现行,而是应该透过修行的力量,努力实行十善业道,把所修之福徳与功德回向冤亲债主,来转变我们过去生所造的恶因,化解我们和冤亲债主之间的牵缠和纠葛,使恶因恶果得以转变为善果净果,并且邀请冤亲债主能在未来无量生中成为同修道友,互相帮助直至成佛。
【关注头条号】缠论操盘解惑
然而,由于因缘果报错综复杂,不是一般凡愚所能了知,所以世俗人普遍不能深信因果的存在。譬如我们常听到有人说,“我才不信因果呢,否则为什么某某人造了那么大的恶业,到现在都不见得有什么报应呢!老天无眼啊,怎么能够说有因果呢?”其实不然,并不是不受报,只是时候未到。
然而,世间的一切善恶行也并非都是果,也是有因的。举个例子来说,譬如常见有人临时起意而谋财害命,那个被害的人过去世并不曾亏欠于加害人,这件恶行是因不是果;加害人今生除了必须接受法律制裁以外,未来生仍然必须将所夺取的命与财,加上利息来偿还于被害人。所以,我们不应该认为一切被害人都是前世亏欠于他人所以被害。而这些因果的判定,也都必须依据宿命通才能判定;但是宿命通之判定也不是全然准确的,譬如有被害人在十生以前曾经亏欠于加害人,而这个具有宿命通之人仅能观察到前三世,因此他所判的就不会是正确的;也有所造善业是远在八万大劫以前,以大阿罗汉的宿命通仍然无法了知,唯佛能具足了知。所以说,今生所见一切众生业行,并非都是果报,有今世所造是业因,须于来世受果者;也有过去世所造业因,今生受果报者;其间是非恩怨错综复杂,唯佛乃能尽知,因此不可以说无因无果。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因果又大多是在舍报以后才会现行,虽然这一世已经受到法律的制裁,但仍然必须在未来世于被害人处受报。譬如有人心地残酷狠毒,故意致人于死,今生虽然被判死刑,处死以后,仍然必须下地狱受苦,苦报偿尽以后,辗转生于畜生道、饿鬼道之后方得生于人间;生于人间以后,在缘熟之时,仍须因意外而枉死于过去世被害人之手,果报方尽。所以,不可以说没有果报。有智慧的人可以从世间的诸多事相之中,看出因缘果报是如此分明的显现着。所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在造因的当下已能预见未来的果报,所以总是谨言慎行,不敢妄造不当之言行;而凡夫则不然,常是随顺习气而行,当不可爱的果报现前时,则又往往是气愤难当,怨天尤人啊!
以上所说是偏向恶业果报的说明。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有属于善业净业的因缘果报存在,譬如二乘菩提解脱道的修证,不管是初果、二果、三果乃至阿罗汉果的取证,都需要有修梵行之因,加上修梵行之缘,才能产生分证解脱的果报;而大乘佛菩道的修证更是因缘果报的具体实现。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非但见道必须有福徳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道位观行所得之智慧,也必须具备福徳作为进修之资粮,如是次第进修,莫不如是;乃至即将成佛前的等觉位中尚须百劫专修布施,以如是百劫难施能施所得福徳,方能成就佛地三十二大人相及无量随形好,具足如是广大福徳之后才能成佛。因此,佛说菩萨六度乃至诸地所修十度波罗蜜,都是以布施为首要。然而,布施与成就佛道的因果与关联,都是属于因果之了知,其中原理并不是等觉菩萨所能全部了知;所以说因果之深细广大,唯佛与佛方能究竟了知。而菩萨尽未来际之修行,恒以施为上首,因此对于施因与未来受果之关联必须如实了知,才能如实了知布施与异熟果报间的关系,也才能尽未来际行施而成就佛果。
【关注头条号】缠论操盘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