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dnf剑宗技能补丁,为什么唐朝定都长安呢?

CF排位号 admin 2023-11-22 04:00 73 次浏览 0个评论
网站分享代码

dnf剑宗技能补丁,为什么唐朝定都长安呢?

历史上的长安城其实有两座:一座是汉朝时的长安城,在今天西安市的西北方位;另外一座就是隋唐时的长安城,这个长安城才是今天西安市的核心部分。隋朝的都城是隋文帝所建,当时叫“大兴城”。

唐李渊选择定都长安是因为隋炀帝杨广迁都洛阳之后隋朝灭亡了。当然,隋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迁都。但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隋炀帝迁都洛阳后疏离了他起家成事的关中,我们都知道,他的力量源头主要是关陇集团的势力。

dnf剑宗技能补丁,为什么唐朝定都长安呢?

正是有了杨广的失败,李渊只能选择把国都定在长安。相对于长安,洛阳有很大的优势就是它位于整个国家的中心地,可以说,洛阳四通八达,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李治和武则天时期,关中遇到灾荒年,便前往洛阳。这样,洛阳的地位逐渐又得到提升,最后营建洛阳宫殿,称为东都,洛阳作为副都的地位从此就确定了下来。武则天登基以后,洛阳由东都变成了“神都”,洛阳的地位超过了长安。洛阳因为武则天而迎来了它最辉煌的黄金时代。

武则天之后,唐玄宗基本上一直留在长安,直到安史之乱的爆发。

唐代结束以后,宋朝的赵匡胤曾想把首都定到洛阳,然后再迁到长安,但随着当时中国气候的变化,北方开始凋敝、衰落,但北方的游牧民族势力的再度兴起,加上黄河水道的恶化,使得赵匡胤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长安城从此再没有成为任何一个王朝的首都。

为何称自己的爷爷刘据为戾太子?

刘据被冠以恶谥,并非汉宣帝这孙子太“孙子”,这已经是刘据所能获得的最好结果了。我们只需要弄清两个问题,就很容易理解了:一是对“巫蛊之祸”的定性问题,二是古代礼法障碍问题。

关于“巫蛊之祸”的定性

我们现在普遍认为,“巫蛊之祸”是一场冤案,而且汉武帝生前已经给刘据平反了,证据就是汉武帝杀了苏文、灭族江充,把所有加害过太子的人全都处死,还建了“思子宫”、“归来望思台”。

可人们没注意到与之相反的记载:

一,刘据的唯一骨血刘病已并未及时赦免。

既然刘据被平反,他唯一的孙子,即汉武帝的皇长曾孙刘病已,就应该受到优待。可实际上若不是邴吉反抗,刘病己差点在狱中被汉武帝处死。汉武帝直到临终前,才留下遗旨,下令释放刘病已,但还是没有给他恢复皇族身份。

二,卫子夫及其子孙们并没有恢复名誉。

卫子夫被收缴了皇后印玺,汉武帝遗令,让李夫人以皇后身份随葬茂陵。这表明,卫子夫已经被废掉皇后,汉武帝到死都没有给她恢复身份,甚至都没有让她迁葬茂陵。

同样,包括太子刘据、太子妃史氏、皇孙刘进及夫人王氏,以及刘据其他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没有得到死后应有的待遇。按常理,他们既然含冤而死,汉武帝应该拔高规格追封,实际上不光没拔高,连罪人身份都没给解除。

三,汉武帝明确说“巫蛊案件”真实存在。

汉武帝生前曾经跟丞相田千秋有一段对话,大致表达了三层意思:其一,巫蛊事件是不容怀疑的,你亲自参与审理,并且再次挖出了木偶人,说明这事不是冤案;其二,你们审理了很长时间,却迟迟没有结论;三,这都是我的过错。

汉武帝为何有这么奇怪的表述?因为直到汉武帝去世,巫蛊案件一直在审理中,始终没有定论。

其实并不是案件有多复杂,我个人认为,应该是刘据确实有巫蛊行为,田千秋不敢,也不能把实情告诉汉武帝,而且一旦追查下去,朝中还有一大批人会受到牵连。

这种情况下,以田千秋、邴吉等人为首,采取一个“拖字诀”,审而不决,拖到汉武帝驾崩,事情不了了之,借此既保住了汉武帝与子孙们的骨肉情,又稳定了朝中的局势。

按汉武帝的一贯作风,既然认定了的事,早就嘁哩喀喳办了,哪容得下臣子们拖拖拉拉?原因是,汉武帝也不敢说破真相。

其实汉武帝内心认定刘据有巫蛊行为,但又不大清楚刘据参与了多深,更不能接受自己被儿孙们集体诅咒的残酷事实。

这事要传出去,汉武帝恐怕就会沦为历史上最难堪的皇帝了!所以,汉武帝与大臣们心照不宣,一方故意拖,一方装鸵鸟不想知道真相,双方默契地等生命的句号,来了结案件。

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可能给卫子夫、刘据及其家属平反吗?不可能的嘛!所谓“思子宫”,烧死苏文等,其实是汉武帝给世人编织的“父子情”假外衣,把矛盾外化的政治手段而已,不能视作真的给“巫蛊之祸”平反了!

关于古代礼法的刚性规定

所有皇帝即位,世人对他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他的皇位是否合法。古人信天命,认为皇位不合法,就会招致天谴,政权就不稳定。

什么叫合法呢?按宗法制,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就是合法!这个法统自西周开始延续,贯穿整个封建和帝制社会。如今的人无法理解,但请记住,这是古代政权的基本法,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宪法。

按这个规定,汉宣帝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除非他是汉昭帝的嫡系传人。可是汉昭帝无后,怎么办?继承法里有一块“补丁”——过继,可以从血缘关系最近的宗室子弟中,过继儿孙作为自己的骨血,续上嫡系。

汉宣帝就是按这个规定,才名正言顺地当上了皇帝。《汉书》中,太常礼官有一段话:

“《礼》‘为人后者,为之子也’,故降其父母不得祭,尊祖之义也。陛下为孝昭帝后,承祖宗之祀,制礼不逾闲。”

意思是,您既然承继了昭帝的嫡系,就不能再祭祀“本生父母”,而是只能祭祀汉昭帝。也就是说,过继不是名义上的,从礼法上,汉宣帝这时候就已经跟刘据、刘进断绝了爷孙、父子关系了。

既然这样,汉宣帝就不能再追尊刘据为帝了,刘据已经被剥夺了嫡系,汉昭帝才是嫡系。如果汉宣帝非要认亲爷爷刘据,不认汉昭帝,那等于否定了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你可能认为,不就一个追封嘛,刘据和汉昭帝哥俩都是“皇”不行吗?不行,嫡系至尊是天道,也是防止庶系夺位,维持政权稳定的法宝,不能开玩笑。

这种死板的规定叫合理不合情,导致很多亲母子不能相认,甚至亲爹要给儿子下跪(爹是臣儿是皇)的畸形。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不断修补漏洞,宗法制不再特别死板,但西汉那会儿只能如此。

“戾”太子称谓背后的挣扎

法理斩不断人情,在法与情之间,汉宣帝其实也很挣扎。按法律,爷爷刘据是罪犯,同时跟自己又断绝了爷孙关系,他不能加以“皇”字号追封,可按人情,他情不自禁地想为爷爷做点啥。

所以,即位的第二年,汉宣帝就试探着向大臣们提出,给曾祖母卫子夫、祖父刘据、祖母史良娣、父亲刘进、母亲王翁须,加谥号,置园邑。

汉宣帝这个提议,足见少年天子的聪慧,既给大臣们扔了个难题,考察他们对自己的敬畏程度,同时又不违法,让自己进退有度。

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加谥号和置园邑,虽然有点“过分”,但是却不违法。谥号只代表被加谥人的身份,士族都可以加谥号,不是只有皇帝才能加。

园邑可大可小,一般士族之家,都有专门的家族墓地保护人,咱这个不就是人数多一点,公款花销嘛,不在礼法管制范围内。

汉宣帝的擦边球太妙了!官员们也不笨,看穿了汉宣帝的心思,不答应没理由,答应了他会“得寸进尺”,要求给刘据等加“皇”。

所以,他们一边告诫汉宣帝,你已经是昭帝之后,不能祭祀刘据一系了,一边同意给刘据等加谥号,建园邑。

那么,谥号为何用了一个难听的“戾”呢?

戾一般被认为是“恶谥”,意思是不悔前过、不思顺受、知过不改。其实它还有另一层意思:有其功无其意,意思是他本可以当皇帝却没得到,暗含“委屈”、“蒙冤”的意思。

这个谥号恰如其分,刘据生前已经沦为罪犯,要受到批评,同时鉴于实情,又得到后人同情。

多年后长安曾经出了一个案件,有个叫方遂的人,声称自己就是刘据,吓得桑弘羊等高官都不敢表态。京兆尹隽不疑却大声呵斥说:

“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

不管真假,先下狱再说!后来一审讯,果然是假的。隽不疑的话,其实代表了主流舆论,刘据就是罪犯,没什么好争议的!

对汉宣帝来说,他没有能力推翻曾祖汉武帝的结论,能让爷爷得到礼葬,并获得一份祭祀,已经是在法理范围内,他能做到的上限了,“戾”就“戾”吧。

刘进为何可以加“皇”

可刘进很幸运,他居然得到了“皇”的待遇,这又怎么解释呢?

其实刘进也不是一步登天,刘据加谥号建园邑时,他跟着加谥号“悼”,也建了园邑。不过,刘进比他爹的待遇高,刘据园邑二百户,刘进三百户,且获享诸侯王资格。

为何儿子比爹的待遇更高呢?两个原因,对汉宣帝来说,爹比爷爷血缘关系更近,同时刘进在“巫蛊之祸”中属于罪犯家属,不是主犯。

八年后,有官员提出:“《礼》‘父为士,子为天子,祭以天子’。悼园宜称尊号曰皇考,立庙,因园为寝,以时荐享焉。”

假如父亲身份是士族,儿子是天子,儿子就应该用天子之礼祭祀父亲,所以刘进应该被称为“皇考”。

这就怪了,八年前官员们还振振有词,你是汉昭帝之后,不能再认刘据刘进了,这会儿怎么变了腔调呢?

官员们敢说这话,肯定会找出理由:刘据跟汉昭帝是兄弟,刘进是汉昭帝侄子,刘病已过继给汉昭帝当孙子,刘进也可以过继给汉昭帝当儿子嘛,多顺溜!

哈哈,打补丁的办法何其多,全凭一张嘴,只要能从书本上找出点蛛丝马迹,合理解释就可以,况且谁不想拍皇帝马屁,比的是谁水平高!

还有比这个更离奇的“补丁”,东汉光武帝刘秀,居然强行把自己过继给西汉元帝当儿子,其实汉元帝比刘秀大了69岁,他死后27年刘秀才出生,而且两人之间跨越西汉、新朝和东汉。

一块完美的大补丁,让刘进惊喜不已。当然,汉宣帝不会拒绝这份从天而降的意外收获。至于爷爷刘据嘛,俺也没办法找到“万用补丁”了,对不起!

综上所说,给刘据加“戾太子”称号,里面不存在所谓汉宣帝“怨恨”,他恨不能给爷爷追加“皇”字号,可惜历史事实和法理障碍,不给他打补丁的机会。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特别悲情的皇帝?

中国有确切历史记载的封建时代,一共是4663年,559位皇帝。这其中悲情之君甚多,如终生傀儡之君的汉献帝和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明崇祯帝朱由检等等,不一一例举,而我心中的悲情之君则是女真人建立的金国末代皇帝-金末帝完颜承麟。

完颜承麟(?-1234年)完颜承麟出身金国宗室,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玄孙,完颜宗弼(说岳全传里的金兀术原型)的曾孙。其兄是金哀宗时期大将兼宰相完颜白撒。完颜承麟,相貌出众,身材魁伟,有将略,善骑射,在风雨飘摇金国末世,逐渐显露头角,特别是在蒙古和南宋的联合夹击金国都城开封,在坚守开封近一年后,城破,金哀宗弃城而逃,完颜承麟追随金哀宗先是北渡黄河,而后逃奔归德(今河南商丘)。在这逃亡过程中,完颜承麟的舍身保卫,不离不弃,金哀宗才得以顺利抵达归德,由此备受哀宗器重。虽然在归德其间,发生了完颜承麟胞兄完颜白撒进攻卫州失利,被金朝廷问责下狱饿死的事件,完颜承麟受到牵连,被发配到徐州安置,但不久又被金哀宗赦免召回。天兴二年(1233年)六月,因归德形势恶化,金哀宗在完颜承麟等人的保护下,再度逃奔蔡州,完颜承麟因护送有功,被授予防守蔡州的重任。而蔡州也成了金朝及金哀宗完颜守绪、金末帝完颜承麟的灭亡之地。到达蔡州后,完颜承麟因护送有功,被授予防守蔡州的重任。

1234年正月,蒙古与南宋联军再次进逼蔡州,将蔡州围了个水泄不通。此时的金朝外无可逃之地,内无可战之兵,十日,城中断粮,金哀宗不想背负亡国之君的骂名,欲将皇位传于完颜承麟来。完颜承麟闻之,执意不受,金哀宗苦苦哀求道:我将江山传给你也是没办法,我胖,跑不动,你身手矫健,又有谋略,跑脱了,可延续国祚!("朕所以付卿者,岂得己哉;以朕肌肥,不便鞍马。城陷之后,驰突必难。顾卿平昔以(矫)疾闻,且有将略可称。万一得免,使祚胤不绝,此朕之志也。")见《金史·卷十八·本纪第十八》。话说到这,事已至此,完颜承麟只好跪受!传位仪式未好,蒙宋联军破城攻入,完颜承麟立即率兵迎战。金哀宗于宫中自缢,而金哀宗寄于延续国祚希望的完颜承麟在突围中死于乱军之中。寄好事者考证,完颜承麟在位大约不足一个时辰!

完颜承麟生于乱世,有胆略有谋识,忠心为主,为承国祚而接帝位,转瞬而亡,悲哉!惜哉!

为何把道光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

道光皇帝从个人来说是挺节俭的,这是一个好人,但是治国单单好人是不够的,所以哪怕道光皇帝个人很节俭,但是根本挡不住国家越来越烂,朝廷官员一个个腐败成性的现象发生。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道光皇帝如何节俭,而为什么大清就节俭不下来。

(1) 节俭的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继承他老爹嘉庆的皇位时,整个国家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毕竟反贼都杀进皇宫来了,能不走下坡路吗?为了挽救危局,于是道光皇帝就决心打造“节约型”社会,还写了一篇红头文件,叫做《御制声色货利谕》,重点阐述要如何节俭,中心思想是老百姓不穷,我这个皇帝能穷吗?如果百姓不富,我这个皇帝能富吗?原话是“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这句话很显然忽略一个治天下的主体,那就是官员,其实对于大清的官员来说,大清蒸蒸日上,丝毫不影响自己发财,比如和珅大人;大清江河日下就快完了,也不影响自己发财,要不怎么说“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呢?所以官员们根本不爱搭理道光。

但是和这些混账官僚相比,道光皇帝的言行还是比较一致的。在位的这几十年间,堂堂一个皇帝,混得跟乡下农夫一样,当然也被人耍得团团转,一点社会经验都没有,史书上说道光皇帝是“衣非三浣不易”,也就衣服不勤换,说要爱惜民力,裤子破了也舍不得扔,一点也不顾体面,不过道光皇帝是皇帝,就算不穿,大臣们也只能说皇上如何如何威武。

正所谓“楚王好细腰”,道光皇帝爱打补丁,那些腐败的大臣们个个都把自己好好的官服打上几个补丁,就算没有补丁,那也得撕开衣服再打几个补丁。道光皇帝非但没有觉得自己的审美多怪诞,还觉得大清举国上下崇尚节俭,反对奢华,我这是引领风潮的男人啊,榜样作用大大的啊!

但是道光皇帝还是会考核一下大臣,于是逮了个大臣问,爱卿啊,你这补丁打得不错,花了多少钱?该大臣能混到皇帝面前,自然不是傻子,他知道伺候皇帝的内务府经常把皇帝当猪杀,道光皇帝这个冤大头不知道被骗了多少次,于是自己要是说少,出了披露,估计得让人恨死,于是往天上报价说三两银子。道光皇帝听到这个回答,又气又急,痛骂内务府那帮人打个补丁报了五两!哎,笔者看到这段也觉得无语了,不愧是长于深宫而不知民间疾苦的皇帝,虽然节俭但是还是顶不住被糊弄。

(2)为啥道光皇帝要节俭?

道光皇帝为啥要节俭呢?简单的说,道光皇帝是一个比较负责的人,看着国库日益空虚,他心里焦急,所以他希望能够扭转这个形势,所以他选择一个最简单但是最不实际的做法,那就是节约,但是个人的小小节约根本顶不住国家的用费日增。当时的大清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首先,大清得养自己的官僚体系和八旗勋贵,别的不说,就说说皇家气派这四个字吧,比如说慈禧老太太的园子吧,为老太太修个园子其实也不算啥太过分的吧,但是皇家就得有皇家的气派,为啥大家都说大清拿着海军的钱去为慈禧太后修园子呢?答案很简单,因为那钱是海军衙门出的。所以朝廷每年都要花上一大笔钱去养八旗子弟,活生生养废了,给大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伙人不仅吃皇粮,爱摆谱,哪怕大清都忘了一百来年,北京还有人拿着说事呢。

第二,让大清国库空虚的是官员腐败。大清是有着捐官制度的,比如说田文镜,他就是从捐官开始步入官场的。有清一代,捐官的人多的是,比如在周星驰的电影《九品芝麻官》里包龙星就是靠捐官混上了九品芝麻官,所以在能捞钱的时候,包龙星绝不手软,起码得回本吧,所以包龙星一开始是个小贪官,哪怕方唐镜给1两银子他都要。

第三,天灾和人祸交替出现。嘉庆帝任上黄河不断泛滥,而官员们对抗灾银子进行了贪污,也就是大清花了很多钱去修建豆腐渣工程,结果是天灾没压下来,人祸也接踵而至,天灾治理不好,老百姓就没办法好好活下去,于是他们就有一个非常朴素的想法,造反,于是从乾隆末年的白莲教起义至嘉庆帝任内,造反的人非常,所以在道光接手这个烂摊子的时候,国库都拿去镇压起义军了,家底都空了,这个皇上看起富有四海,其实那是真没钱,所以才会想出这个节约的下策。

(3)结语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道光皇帝是一个好人没啥问题,他确实还是希望大清变好,百姓安居乐业,但是他确实不认识世界大势,也对大清官场的运行和百姓民间疾苦没有一点了解,所以搞得他的节俭只是一场大型的表演,对大清的运转没有实质的帮助,只是感动了自己。

#读书笔记:历史深处的民国#参考文献:历史深处的民国,如果喜欢晚清、民国历史,可以买一本看看,链接放在下面了。

{!-- PGC_COMMODITY:{"charge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19968366889320503&origin_type=&origin_id=102594781546_3419969324667013571&alkey=1306_102594781546_0_3419969324667013571_011&c_biz_combo=2","client_goods_data":"{\"promotion_id\":\"3419969324667013571\",\"product_id\":\"3419968366889320503\",\"title\":\"【慧思】历史深处的民国(套装全3册)晚清 共和 重生\",\"cover\":\"https:\\/\\/lf3-cm.ecombdstatic.com\\/obj\\/temai\\/ce1488bdabf06b9efa31bb16533b6c9cwww800-800\",\"price\":8900,\"market_price\":10800,\"cos_fee\":4450,\"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419968366889320503%26origin_type%3D2003002000%26origin_id%3D102594781546_3419969324667013571%26alkey%3D13_102594781546_0_3419969324667013571_011%26c_biz_combo%3D2%26buyin_track%3DCA0Q6sKAmf4CGgQIABAAIgAot4CLnMLjirsvMAE&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sales\":264,\"item_type\":4,\"cos_ratio\":50,\"favor\":false,\"in_shop\":false,\"platform_label\":\"小店\",\"h5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19968366889320503&origin_type=2003002000&origin_id=102594781546_3419969324667013571&alkey=13_102594781546_0_3419969324667013571_011&c_biz_combo=2&buyin_track=CA0Q6sKAmf4CGgQIABAAIgAot4CLnMLjirsvMAE\",\"selling_point\":\"\",\"coupon_amount\":0,\"captain_coupons\":null,\"elastic_title\":\"历史深处的民国\"}","commodity_id":"3419969324667013571","detail_url":"sslocal://webview?swipe_mode=1&url=https%3A%2F%2Fhaohuo.jinritemai.com%2Fviews%2Fproduct%2Fitem2%3Fid%3D3419968366889320503%26origin_type%3D2003002000%26origin_id%3D102594781546_3419969324667013571%26alkey%3D13_102594781546_0_3419969324667013571_011%26c_biz_combo%3D2%26buyin_track%3DCA0Q6sKAmf4CGgQIABAAIgAot4CLnMLjirsvMAE&title=%E5%95%86%E5%93%81%E8%AF%A6%E6%83%85","goods_json":"{\"original_price\":108,\"price\":89,\"real_url\":\"https:\\/\\/haohuo.jinritemai.com\\/views\\/product\\/item2?id=3419968366889320503&origin_type=2003002000&origin_id=102594781546_3419969324667013571&alkey=13_102594781546_0_3419969324667013571_011&c_biz_combo=2&buyin_track=CA0Q6sKAmf4CGgQIABAAIgAot4CLnMLjirsvMAE\",\"shop_goods_id\":\"3419968366889320503\"}","img_url":"http://p3-item.ecombdimg.com/obj/temai/ce1488bdabf06b9efa31bb16533b6c9cwww800-800","item_type":4,"origin_price":"","price":89,"promotion_id":"3419969324667013571","promotion_source":4,"source":"精选联盟","title":"【慧思】历史深处的民国(套装全3册)晚清 共和 重生"} --}

我是蓝白旗帜,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我!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走吧,谢谢大家。

中国历史上你认为哪个皇帝最值得敬佩?

谢邀!洪武大帝朱元璋,唯一一个从乞丐到皇帝的传奇人物。他虽然后期的确杀戮过重,但是他有着许多方面的原因让人敬佩。

第一,传奇的一生。朱元璋应该是皇帝中出身最卑微的,完全贫农出身,又因遭逢天灾,家人被饿死,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被迫去寺庙当了和尚,后因寺庙也没有饭吃只能去当了三年的乞丐。经同乡汤和的介绍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朱元璋抓住机会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将养女马氏嫁给了他从而发迹。最终朱元璋通过自己的才智、信念和统帅力推翻了蒙古的统治,重新建立了汉族国家,拯救了中华民族,使国民脱离野蛮,重新恢复自信、尊严和荣誉,大明王朝由此诞生。

第二,治理国家的成果斐然。因为元末的战争,朱元璋明王朝建立在一片废墟之上:各地田地荒芜,所过之处全是废墟,好些残破城市,街边随处可见累累白骨。中国大部分地方的日常生活的进行日益直接诉诸于蛮族的暴力,文明已经陨落,汉人沦为奴隶,任凭蛮族宰割。但经过朱元璋三十年强力整顿,再次焕然重生:田亩土地八百五十多万顷,粮食产量远超汉唐宋元各朝代,城市热闹繁荣,官仓民仓粮满仓,驱除了鞑虏,收复丢失四百余年的燕云十六州,恢复了中华,史称洪武之治。

第三,他的人格品质让人敬佩。朱元璋节俭勤奋,爱民如子。朱元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据史书的记载,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当了皇帝后,他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穿的也是破旧衣服,甚至自己种菜。天子的车舆器具服用等物,按惯例该用金饰的,朱元璋却下命令均以铜代替。“乾清宫御床,若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因为底层出身,朱元璋深知民间疾苦,对贪官污吏着重打击,对平民百姓却是恩爱有加,为了让百姓不再吃苦,朱元璋甚至开创了三大福利制度:“养济院”,“惠民药局”以及“漏泽园”,即现在的免费医疗,养老院及免费公墓,大明朝可以说是有着古代最好的福利制度。

第四,朱元璋对自己的出身从不隐瞒。同样平民出身的刘邦不满足自己的出身,找上了赤帝要当他的儿子,自称是“赤帝之子”。贵族出身的李唐都自认为是老子之后。有大臣也建议朱元璋去认朱熹为祖宗,但老朱却爱较真,不愿意弄虚作假,他就是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上告诉大臣和天下人。朕本淮右布衣,但是我自豪,我可不是靠先人基业发家的。于是后来,老朱一开口、一动笔,总要插进‘朕本淮右布衣’,或者‘江左布衣’,以及‘匹夫’、‘出身寒微’一类的话。在给父母重修坟墓时,朱元璋更是亲自动手撰写了著名的《御制皇陵碑》“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空门礼佛,出入僧房”。通俗易懂,感情丰富,将自己贫苦农民出身,父母因为天灾饿死,自己被迫跑到寺庙当和尚的经历明明白白的写在上面,一直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