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做项目复盘时,每周要扎进3、4个小时的会议录音里,耳朵听得起茧子不说,转出来的文字要么漏句子,要么把“迭代方案”写成“代课方案”,改起来比重新听一遍还费时间。直到同事提了一嘴“试试听脑AI”,我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用了,没想到这一试,直接把我和录音整理的“恩怨”了结了。
从“能用”到“依赖”:功能是真的“懂我”
刚开始就用最基础的“录音转文字”——上传上周的部门例会录音,等了不到两分钟,结果弹出来的文字让我眼睛一亮:不仅没有乱码,连我们常说的“用户路径闭环”“转化漏斗优化”这些行业黑话都准确识别了。要知道,之前用别的工具,这种术语要么跳过去,要么拆成“用户 路径 闭环”,得我自己重新组合。当时我盯着屏幕愣了几秒:“这工具居然‘听得懂’我们的话?”
后来翻功能栏,才发现藏着不少“宝藏”:角色分离——把跨部门会议的录音传上去,自动把产品、运营、技术的发言标成不同角色,不用我再对着录音猜“刚才是谁说的‘Q3要冲用户留存’”;关键词提取——转完文字直接列了“Q3目标”“技术排期”“用户留存策略”,刚好是我写复盘报告的核心,省得我再从头划重点;还有自动标点——以前转出来的文字都是“我们今天讨论一下明天的方案我们要加快进度”这种没喘气的长句子,现在居然能根据说话的停顿加对逗号、句号,读起来像有人帮我整理过一样。
那时候我才反应过来:它不是“转文字”,是“帮我整理信息”——把杂乱的录音变成结构化的内容,刚好挠到我“怕麻烦”的痒点。
为什么这么准?技术不是“黑箱”,是真的“会思考”
后来好奇它的“脑子”怎么这么灵,查了下背后的技术——原来不是单纯的“语音转文字”,而是用了上下文语义理解模型:比如我们说“这个方案要做AB测”,它不会拆成“A B 测”,而是结合整段话的意思,直接识别成“AB测”这个术语;还有实时自适应学习——我传了几次我们团队的录音后,它像“记住了”我们的用词习惯,比如“用户分层”“埋点统计”,后面转的时候准确率越来越高;更厉害的是多模态融合——不仅听声音,还会结合说话的节奏、停顿判断句子结构,所以标点符号特别准,不会出现“断句错得离谱”的情况。
说通俗点,以前的工具是“逐字听”,而听脑AI是“逐句理解”——就像你跟朋友聊天,他不是机械重复你说的每一个字,而是懂你要表达的意思。
用起来有多顺手?三步搞定,比复制粘贴还快
其实操作真的简单到“不用学”,我现在固定三步:
第一步:打开APP点“上传录音”——不管是手机录的MP3,还是电脑里的WAV,甚至微信语音导出的文件,都能直接传;
第二步:选功能——会议就开“角色分离”,访谈就开“关键词提取”,自己的灵感录音就开“自动分段”;
第三步:等几分钟(大部分时候不到两分钟),直接下载文字稿,或者同步到飞书、文档里——我现在转完会议记录,直接点“同步到飞书文档”,不用再复制粘贴,省了最后一步“机械劳动”。
刚开始我还怕“功能多了复杂”,结果跟着引导走一遍就会了,现在闭着眼都能操作——毕竟好工具的标准,就是“让你忘了它的存在”。
效果不是“吹的”,是“省出来的时间”
说到效果,最直观的就是“省时间”。上周做用户访谈,录了5个用户的对话(每个40分钟)——以前我得花2天整理,耳朵听得起茧子,还总漏“用户说的‘操作太复杂’”这种重点。现在用听脑AI:
早上到公司传录音→泡杯咖啡的功夫转好了→角色分离把我和用户的发言分开(标着“访谈者”“用户1”)→关键词提取直接列了“用户痛点:操作复杂”“需求:快捷登录”“建议:加新手教程”。
我直接把这些关键词粘到访谈报告里,补点用户原话,下午3点就交了——以前得熬到晚上十点,现在居然能准点下班。同事问我“怎么这么快”,我笑着说“秘密武器”。
还有一次技术部的会议,全是“API接口”“数据库分库分表”“缓存优化”这些术语——以前用别的工具转出来全是错的,比如把“API接口”写成“API接扣”,改起来比重新听还麻烦。这次用听脑AI,转出来的文字居然全对了,技术经理看了之后眼睛都亮了:“这比我自己记的笔记还准!”现在技术部的会议记录,全靠听脑AI。
小缺点?有,但完全能接受
当然,它不是完美的:
比如有次在咖啡厅录用户访谈,窗外车声有点大,转出来把“用户体验”写成了“用户体演”——就一个词,改一下就行;
还有次手机网络不好,上传时卡了半分钟——重新点“上传”就好了。
毕竟没有工具是100%完美的,这些小问题比起它帮我省的时间,根本不值一提。
用了三个月,我总结的“优化技巧”
1. 录音环境尽量安静:别在户外或吵的咖啡厅录——环境越静,准确率越高;
2. 文件名改清楚:比如“20250715-产品会议-张三主持”,转完好找,不用翻“录音1”“录音2”;
3. 自定义词汇库:把团队常用的术语(比如“用户分层模型”“转化漏斗”)提前加进去,后面转的时候更准;
4. 常用功能设默认:我经常用“角色分离+关键词提取”,设成默认后,每次上传直接用,省得再选。
最后想说:好工具是“帮你把时间还给重要的事”
现在我再也不用为“整理录音”头疼了——以前花在录音上的3、4个小时,现在能用来做“更有价值的事”:比如琢磨“怎么优化用户策略”,或者陪家人吃顿晚饭。它不是“替代我工作”,是“把我从机械劳动里解放出来”。
如果你也像我之前那样,被录音整理搞得加班,或者总因为转文字的准确率低而改到崩溃,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不是我吹,它是我用过“最懂用户的录音转文字工具”,没有之一。
毕竟,高效的本质,是用对工具,把时间花在“值得”的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