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黑暗武士自觉,日本天皇万世一系?

CF排位号 admin 2023-10-24 20:00 261 次浏览 0个评论
网站分享代码

黑暗武士自觉,日本天皇万世一系?

跟咱们中国隔二三百年就得“改朝换代”,每个朝代都有新国号,统治者自立为皇帝不同;日本那边,2000多年间,从传说中的神武天皇,到现在的明仁天皇,就一个王朝,呼啦啦的传了125代,加上今年劳动节要登基的令和天皇(不是永和哦),马上就凑足126位了,其中还有六名是女的。究其原因。

首先,老百姓的认知和觉悟不同。

黑暗武士自觉,日本天皇万世一系?

在咱们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虽然人也分高低贵贱,但阶级之间并非是不可逾越的。儒家思想那套——人人都可以读书,人人都能明礼仪。修身、齐家完了,就可以参与“治天下”的活动。比如,三国那些谋士,很多都是草根出身,但是谈起治国行军都挺有一套。还有中国古典小说中,经常出现贫寒书生通过苦读,金榜题名后,不但顺利脱贫,还成了人人巴结的“特权阶级”。这是和平年代,如遇乱世,只要机会,凡是有两把刷子的,都会滋生当皇帝的野心;

再看日本,长期以来,阶级之间相互隔离,没有流动性。学文化的机会被看作是一种“特权”,知识与文字只是贵族的专享。甚至日本平安京时期,只有男性才允许写汉字。比如,号称日本《红楼梦》的《源氏物语》,是贵族女作家紫式部通篇用古代日本假名写成的。

贵族的最底层——武士,在穷困潦倒之际,宁可用祖传的武士刀切腹自杀,也不愿意从事劳动或者学门手艺,来换口饱饭吃。因为,他们的意识里,一旦脱离了自己阶级的所从事的活动,就等于出卖了自己的灵魂、辱没了自己的祖先,不如去死。

整个幕府时代的日本,一个农村青年,或者城市贫民,想通过苦读“圣贤书”来鲤鱼跳龙门,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在阶级流动几乎停滞的状态下,中下层人也没有那些非分之想,咱们中国讲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在他们眼中,几乎是想都不会想的。

这里,大家可能会问,下层老百姓不会觊觎皇位,武士听大名的,大名服从幕府将军,那么,将军不想自己当天皇过过瘾吗?实际上,封建时代的日本,当将军的可比名义上的统治者——天皇权力大多了。

此时,天皇没有实权,就是个签字盖章的工具,幕府将军才是说了算的真老大。这个状态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明治天皇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国“一把手”。

对比明治天皇的爸爸——孝明天皇,还曾受过幕府将军的“虐待”,每天就给一碗粥,一个饼,连菜都没有,只能兑点酱油当“味儿”,过着连饱饭都难求的生活。

(吃不饱的孝明天皇)这种情形下,当天皇的要看幕府将军的脸色,幕府将军才是食物链的最顶端,最爽的那一个。从中国的南宋初年到清末,日本历史上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个时期。幕府时代搞的是家族政治,这三个幕府的更迭就是三个家族通过争权夺利和打打杀杀,陆续夺权上台的活动。所以,某种意义上,可以把这三个幕府看作是日本的三个王朝。毕竟,正如我前面说的,天皇就是个签字盖章的工具,谁当并不太要紧。

(《大奥》剧照,典型的幕府时代日本贵族男性的装扮。这个发型可比大清国的“阴阳头”或者“金钱鼠尾”还考验男人的颜值)。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在二战前的日本文化和认知中,天皇他老人家不是人,是个——大神,对,没错的,就是“天照大神”在人间的化身。在千年如一日的洗脑中,除了幕府将军把天皇当成了“盖章工具”以外,其他各个阶层的日本人都对此深信不疑。因此,天皇成了全日本人民共同的信仰。

不过,这也让神仙和神仙家族家族陷入了一些被动。

因为,神族血统需要纯正,而且不能外流,所以往往只能“内部解决”,大搞近亲结婚。咱们可以看看,有了写真画像和照片后的孝明天皇、明治天皇.....直到裕仁天皇,外型上看,都是斗鸡眼、下颚突出的“地包天,四肢短小,罗圈腿;更严重的是,这一一个歪瓜裂枣的样子背后,还有几代人疾病缠身的痛苦。

(光看明治天皇的下巴和眼神,绝对是孝明天皇亲生的)

到了裕仁天皇这一代,终于看开了,从他儿子明仁天皇开始,皇家内部解决的传统被打破,迎娶了自己的真爱——一位平民女性(富二代),现在的美智子皇后。

美智子皇后算是为改良日本皇室歪瓜裂枣,疾病缠身的基因立了大功,到了德仁这一代,除了四肢依旧短小外,基本没有什么明显的遗传病了。太子妃雅子更是厉害,生了一位高个公主,还真应了中国俗话“妈矬矬一窝,爸矬矬一个。

实际上,日本天皇皇位最危险的时候,还不是幕府时期,吃不饱饭的年代,而是二战后裕仁天皇面临的处境。

二战后的国际社会,很多声音都在高呼,要把裕仁天皇认作战法,送上军事法庭。还有人挑衅说,你不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最高代表吗?怎么不做个表率,带头来个”切腹自杀“?

而裕仁这边呢,一直在解释”我是被军部逼得,哪里有实权,只不过是个纸糊的摆设罢了”。“我的喜好是海洋生物学,哪里懂政治,战争不是我的初衷,我和军部一向不和,他们老是胁迫我......."

(科学家人设的裕仁天皇)后来的事儿,大家都清楚的很了。作为日本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战败国的最高领导人,裕仁不但没有被以“战争罪”、“反人类罪”起诉,皇位竟然也给保留下来了,家族得以延续至今,成了当今全球唯一个能叫“皇”的君主(别的都是国王或者大公,比如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国王、泰国拉玛九世国王、卢森堡大公等等)。

当然,肯定不是因为美国占领当局的大爷们“发了慈悲”。这是美国的一贯作风——利己主义发挥作用的结果。不管你是黑的白的,我需要黑的,就把你整成黑的;要白的,就把你整成白的,你就是个工具,留不留你,得看能不能用上。

美国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发现,在日本军民心中,天皇就是个大神。日本人有极度强烈的从众心理,天皇对日本人的感召力和强制力,是任何一个国家领袖都无法比拟的。战争中,日本军中上级给下级的每一道命令,包括自杀式的“万岁冲锋”,都是以报效天皇的名义进行的。只要为了天皇,去死也是无尚荣耀的事儿,叫”为皇国玉碎“,大家甚至会争抢着去。

麦克阿瑟对比了美军太平洋战场上遇到的死战,和天皇发表了一分多钟的“终站宣言”广播后,日本迅速和温顺地投降的表现,提出了要改造天皇,使其成为美国人的工具;同时预测,如果认真追究日本天皇,会严重激怒日本人,将导致难以收拾的混乱。

于是,裕仁开始给美国当工具用,继续发挥“余热”。裕仁先是被美军胁迫着,公开发表全国讲话——《人间宣言》,亲口承认自己是人不是“大神”,忠君思想走极端害处多;之前发动战争是军部逼的,劝人们都往前看,别再想不开。

之后,美国还是不放心,干脆来个彻底的,带着裕仁天皇搞了长达8年的“全国巡视”。名义上是重振日本考察民生;真正意图之一就是,生动的向日本老百姓“科普”——这个四肢短小的男人是跟你我一样的”人“,不是用来效忠玉碎的“大神”。

从1946年开始,裕仁在美军的安排下,深入日本各地的街头巷尾,小学课堂、杂货店、菜市场.....与小学生歌唱,跟菜贩子交谈,在各种市井场所留下了不少照片和录像。之前的天皇,就是神,神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强调的就是和普通人的“距离感”,显得异常神圣和神秘。所以,战败前的日本国民们,只能通过精修过的画像和照片来认识和膜拜天皇。

然而,像做梦一般,突然,全国各地老百姓竟然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天皇,甚至还可能有”亲切对话“的机会,可不得激动坏了。结果,还真有日本群众喜极而泣,当场激动的哭晕过去(据说,咱们的邻国,也常出现,基层军民见到他们的伟大领袖,过于激动,引发昏厥的事儿)。

战后,裕仁天皇开始重拾自己的爱好,继续经营自己“科学工作者”的人设。

6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起飞后,西方各国也主动对日本皇室和裕仁敞开了怀抱;日本国内呢,对皇室成员也相对尊重,除了偶尔抱怨公主长残了,或者发胖之外,并未出现威胁皇室地位的端倪。这么看,日本天皇所谓的”万世一系”,貌似还真是能继续传承下去。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都追求雄强沉稳庄严之气?

答:颜真卿是唐中期的书法大家,柳公权是唐晚期的一代大家,两人楷书特点史称“颜筋柳骨”,具体差别可从七个方面作简单比较分析:

从出身上看: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玄宗开元年间举进士及第,任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后被奸臣杨国忠排挤出京城,到了河北平原郡做太守,因平安史之乱有功又被调入京城,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并封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德宗时(784年),李希烈在蔡州叛乱,宰相卢杞衔借刀杀人,荐颜真卿前去劝喻,遂遭杀害,终年77岁。

柳公权(公元778—865年),字诚悬,先后经历了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七朝,是晚唐书坛走向衰颓后独担书坛崛起的最后一位大家。柳公权先后担任过右拾遗侍书学士、右司郞中弘文馆学士、少师等官职。当时很多朝庭大员死后如不请柳公权书写碑文就认为是儿女们不孝,外国人攒足金银来唐就是为了购买柳的书法,足见柳公权名噪一时。

从书法成就上看:

从颜真卿学书经历看,颜是山东琅琊名门望族颜氏后裔,三岁丧父,随母亲殷氏在苏州外公家长大,殷氏家境丰富,颜真卿在学书的路上亦异常勤奋刻苦,初学褚遂良,后跟随张旭学习书法,深得张旭真传,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对二王的书法都进行过深入研究,但他没有走初唐四大家承袭东晋的书风,而是走了自己的书学创新之路。正是颜真卿锐意创新,不走前人走过的路,再加上自己倔强的性格才造就了新型“颜体”,重新树立了唐楷法度,从而也奠定了颜真卿书坛的历史地位。后人把“颜体”字的总体特征总结为一个字“筋”,与后面要讲的“柳体”特征的“骨”字,合称为“颜筋柳骨”,一起奠定了后唐时期的楷书法规。传世作品有《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祭侄文稿》、《奉命帖》、《李玄靖碑》等。著有一篇《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书论传世。

柳公权学书师从王羲之起步,又学习了欧阳询笔法,后又广泛从北碑、隋唐诸多名家中学其精髓,然后融会贯通,最后自出新意,独自成家,被宋范仲淹《诔石曼卿文》称“延年之笔,颜筋柳骨”,从此与颜真卿齐名的书法大家。传世的墨迹代表有《玄秘塔碑》(见图72《玄秘塔碑》局部)、《神策军碑》、行书《兰亭诗》和《蒙诏帖》等。柳公权没有走颜真卿刻意创新之路,而是学习了唐初大家们继承东晋那种清雅、优柔和雅致的文人书风,但又比唐初的楷书多了一些大气,这在《玄秘塔碑》中已经充分体现了。

从笔法上看:

颜楷横画较细且平,竖画外凸,粗重雄浑,提按顿挫多用折笔,蚕头燕尾,棱角分明;柳楷用笔承袭东晋遗风,旁取北碑刚劲雄强的笔法,并纳古意而出新,形成清健遒劲、挺拔丰润的用笔风格。

从字法上看:

颜楷中间空灵,外画紧凑,松而不散;柳楷则沿袭传统中宫收敛,外画伸展,法度森严,结字精妙。

从字势上看:

颜楷多用圆笔,肥硕博大,雍容大度,笔势趋中;柳楷多用方笔,体方笔圆,骨感瘦硬。

从章法上看:

颜楷多用竖齐横不齐布白,纵横有象,低昂在姿,风格特异,强烈鲜明;柳楷多用刻碑布白,纵横成排,威严庄重。

从气韵上看:

颜体多拓展豁达;柳体多清峻森严。这与两位书家的性格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

总之,一个是重新树立了唐楷法度,奠定了中唐时期的楷书法规。一个把楷书法度又带入了另外一个高度,让人景仰和敬畏,景仰的是这种精神的孤傲和高洁,敬畏的是让人仿效途径的艰辛,他为后人书学者设置了一个心手都难以达到的高度。宋代大家苏轼曾对“柳体”评价:“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即杨玉环的丰腴是美,赵飞燕的苗条骨感也是一种美,也就是说颜体如杨,柳体如赵。

以上学习感悟仅供参考,登陆微信公众号“北京尚韵信息”书法公益平台,免费领取楷书大家新书《中国书法入门及晋升实用教程》。感谢邀请!

为什么打麻将?

小赌怡情,大赌伤身!

我是不打麻将的,但我妈妈是个不折不扣的麻将迷,她爱小赌,从我出生到我结婚生子,她的牌龄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我妈妈有一个记打麻将输赢钱的账本,加加减减,打个总和一共赢了一万多,她还是有点赌运的。我妈妈为什么能打麻将能小赚一笔,我觉得真的还是有点邪门!

一:前一晚我妈妈梦到大鱼,第二天打麻将必赢。这个我妈妈只对我说过,她说怕告诉别人就不灵了,只告诉我的话就没怎么输过。

二:这条有点搞笑,每个月来月经那几天去打麻将会赢钱,妈妈说见红,手气就红火😁😁😁

三:还有个秘诀我妈妈守了二十多年,至今都没告诉我。有时候我好奇,问她,她就是不说,怎么也套不出来。

……

我妈妈靠着这些“邪门”的技巧,以前帮我赢学费啊,赢买家具钱啊……他特别引以为豪,毕竟她开心就好!

我解释不好这种“邪门”的东西,我是个科学崇尚者,但世间有很多事都很难解释,只有等我们慢慢去发现!

绘画的天分是什么?

我个人觉得绘画的天分就是自己的99%的热爱和1%的天赋,也就是说练习热爱很重要,如果你不爱他,再怎么样你也画不出美丽的画面。如果你热爱,那就不一样了,作画完全是一种享受,而且你会钻研,比一般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样,日积月累会出成效。像我,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和专业的绘画学习,就是自己喜欢,虽然画画还达不到神似,但是因为自己喜欢,自己摸索着画了半年,起码现在不再是像3岁小孩画的了,我也已经很知足了。希望后续会有机会经过专业人士的指点,达到一定的高度。起码是专业学绘画学生的高度,对我来说这已经是很知足了。

希望不算晚,因为太热爱。小时候因为在县城里很难找到一个专业培训绘画和书法的机构,所以没有学。长大后因为工作没有继续。现在自己年近40,希望不晚。

为什么古代日本的农民起义没有让日本像古中国一样频繁改朝换代?

感谢邀请。

日本国由单一的大和民族所组成,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多次动乱,但是没有一次是针对国王和皇帝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目的就是推翻国君建立新政权。但是日本人大都忠君,所以日本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是以去除苛捐杂税和争取自身权益为目的和目标的。

日本战国时代(约1467年-1615年间),发生暴动原因是持续的天灾造成农作歉收,全国性的大饥荒使得暴动不仅发生于江户,连大坂、长崎等主要都市也都发生暴动。 江户从五月二十日开始,深川、四谷、青山、赤坂一带的米店都遭到破坏,买光米麦囤粮,完全不提供给饥民的店家遭到破坏。攻击者不仅是农民,还包括长屋的住户、工匠等职人,以及沿街叫卖鱼和蔬菜的摊贩。虽然他们对米店抬高米价、囤米的怒气爆发,但他们并非完全失去理性的暴徒,他们破坏店家有一定的规范,即不偷窃,也谨慎注意不引起火灾,不给邻居造成麻烦。如果有同伴趁机偷窃,他们会制止对方,将偷窃物品物归原主。这个情景被一位不知名的旗本记录在日记本上,他写着“谨慎有节操的暴行”。 而那些大名之间整天打来打去的战争,他们手下的士兵大多数是职业农民(直到战国后期才有领主实施兵农分离),战时才被征召入伍,战后继续从事农业。但是独立于诸大名,本愿寺的势力一度也是一支很强大的农民军,随着本愿寺势力扩张而产生的各种一揆也可以算是一定意义上的农民起义,但是这些一揆最终都被武家势力压制了,因此是没有成功的农民起义。

日本江户时期(约1603年——1867年间),百姓一揆的农民起义事件中,由于农民被课征过高的年贡,所以农民揭竿而起,拿着竹枪、镰刀等当作武器,攻击代官的宅邸。同时,生活穷苦的人也到处破坏米店及富商的住宅。江户城发生的三次农民起义,分别是享保十八年、天明七年、庆应二年。这三次起义在江户城极为有名,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对于救济制度的形成及完善起到了及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享保十八年的暴动,只有日本桥本船町的米谷批发商高间传兵卫的店被破坏,这是因为当时西日本发生虫害,稻米全毁,米价暴涨,而高间传兵卫却大量囤积米,这才会引发当时的暴乱。

幕末时期(约1860年以后),日本也爆发过上百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和市民起义,这些反德川幕府的起义,为倒幕运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但是倒幕军的主要力量还是武士阶级,所以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农民起义。1868 年,由于复辟势力和倒幕运动的胜利,日本结束了漫长的“双重统治”时代。当时,很多西方人都认为胜利者或许会推行一种极为保守的孤立主义的政策,但事实是,新政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与他们的预料截然相反的政策。在一年内,新政策就废除了大名在各藩征税的权力。另外,在审批土地使用权问题上,也同样作了改变,原来的政策是“四公六民”,也就是农民要把自己收成中的四成交给大名,而在新的政策中,这“四成”则由政府来提取。同时作为补偿,政府还会给每个大名发放相当于他们正常收入一半左右的俸禄,并且免去他们应该交给政府的若干费用,例如用于公共建设和供养武士的费用。而武士则和大名一样,靠政府颁发的俸禄为生。

在随后的五年内,新政府又逐步在法律上进行明文规定,不能由于阶层的不同产生特权思想,同时废除了不同阶层的人着装必须有区别的规定,甚至开始下令“散发”。贱民由此被解放了,各藩间的关卡被解除了,禁止土地转让的法令也一并被废除,佛教的国教地位也逐渐被取消。到了 1876年,政府又开始把大名以及武士的俸禄折合成贷款,一次性发放,还款期限从五年到十五年不等。贷款的数额则按照在德川时代所领取的固定俸禄额而定。在那个新的非封建经济时代,这笔钱甚至足够让他们开一个小公司了。

其实在德川时代,封建土地贵族、金融巨头和商人的联合已经很明显了,新政府采取的措施是要预防这种现象扩大。刚开始时,明治政府采取的这一系列激烈的改革措施并没有得到大家发自内心的拥护。因为相对于这些措施而言,当时的老百姓其实对侵朝方案更加有兴趣。面对这种状况,明治政府不仅从来没有改变过自己的改革方案,甚至彻底地否决了侵略朝鲜的计划。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施政方针基本上与当初建立明治政府的初衷发生了强烈的冲突。到1877 年,这些矛盾甚至演变成了西乡隆盛领导的一场颇具规模的反政府叛乱。他带领的军队是由前封建的残余力量中的保皇派组成的,他们有着维持封建制度的愿望,明治政府在复古后的第一年就叛离了这种愿望,这成为西乡隆盛的军队叛乱的理由。很快,政府利用招募来的一支平民义勇军击败了西乡隆盛的叛乱军。

虽然这场叛乱最终被平息了下去,但不能否认,这场战役本身说明了日本民众对当时政府所实行的改革政策的不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种对新政府的强烈不满也同样存在于农民中。1868 年到 1878 年,也就是明治政府统治的前10年间,日本爆发了不下于190 次的农民起义。1877 年,新政府才开始逐渐减轻压在农民身上的重税,难怪农民感到他们太被新政府忽视。还有许多问题同样引起了农民们的强烈不满,例如建立学校的制度、征兵制度、遣散方案、丈量土地的方案、给予贱民平等待遇的问题、改用阳历问题、官方限制佛教问题以及其他许多改变了他们生活习惯的问题。

日本的领主一般情况下是很爱护自己的领民的,而农民亦比较遵守遵守规范行为,规范深入人心,对现代日本人而言仍然是不可取代的价值。日本人的等级状态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无论在家庭生活还是在政治领域中。只有在这种严格的秩序中,日本人才会感到安全。所以从很大程度上讲,虽然明治维新是反封建的,它最终能够取得胜利却恰恰是因为利用了日本民众对封建等级制无条件遵从的习惯。

所以古代日本的农民起义没有使日本像中国一样频繁改朝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