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枪弹夹多少钱,在cf生化模式里如何能把子弹数提到最高?
你好,我用过你所提到的几个道具。
首先,购买步枪弹夹的话,它无论在任何模式中都只提供给玩家一个备用弹夹,也就是30发的弹夹,初始的共90发子弹+备用弹夹30发=总共120发子弹。
接着是生化模式弹夹,购买这个弹夹只要你玩生化模式,其中的所有枪械都能得到一点子弹补充,例如手枪系列:沙漠之鹰由原来的7/35变成7/52,USP由原来的12/36成为12/54,最厉害的是GLOCK-18之前是20/60、加上生化弹夹后成为20/90,这还没算上普通的手枪弹夹。
然后是你所拥有的QBZ95,加上之前的普通步枪弹夹和生化模式弹夹后子弹一下升到了225发!【具体是这样的:30/90,30/120,30/225三个层次】这绝对是真是的,我就是这么用的。
为什么AN94的弹匣是向右倾斜的?
这和他的快速打出双连发的原理有关
AN94是一把枪管后座和导气式混合的步枪。第一发自打但出去之后枪管开始后座,但是燃气推动了导气活塞和枪机以比枪管更快的速度往后退。枪机后退的同时,通过滑轮和钢索改变力的方向,让第二发子弹完成预装填
等到枪机后座到底,抛出第一发的弹壳,通过复进簧复位的时候。枪机把已经在预装填的第二发子弹推入弹膛,完成第二次击发。
而之所以弹匣是斜的,就是为了给第二发预装填装置和复进簧让空间。
抗战中的捷克造机枪能虐鬼子手中的歪把子机枪吗?
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捷克式完虐歪把子毫无压力。两者都是步兵班、组火力支援武器,相互之间最大的碰撞就是在中国抗日战场。 排除其他火力编组单位,单论机枪对机枪,捷克式绝对是抗日战场上极少性能超越歪把子的装备。
评价机枪性能好坏,无非是装弹量、射速、杀伤力以及携带的便捷性这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判。
一、ZB-26捷克式采用7.92毫米20发弹匣供弹,枪管可以快速更换(适用于高强度作战),枪管提把在方便更换枪管的同时也方便快速机动携带。表尺射程1500米,有效射程1000米,不管哪个标准,只要击中合适的地方一样致命。
和盒子炮一样,捷克式在我国战场随处可见,在缺乏武器装备的抗战将士手中绝对是难得的重装备。
二、大正十一式歪把子机枪,采用6.5毫米30发漏斗供弹,有效射程600米,相对于捷克式简单的说明而言,有太多的设计缺陷,造成实战中确实可以列入烂枪行列。
为实现步机枪药弹的通用性并减轻后勤保障压力,直接采用5发弹夹装6.5毫米步枪弹,下图是歪把子弹药箱。
为了实现连续射击,将6个5发弹夹置于供弹漏斗中,大家看到的效果是这样的,不过这么优闲的供弹方式不知道能保证多少火力持续性。
这种射速更像点射
正因为这种很异类的供弹方式过于奇葩,结构复杂导致了歪把子故障率居高不下,而且开放式供弹方式在野战环境下很容易因异物进入而出现卡壳,不知道日本人是不是在实验室里做的测试。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在机枪上设计了一个小油壶(箭头圆形处)。
小油壶效果欠佳,所以在实战中副射手的工作除了备弹、装弹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给子弹先刷一遍油,要不然怕打不响。
当然了,即然叫歪把子肯定得有个理由,因其独特的设计机械瞄具位于机枪侧右方,为便于贴腮瞄准而将枪托向右弯曲。正是由于这种设计,射手在射击过程由于平衡感难于控制,弹道将在连续射击中不断向左偏移。连日本人自己都不爱用,看下面这张照片就明白捷克式有多招人喜欢。
冲锋枪到底是怎么区别的啊?
机关枪、步枪、冲锋枪主要依靠功能与结构上的定义来区分。机械结构总会因功能需求而有不同的区别,而部队的功能定义则是决定武器名称的主要方式。
比如机枪,机枪从机械上定义,是自动化的(早期加特林属于半自动)步兵支援武器,它的职责是通过自身强大的连射能力,在火力上压制住敌人。
在分型上,除了分为重机枪和轻机枪,还有介乎于之间的通用机枪,有时候高射机枪和大口径机枪也会被单独拿出来分类。
显然这些武器无论从体积,还是功能上,还是机械结构上,与步枪、冲锋枪都是不一样的。
几乎所有的重机枪、通用机枪、高射机枪和大口径机枪都具备明显的机械特征,因此不需要进行对比即可区分出他们与其它武器的区别。
比较难以分辨的是轻机枪,这个领域与自动步枪存在一些交叉,产生了结构上难以界定的矛盾。
比如RPK、56班、81班、BAR这类轻机枪,它们的机械结构与枪族中的自动步枪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甚至零件可以互换,所以从机械上它们都可以被定义为“重管自动步枪”,即强化了枪管结构的自动步枪。
但是从功能上来说,毫无疑问它们是被作为轻机枪使用的,无论是战术,还是编制,统统都是以轻机枪来定义。为此我们不必钻牛角尖,明白其原理就行,部队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要知道,就连历史上有名的捷克ZB-26轻机枪也曾陷入过这种口水战,有种说法认为,ZB-26的角色高度近似自动步枪,它只是因为栓动式步枪的时代特性,被赋予了轻机枪的名头。
有过同样苦恼的还有冲锋枪,芬兰制造的“索米”冲锋枪曾经被芬军定义为“微型机关枪”,在班组中担当的职务于轻机枪无异,甚至配备了专用的两脚架。而日本则将自己的“百式冲锋枪”一度定义为短自动步枪,不仅强调其精准射击训练,亦安装了脚架,乃至装备了刺刀。
一战时期的奥匈帝国甚至开发出了一种“水冷式冲锋枪”,这种名为Hellriegel M1915的冲锋枪拥有水冷套和160发大弹鼓,质量沉重体积巨大。虽然射速很快,持续射击能力也很棒,但它根本无法顺畅的携带冲锋,只能算是打手枪弹的机关枪,一个武器进化时期的跨界混血儿。
关于冲锋枪的界定,我们可以参考英文单词,因为这毕竟是个舶来品。冲锋枪的单词是“Submachine gun”,这个词拆开就是“Sub”(替补)和“machine gun”(机关枪)的意思,即“次级机关枪”或“副机关枪”。
实际上早期人们之所以开发出冲锋枪,一是出于战场的需要,二是为了顺应武器小型化的浪潮。自马克沁发明了全自动机关枪后,仿佛为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通过它所启发的技术思维,人们将连发武器概念简化、微缩,便造出了轻机枪和冲锋枪这两种武器,甚至后世的导气式的自动步枪,与马克沁机枪技术都密不可分。
当然,这种简化与微缩并非一成不变的换汤不换药,为了照顾质量体积、机匣强度、枪机技术和武器操控力,且为了与轻机枪区分开来,冲锋枪被设计的非常简单,弹药也普遍采用手枪弹。
这成为区分冲锋枪的重要指标,比如将一挺AKS-74U短突击步枪与乌兹冲锋枪放在一起,我们可以快速的通过弹药来区分二者。AKS-74U使用的是苏式的5.45X39mm M74步枪弹,而乌兹使用的是9mm 派拉贝鲁姆手枪弹。
此外冲锋枪几乎不可能使用导气式原理,这将让它们因为射速爆棚而出问题,比如我国的79式。而冲锋枪惯用的自由枪机也很难兼容大威力弹药,它们中间还有个半自由枪机式,像法国的FAMAS步枪就是此类,但枪弹可靠性始终是个问题。
步枪方面其实很好划分,我们只需要了解这是步兵泛用的一种长枪就行了,虽然历史上有前装火绳枪、前装燧发枪、杠杆\泵动式步枪、栓动式步枪、导气式步枪(全\半自动)等等;甚至以后假如出现了小型的电磁武器、射线武器,只要装备的战术构成没变,它们在步兵手中就都会称为步枪。
除开机械结构的大区分后,细微的跨界问题没必要钻牛角尖。部队怎么叫都只是个称呼,虽然武器的结构大相径庭,但功能和定位是基本一致的,这就足够进行区分和定义了。
为什么不一次装满上百发呢?
如果有力气拿装满100发子弹的步枪,那干嘛不去抗机枪呢?步枪当机枪使十分不妥,就好比拿核载500公斤的皮卡车去拉5吨重的货物一样,超出了其承受能力的最后结果就是报废,步枪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问题似乎成为全世界军迷共同的疑问,为了以最客观的形式回答这个问题,美国网友曾经做过这个实验:分别使用AK-47和M4A1两款自动步枪各自连续发射10个弹匣的300发子弹,以证明步枪有限的承受力。AK-47的表现是:当连续射击5个弹匣150发7.62mm子弹以后枪管护木开始冒烟;当发射到第7个弹匣时护木开始出现明火燃烧现象,实验不得不终止,证明AK-47自动步枪连续射击的承受能力为不超过210发子弹。M4A1的表现为:当连续发射4个弹匣120发5.56mm子弹后铝合金护木开始冒烟;当发射到第8个弹匣时枪管发红;换上第9个弹匣并拉机上膛后子弹发生炸膛,枪械报废,实验停止,证明M4A1自动步枪连续射击时的承受能力为不超过270发。可见为步枪安装装满上百发子弹是一种超出步枪承受能力的行为,如果战况确实有连续射击需求,最好的做法是使用机枪压制,而不是用步枪突突。
▼下图为连续射击后发生炸膛的M4A1自动步枪。
举个例子,2009斯里兰卡政府军在剿灭猛虎组织时9人步兵班组的火力配置为4名装备81-1式自动步枪的步枪手,5名装备81式轻机枪的机枪手,每个班分为4个战斗小组,每组2人,每2人当中1人担任步枪手,另一人担任机枪手,班长也为机枪手,弹药基数与我国步兵一样,步枪手为5个30发弹匣,机枪手为2个200发弹鼓。可见,即便是火力孱弱的斯里兰卡陆军在丛林剿匪作战中也没有做出为步枪安装百发弹匣的事,而是使用正确的方式解决火力持续性的问题,实在没必要为步枪装满上百发子弹。
下图为正在指挥战斗的斯里兰卡陆军步兵班的班长,他手中的武器为81式轻机枪(与伍六一的同款,只不过伍六一的机枪是30发弹匣供弹,而他使用100发弹鼓),他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侧各有一个战斗小组。
实战中步枪的战斗射速只相当于理论射速的1/10不到,步枪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逐渐发展为自卫型武器我们以56-1式自动步枪为例,该枪设计射速为600发/分钟,理论战斗射速为40发/分钟,仅仅是纸面上的理论战斗射速就已经远远低于理论射速了,那么在实战中究竟能达到多少射速呢?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在1984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初期的老山收复战斗,经过持续26天的炮火准备过后,陆军第14军40师118团2营5连步兵开始向老山主峰冲击,经过5小时20分的激烈战斗后5连官兵在副连长张大权的带领下成功占领老山主峰。第一个登上老山主峰的人就是副连长张大权,他牺牲前所使用的56式轻机枪100发弹鼓还剩下60发子弹,而第二个登上主峰的2排排长只发射了不到60发子弹(第二个弹匣里还有10余发),许多牺牲在战斗中的官兵甚至一枪一弹都未打过,生还的官兵开枪最多的也不超过3个弹匣(即90发子弹),全连弹药消耗不及1/3,战斗就结束了,实战中连机枪都没有达到战斗射速,而步枪的战斗射速就更低了,如果从战斗开始算起,步枪的战斗射速平均不到5发/分钟。
▼下图为发起攻击前合影留念的我军步兵班组,步枪手的弹药基数就是胸前弹袋里的3个备用弹匣以及枪上的1个弹匣,一共150发,机枪手除了枪上100发弹鼓以外,腰间还有一个100发备用弹鼓,一共200发。
也许有读者会这样质疑:这只是攻坚战,如果是阵地战,步枪的战斗射速会不会更高呢?那我们就再例举一个典型的阵地战——李欣海高地防御战。该战斗是我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代理排长李欣海率领15名战士固守孤立的142号高地,越军以一个加强营的兵力在55天的时间里轮番向这个小山包发起进攻。李欣海的防御战术为:500米~200以内的目标呼叫炮火覆盖,100米以内用机枪扫,50米以内用手榴弹和定向地雷炸,30米以内才用步枪射击或者肉搏。而实战中越军很少能有靠近我军阵地100米以内的机会,因为我军在很早以前就将这一整片区域的射击诸元测算好了,只要步兵呼叫,130mm和152mm榴弹炮立马就会覆盖目标位置。因此当越军放弃进攻以后,李欣海高地上的官兵弹药只消耗掉54%,而且大部分为手榴弹和地雷,连机枪都没打过几轮,在指挥员李欣海牺牲、电台损坏无法呼叫炮火的危机关头,士兵们用得最多的武器依旧是手榴弹和地雷,当战壕被突破的一瞬间甚至有3名战士抱着炸药包引爆与越军同归于尽,其中就包括机枪手周忠烈。可见步枪在实战中正在发挥作用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因此为步枪装满上百发子弹这种事纯属多余的圈圈。
▼下图为正在使用81式自动步枪向敌人驳火的我军战士,不远处的植被以及被炮弹炸秃,两山轮战期间我军使用最多的武器是火炮,单兵轻武器作用比较有限。
即便是改装的大容量弹匣都很少有超过75发的,达到100的绝对罕见所谓存在即合理,我们不能否认步枪有使用大容量弹匣的事实,比如说阿富汗武装分子的武器作坊就曾经为AK-47制作过弹容45发的大容量弹匣;美国民间射击发烧友也曾向工厂定制过弹容40发的5.56mm自动步枪弹匣;朝鲜陆军边防部队则试用过弹容为50发的弹筒;而游戏中的旋风AK则使用弹容为60发的弹匣。超过75发的步枪弹匣确实不多见,就更别提100发的弹匣或者弹鼓了,可见即便是不太严谨的民间以及不太专业的武装分子也没有“装满百发以上子弹”弹匣的需求。
▼下图为使用75发弹鼓供弹的95式班用机枪,通常只有机枪才会有大容量供弹需求。
如果在战场上遇到一群手持大容量弹匣的敌人,对于是我方士兵而言那绝对是绝好的、世间罕见的练手机会,因为这群人的战斗力绝对是渣。正规的、有战斗力的军队或武装是绝对不会让自己的战士使用增加弹容量的非主流方式来解决火力持续性的,万一真的出现了有使用步枪来解决火力持续性的战况时,部队也会为士兵配发扩展弹匣,而不是扩容弹匣。回到上述敌情,在这种情况下我军老兵一定会让没有射杀过敌人的新兵用这群手持“旋风AK”的非主流来进行现场实战练习,通常这种战斗会在一片欢愉的气氛中结束,负责指挥本次行动的排长或者士官可能连炮火都懒得呼叫,这就是使用“装满上百发子弹弹匣”的结果。
▼下图为使用弹匣并联器扩展弹匣的自动步枪,实战中士兵宁愿使用扩展弹匣也绝对不会选择能装上百发子弹的扩容弹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