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dnf大枪pk,范文程为何忠于大清?

CF排位号 admin 2023-07-19 03:30 213 次浏览 0个评论
网站分享代码

dnf大枪pk,范文程为何忠于大清?

范文程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颇具争议,他对清王朝的崛起和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甚至被称为“文臣之首”。但是,也有人指责他侍奉外族、助纣为虐,是彻头彻尾的“汉奸”。作为汉人,主动投靠异族、并协助异族吞并母土、残杀同胞,从这个意义上说,范文程“汉奸”的罪名恐怕很难洗脱了。但是,在现而今大中华范畴内而言,范文程恐怕并不能算作“汉奸”,清王朝与明王朝之争,说白了还是大中华内部的政权更迭,并不涉及真正意义上的异族入侵。

无论范文程是不是“汉奸”,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他不是貳臣!这一点清王朝统治阶层也予以了认可。在编纂《明史》时,清王朝统治阶层出于政治需要,将清初的许多降臣、诸如洪承畴之流列入了《贰臣传》。但是,范文程并没有被划入这一范畴。清王朝统治阶层对范文程为什么要区别对待呢?这还要从范文程发迹说起。

dnf大枪pk,范文程为何忠于大清?

范文程是汉人不假,但是他却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出生于沈阳而不是关内。早年,范文程参加过明王朝的科举考试,并考中了秀才、入沈阳县学深造。史籍记载,清太祖努尔哈赤攻下抚顺之后,范文程与兄长范文寀一起求见努尔哈赤并投入其麾下、深受努尔哈赤器重。但是,从天命年间范文程的作用和职位来看,恐怕并没有史籍中说得那么“受器重”。直到天聪三年清太宗皇太极从喜峰口入关突袭明王朝时,范文程还只是皇太极文馆内一个没有实际职务的“书房官”,差不多就是秘书、文员之类的角色。换言之,范文程真正发迹实在皇太极即位之后。

因此,范文程很可能并不是主动投靠努尔哈赤,而是与后来众多被编入汉军或满洲包衣牛录的明王朝边民一样,是被努尔哈赤俘虏的。因为有秀才背景、识文断字,后来被从体力劳动的奴隶中挑选来充当文秘工作,或者也可能是范文程自己毛遂自荐。但因为是俘虏、奴隶,努尔哈赤在位期间,范文程并没有受到重用,一直不温不火充当着秘书、文员的角色。这一点从后来豫亲王多铎轻视范文程、甚至想要霸占范文程的夫人也能看出一二。在清初浓厚的奴隶制残余之下,旗奴就是旗主的财产,旗主所要旗奴的妻女并不违法,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恐怕就是多铎有恃无恐的原因所在。彼时并不是多尔衮掌权期间,多铎敢于如此,自是有“合法”理由的。而皇太极彼时的反应也同样说明了问题。皇太极并没有责备多铎违法,而是责备他处事不周、行为过分,毕竟范文程不是一般的旗奴,彼时的范文程已经是皇太极身边的重要文臣了。最后,皇太极也仅仅是罚了多铎一些钱、趁机削去了几个牛录了事。可见,范文程彼时应该依然属于奴籍。有史料记载,直到顺治年间,清世祖还象征性地花一万两银子为范文程“赎身”。如果不是奴籍,皇帝为什么要花钱给这位重臣“赎身”呢?

综上所述,范文程很可能就是早年被俘后被编入包衣牛录的“奴隶”,虽然后来受到皇太极重用,但是一直没有摆脱这个奴隶身份,直到顺治年间,恐怕连顺治帝都觉得过意不去了了,这才除去了范文程的奴籍,将其家族编入了汉军镶黄旗。如此一来,多铎当初的行为也就都能说得通了。虽然多铎此举实际上是冲着皇太极来的,但是他敢如此,自然是“合法”的,否则岂不是找死?皇太极最终咽下了这口气,同样因为多铎是“合法”的,他没办法上纲上线,只能从低一个层面来处置多铎。

说到这里,关于范文程为什么忠于清王朝就不难理解了。作为一个俘虏、奴隶,被皇太极一手提拔为了“文臣之首”,皇太极就是他的伯乐,是皇太极给了范文程一切。没有皇太极,范文程不过就是一介包衣,一个秘书、文员而已,只有死心塌地为皇太极卖命,范文程才能出人头地、才能光宗耀祖,他别无选择。反过来,如果范文程仍然在明王朝,一个秀才,在那个宦官当道、报国无门的时代,能有什么作为?能不能跻身官场都是一个未知之数。更何况,以范文程的战略眼光,他根本不可能为已经行将就木的明王朝陪葬!之所以《清实录》《清史稿》说范文程是主动投靠,应该还是史家惯用的“春秋笔法”,既可以让努尔哈赤“人心所向”,又可以让满洲人自己培养的“第一文臣”范文程没那么难堪。说白了,还是在往自己脸上贴金。

范文程的结局还是相当不错的,经历了大风大浪、尔虞我诈之后的范文程于顺治十年选择了急流勇退,主动向顺治帝请辞,归家养老。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康熙二年,在家养老的范文程奉命祭祀皇太极的昭陵,范文程趴在地上痛哭流涕,最后整个人都哭瘫了,旁边的人扶都扶不起来。从这件小事也能看得出范文程对皇太极的态度,彼时皇太极已经作古多年、皇帝都已经换成了他的孙子,但是范文程依然哭得不成人形,这恐怕不是装出来的、也没必要装成这样。应当说,范文程是真情流露,他对皇太极是知遇之恩是感恩的!这恐怕也是范文程忠于清王朝的原因之一。康熙五年,范文程去世,康熙帝亲自撰写了祭文,并命专人负责办理范文程的丧事,还专门赐给了墓地,谥“文肃”。不仅如此,范文程还成为了清初为数不多拥有封爵的文臣,被授予了一等精奇尼哈番(子)爵位。范文程也因此成为了彼时爵位最高的文臣,直到近百年之后,才被张廷玉等人超越。

假设两队士兵在100米距离上排队互射?

毋庸置疑,如果双方站撸,燧发枪赢定了!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首先介绍一下双方参赛选手,首先登场的是17、18世纪独领风骚的燧发枪,燧发枪全部都是前膛火枪,而且绝大部分是滑膛枪,极少数是线膛枪,在采用纸壳弹时,滑膛版的燧发枪射程可以达到140—200米,射速也能达到一分钟2发。而线膛版的燧发枪因为子弹需要与枪膛严丝合缝,所以士兵经常需要用锤子砸通条才能把子弹砸进去,虽然线膛枪准头好,射程最高能达到800米,但是五分钟才打的出去一发,前装枪时代基本推广不开,所以我们以燧发滑膛枪作为参赛种子选手。

(火绳枪到燧发枪的演变,最下面为燧发枪)

再来看看M9手枪,这把手枪其实就是意大利生产的伯莱塔92,在1985年被美军采购为制式武器。M9手枪虽然小巧方便,装弹量大(15发),但是却存在威力不足,射程太短的缺点,其有效射程只有50米,射速就不用讲了,你要是愿意,一分钟可以打光所有子弹。

我们再把重心回到问题本身,其实这种在100米开外站撸的方式是燧发枪时代欧洲各国之间的标准战术,那时候就是纵深在三到五队的士兵一字排开几公里的一字长蛇阵,然后双方士兵在百米开外的位置停住,使用三段击的方式比拼火力,因为滑膛枪准头几乎没有,都是随缘枪法,危险性没我们想象的大,所以你要是回到18世纪的欧洲战场看到这样打仗千万别觉得傻,这都是正常操作。

燧发枪和M9贴脸对攻,射速和准头都是其次,因为准头不够数量凑,多放几发总能干翻你,而如果杀伤力不足那就是硬伤了,根本够不着对手,打再多也无济于事。M9手枪有效射程在50米,本来弹头初速就只有390米/秒,到100米基本上就凉凉了,根本杀不死人。而燧发枪虽然准头和射速不如M9手枪,但是威力够用,200米内杀伤力都很大,面对一个永远杀不死自己的对手,燧发枪可以慢慢悠悠的装弹击发,一发打不着就打10发,10发打不着就打100发,所以最后的赢家只有燧发枪。

清朝的总督提督巡抚是什么关系?

大清王朝地方官编制以总督和巡抚为最高。总督,通常节制一至三省,以两江总督为例,即节制三省,分别为安徽、江苏和江西。那为何节制三省却称两江总督?因为在明朝时期,安徽和江苏是一个省,为江南省,故而称之“两江”。那巡抚乃一省之长,对所管辖省份之政吏有直接管理权。那么这总督和巡抚都是是什么关系?上下级还是各司其职?

封建官员之官阶讲究品阶,我们先来看看督、抚各自品阶。总督(通常要兼兵部尚书衔,方便管理地方军务)品阶从一品,巡抚(通常兼兵部侍郎衔),品阶正二品。而且从职责来看,总督对巡抚有节制权力。如此说来品阶较高的总督不就成了巡抚的上司了吗?其实不然,因为上文仅提到“节制”并没有说“管理”和“领导”,这节制和管理差了不少层。

图1 曾国藩(1811年-1872年)

既然并非上下级,那么这督、抚之间是否有明确之分工呢?应该说有分工,但是实际上很不明确。总督主要是督辖区之军务,督了军务就要督地方财政。举一例,两江总督曾国藩和自己保荐之人江西巡抚沈葆桢闹翻了,闹翻之原因是沈葆桢想自行发展和管理江西军政财务,摆脱曾国藩之湘军节制,因而沈自作主张将江西粮饷节流本省,大大缩减对湘军之供给。曾国藩开始还能退一步,后来沈葆桢干脆彻底将江西之钱粮留为本省,分毫不给湘军。这一下,曾国藩忍无可忍“狠”参了沈葆桢一本,参本上就提到,总督有督地方军务和支配地方财政之权,江西巡抚沈葆桢属“越权”。本以为中央政府能够全力支持自己的曾国藩,得到的上方答复是“各打五十大板”,处理结果是江西之财政江西与湘军均分,各十万两。

此例说明总督之职权范围,同时也说明督、抚之间职责之模糊。朝廷“老好人”之做法,固然有忌惮湘军之强盛而尾大不掉之因素,但也不能说朝廷完全不讲道理,不用说别的,一省主管财政的布政使和主管官员政绩及人事安排的按察使都是巡抚的直属下属,你说这财政权和人事权归谁管?上例说是在动荡年代,总督督军职责重大,自然权力也占优。那么在承平日久之时,总督岂不无事可为?答案自然是非也。

图2 前往总督衙门的清朝官员

别忘了总督对巡抚可有节制权,虽然不是直接领导,但“节制”这就够了,所以总督往往会不甘寂寞干预地方政府。当然了官面上出发点都是为了大清王朝更好地蓬勃向上。总督这一伸手,就能碰到巡抚及以下地方官员之肉,巡抚之下藩、臬两司(布政使和按察使)不过正三品,自然不敢直接同从一品甚至是正一品(大学士衔)之总督较量,但是巡抚们可就有不甘当“软柿子”之辈。上文之例,已然说明一些问题,沈葆桢乃晚清之能吏,为了朝廷和个人发展不惜与恩人曾国藩绝交。督抚之关系,可见一斑。

其实上文曾、沈二人之督、抚关系之僵,在大清王朝历史上只能算“小巫”,毕竟曾、沈不经常相见,多是书信公牍往来。而这“大巫”正是“同一屋檐下”之督抚二人,那矛盾可大了去了,大到你死我活之程度。这“不幸”的“同一屋檐”共有四处,即两广总督与广东巡抚同驻广州,闽浙总督与福建巡抚同驻福州,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同驻武汉和云贵总督和云南巡抚同驻昆明。此四处督抚之争可谓是花样百出,明争暗斗是鸡犬不宁,其案例更是不胜枚举。结果是督与抚是各有胜负,打个平手,本文就不再一一赘述之。

图3 清末的浙江巡抚衙门

关键是这督抚之争必然会对地方隶政产生极坏之负面影响,难道皇帝老儿不知晓,任由督抚之间互掐打闹?皇帝老儿当然不是“睁眼瞎”,尤其是大清王朝皇帝,眼线遍布帝国每个角落,各种密折奏报,督抚那点事儿那是门儿清。之所以如此还“纵容”督抚斗争,其目的就是为了督抚之间互相制约,避免一人在地方独大而形成外强中干、尾大不掉之势。至于地方吏治废弛些许之代价,对于统治者们来说,这个值!

然而,通常之外就会有个别与众不同之案例,此四处督抚之间也有和睦相处之美例,属实值得一表,兴许会对读者朋友有些许启发。

咸丰四年,回头浪子胡林翼屡立战功,咸丰皇帝擢升他署理湖北巡抚,此为胡人生飞跃之里程碑。在好友曾国藩的鼎力相助之下,胡林翼很快获取湖北巡抚实授,成为湘军集团最早功成名就之人。咸丰五年,荆州将军官文,成为湖广总督,节制两湖军务。这一人事安排是很别有用心的。先说胡林翼之所以能够超越曾国藩被任命巡抚之职,主要原因就是咸丰皇帝顾及曾拥兵自重,但是不管是曾还是胡都是湘军圈里人,基本上是“换汤不换药”。相信咸丰皇帝和他的智囊们也不会忽视这一关键点,所以急需要可靠之人监视之,这个时候官文就大有用场。

图4 胡林翼(公元1812年-公元1861年),字贶生,号润芝,晚清中兴名臣之一

官文,满洲正白旗出身,王佳氏。正白旗乃属上三旗,真正是皇帝的“家里人”,绝对可靠。另外,官文做过荆州将军对湖北军务有所了解,并且也和太平军过过招,所以官文显然是湖广总督最佳人选。当然了,论才能,官文自然被胡林翼甩出好几条街,所以刚开始胡并不待见官文,甚至据说官文三次屈尊亲自拜访,都吃了胡的闭门羹。

眼看督抚斗争大戏重复上演,胡林翼也准备参劾官文腐败之档口,胡林翼身边一名仕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此人乃日后大清著名理财宰相阎敬铭。阎敬铭提醒胡林翼,此次参劾结果并不好说,倘若参劾不成难免节外生枝。另外,就算参劾成功,朝廷再换总督怎么见得会比官文好对付?官文这个人,能力确实一般,也愿意贪点小财,但是此人有自知之明,并不是没事找事,好贪权夺功,指手画脚之辈。只要咱们能和官文搞好关系,每年给他个十几万两银子花花,湖北之事还不都是胡大人您一个人说了算。

图5 官文(1798—1871年)又名儁,王佳氏,字秀峰,又字揆伯,满洲正白旗人

要不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经阎敬铭指点,胡林翼如醍醐灌顶,顿时销毁参劾奏本而改为登门拜访总督大人。而且,日后官文和胡林翼二人还发展成了亲戚,胡林翼之老母认了官文小妾为干闺女,也就是胡林翼的干妹妹,这确实给足了官文面子。八卦一下,据说官文此妾非彼妾,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此妾能让一品大员,皇旗出身的官文跪搓衣板,如此看来,胡林翼这个妹妹认得值得。

反观官文,难道他对于胡林翼的小九九毫无察觉吗?答案自然是否定。官文虽能力不高但绝非庸碌,不信且看官文如何答复下属智囊。一日,有人在官文跟前说胡林翼在湖北只手遮天,根本不把您这总督放在眼里,得适当收拾一下胡林翼而偃其嚣张气焰。官文答,你认为我是否有统兵御敌,甚至驱敌于千里之外之才能。下属诚恳道,没有。官文说,既然没有咱就老老实实等着坐领功绩罢了。果然,日后湘军成就伟业,官文到成了曾国藩推举头功之人,所以说,官文也是有道之人。

图6 乾隆年间山西巡抚鄂弼奏折

不管怎么说,此督抚二人之合作相得益彰,各得所需,堪称大清王朝督抚合作之佳话。只可惜,胡文忠公(胡林翼谥号文忠)刚年入半百就溘然长逝,这段督抚合作佳话也就此终结。之后,这湖广总督和湖北巡抚就再也没有安宁之时,直到大清王朝之灭亡。

文:王金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DNF男大枪时装衣服加什么技能好?

头:回MP大枪最缺的就是MP

帽子:回MP理由同上

胸:硬直放技能时不怕别人打断有点用(喜欢PK的话加攻速)

脸:硬直理由同上

腰带:加回避加其他的貌似没什么用(做商人再买一个加负重)

鞋:加力量力量就是攻击力(玩华丽大枪加移动)

裤子:MP理由同第一个

皮肤:既然你玩的是重甲那就加魔防吧

大概就是这样因为你是综合加点重甲大枪偏向刷图所以给你了一个偏向刷图的穿皮甲PK的话括号里也有备注不过一句话你想怎么玩就怎么加

楚云飞5千人打日军3千人?

在李云龙攻打平安县的战斗打响后,城内的三本一木迅速向华北日本派遣军发出了求救人电文,山本特战队是华北派遣军的宝贝疙瘩,他们不会见死不救,日军各路的援军纷纷向平安向靠拢。

晋西北铁三角的另外两个团丁伟的新一团和孔捷的新二团,都心领神会的担负起了阻击日军的任务。但平安县城四面八方的交通比较便利,日军多路向平安县城靠拢,李云龙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这时楚云飞的358团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管,也开始帮助李云龙打阻击。在楚云飞的军队与日军交火前,独立团的一个连已经奉命坚守8小时,在和日军吉野联队交战八个小时后全军覆没。

接下来楚云飞大吼一声:把路的任务完成了,轮到我们上了,358团阻击日军两天,让吉野联队没能前进一步,成功的掩护了李云龙部攻打平安县城的战役。

不要说楚云飞部5000人不能消灭3000日军,就是中央军也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日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还有多兵种配合的优势。尤其是大规模作战的时候,还有大批空军的支援,大炮和坦克自然是不在话下。

在抗战中间,除了缅甸远征军是由美国人训练和装备起来的军队,可以和日军正面对抗外,其他的军队差不多都是要依靠5:1的兵力才有可能取胜。

阎锡山的晋绥军本来装备就比较差,战斗力不强。在抗战的第一年,十几万部队就打光了2/3。经过后边的补充,才恢复了战斗力。

在晋绥军序列中,傅作义和陈长捷都是非常能打的。他们在抗日战场上都曾经和日本人正面较量,取得过不小的战果。孙震将军在抗战中也立下了大功。这些人都是晋绥军中的好汉。

不要说楚云飞的358团没有消灭吉野联队,如果不是吉野联队有援救平安县城的任务,正面对抗打起来358团根本就沾不到光,没有全军覆没就不错了。

如果我们仔细回忆《亮剑》第一集中的情节就会明白358团的实力。358团曾经和日军坂田联队正面接触过,不到一个小时就损失了几百人。如果不是撤退的快,就有可能全军覆没。

楚云飞部能够阻击日军3000人2天,是因为占据了有利地形,依托良好的防守体系和自己的炮兵,再加上八路军的一个连阻击了日军八个小时。

如果楚云飞5000人能够消灭日军3000人,那中国的抗日战争早就结束了。在淞沪战场上国民政府投入了80万军队,日军仅有20万。两个多月后国民党军队伤亡20多万,日军仅伤亡4万。

因此我们说楚云飞以五千人能阻击日军3000人,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奇迹了。如果他能够把日军给消灭掉,那当真是抗日神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