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都证券大智慧,在国际舞台上乘胜追击的内塔尼亚胡?
没有赢得大选多数的内塔尼亚胡能连续执政,这就够了!
中东小霸王以色列大选,不管谁最后赢得胜利进行组阁,维护以色列利益的大局不会变,对伊朗、叙利亚政府打击的方针不会变,也许换了内塔尼亚胡,会迎来内塔尼亚“赵”、内塔尼亚“王”。
具体到这次大选,局势的真相是这样的:
实话说,特朗普和内塔尼亚胡确实是相见恨晚,惺惺相惜,个人间的友谊真是没得说。可特朗普上任以来的一连串政策,大体是利好以色列国家,并没有刻意地选边站队为内塔尼亚胡撑腰。
看看迁馆耶路撒冷承认其为以色列首都的史无前例举动,再到放言承认以色列对叙利亚戈兰高地的“合法”占领,特朗普简直就是犹太民族的的救苦救难观世音现身,难怪以色列要命名“特朗普大街”聊表谢意。同时,特朗普坚决退出“伊核协议”打压伊朗,不再拨款给巴勒斯坦国都深合以色列民意。当然内塔尼亚胡政府“不允许伊朗在叙利亚的存在”,对其军事目标接二连三狂轰滥炸,更赢得了特朗普的好感。
特朗普是出于其一贯的挺以反恐立场,并没有刻意讨好纳塔尼亚胡,但他也乐见内塔尼亚胡大选获胜。
内塔尼亚胡注定难以赢得大选中的多数与内塔尼亚胡长期执政相映成趣的是对他本人旷日持久的贪腐调查,这注定了内塔尼亚胡以这样的“疑罪之身”很难赢得大选中的多数。因为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的民主政体国家,土耳其以前是,现在在埃尔多安的改造下早已名不副实。
想想也是很有意思,以色列对自己国家总理的贪腐指控持续不断,可这个国家斗而不乱,反对派没有暴力示威,内塔尼亚胡更没有滥施淫威血流成河镇压,一切都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看看叙利亚的内战,土耳其的政变,这实在是让以色列人看尽了中东其它国家治理水平低下的笑话。
以色列需要内塔尼亚胡就跟日本需要安培一样内塔尼亚胡的又一次胜利,遥相呼应了日本安培的长期执政。以色列人民需要政策连续性的稳定,当然需要内塔尼亚胡这样一个透明且已验证多次的领导人。日本民众一样害怕政局动荡,这样选择安培就成了必然。
国际事务有它自己的运行轨迹,各个国家的领导人是由这个国家的民众选择。仅凭个人好恶简单判断,往往只能自说自话,于国家的建设性外交无益。
汉唐皇宫在首都边缘门直接通市郊?
谢谢悟空邀请!
这个问题问的方法有些曲折阴晦,但是不失为一个绝妙的提问方式。首先,为提问者喝彩!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借问路傍名利客,无如此处学长生。这是唐朝崔颢写的《行经华阴》,诗中的“咸京”代指长安。但是咸阳作为秦国的首都其实也是在渭河两岸,其位置正好涵盖了长安、咸阳。长安的地理位置可谓是一处天然绝妙的建国定都的风水宝地。
高耸入云的巍巍华山用她的“莲花、玉女、明星”三个巨峰紧紧地拥抱着长安,形成一道天然的军事安全屏障。渭河和泾河是两道天险,蜿蜒盘旋在长安的两面,“泾渭分明 ”的成语就是由这两道河交汇而得。
汉唐皇宫指的是“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汉唐皇宫在首都边缘门直接通巿部之后,在城市中心被包裹,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一个国都被周围各种形形色色的建筑物所包裹,这是很正常的。但是长安被包裹的规模与程度却是着实令人惊叹的。
汉朝自汉高祖刘邦202年定都长安之后,到汉平帝2年鼎盛时期,长安的面积达到了36平方公里,居住户数达到88万户之多,并且拥有人口24.6万人,与当时的古罗马、开罗、雅典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这在当时来说绝对是一个奇迹。
然而更为令人惊叹叫绝的是唐朝的长安被包裹的程度。汉朝时的长安面积只有36平方公里,然而唐朝时长安的面积却达到了87.27平方公里,差不多是汉朝时的2.5倍,是现在西安城的9.7倍。一千四百年以前能够达到如此规模的确是令人咂舌。
那么为什么能够包裹到这个程度呢?我想主要以下几个原因。
1、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远古文化促使许多王朝定都于长安。
长安是人类远古文明的发源地,早在史前10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这里聚落了。在“仰韶文化”考古中已经发现了距今6000年前的“高陵杨官寨遗址”。
同时优越的地理位置促使许多王朝定都于此。
2、汉唐朝廷矢志不移地同世界各国发展和平外交与贸易往来,使得长安的繁荣昌盛实现蓬勃发展。
早在汉武帝时就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到了唐朝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更是日新月异、繁花似锦,既有“鉴真东渡”,又有“唐僧西游”。
当时和唐朝交往的国家多达300多个,各个国家都有在唐都长安设立了“唐通使”,相当于现在的外国驻华大使。当时的长安其实就是一个世界西方和东方的商业与文化交流中心,就是一个国际大都会。
来自四面八方的外国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以及本国的王侯贵族、走夫贩卒,把个长安城充塞得满满当当。
当时的长安人口达到了185万之多,光流动人口就有51万,这在那时的史无前例、绝无仅有的。宫殿之外各种商铺、镖局、画楼、离宫层层叠叠、令人眼花缭乱、头昏目眩。
3、之所以被包裹成如此规模是和定都长安的各个朝代的统治者不停地发展交通、改善居住环境分不开的。
长安是一个经历了13朝古都的文明城市。各朝各代的帝王为了能够及时地享受来自各地的山珍海味、玉盘珍羞,或许为了出于军事的目的,对于交通都是相当重视的。
比如秦始皇就曾经开凿灵渠,把长江和珠江连接在了一起;到了汉朝又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隋朝605年之时杨广即位,又开挖了通济渠运河,使大兴至江都(扬州)片帆高举便可抵达。后来又于608年开凿了永济渠。这些四通八达的水路网更是促进了各国各地的贸易往来。
4、汉朝与唐朝的对外友好和亲政策,促进了长安被包裹的规模呈滚雪球一样扩大。
汉朝前期由于战争使得国家积贫积弱,亟待解决民生问题,无力与强悍的匈奴相对抗。于是采用和亲的策略,图谋用几个女人来换取和平,赢得休养生息的时间。所以从汉高帝九年一直到汉武帝开元二年,都是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比如有名的“昭君出塞”。
唐朝也一样采取和亲政策,不过唐朝的和亲政策和西汉的和亲政策在性质上有所不同。面对强盛的唐朝,那些突厥和吐蕃等都是为了求得唐朝朝廷的认可而臣俯求婚。然而西汉朝廷却是向匈奴称臣送女前往的。
唐朝比较有名的就有“文成公主”嫁入吐蕃;还有李世民的女儿嫁给突厥左贤王等。
这些对外友好的政策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各种活动和贸易往来。
5、唐朝的强盛促使八方来朝。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总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个国家繁荣昌盛了,自然就有许多朋友慕名来朝。唐朝时的长安之所以被包裹得越来越大,就是因为唐朝繁荣昌盛了,才会在长安形成了一个集贸易、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国际大都会。
问题回答完毕,谢谢!
苏麻喇姑在后宫的地位高吗?
历史上真实的苏麻喇姑,可不是电视剧《康熙大帝》中戏说的康熙的情人。其实苏麻喇姑在清宫中辈分很高,既与孝庄太后情同姐妹,又是康熙启蒙老师,其在宫中待遇甚至比皇亲国戚都高。若问有何依据,我们就看苏麻喇姑逝后,康熙的表现就可窥见一斑。
公元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按例塞外秋巡,突因一位宫女死亡半路返回,并急令务必多用冰块保存尸体,等他见此女最后一面再行发丧。
这位宫女就是孝庄太后贴身侍女苏麻喇姑,康熙回宫后不仅下令按嫔礼规制举行葬礼,还将其棺椁与孝庄太后梓棺存放一处。
苏麻喇姑身份只是宫女,可其葬礼规制如此之高堪比皇亲国戚,其实皆源于苏麻喇姑恭谨善良无私奉献情怀。
苏麻喇姑恪慎恪勤历大清五朝奉献所有。1612年,苏麻喇姑出生于科尔沁草原一普通牧民家庭,原名苏茉儿,顺治晚期才改名苏麻喇,直到其去世后才被尊称苏麻喇姑。
科尔沁大草原孕育的女子皆具蒙古女子豪爽天性,美丽聪慧的苏麻喇姑更是此中翘楚,遂被蒙古贝勒看中,成了贝勒府二小姐布木布泰贴身侍女。这个二小姐就是日后为子孙撑起大清江山的孝庄文太后,主仆相携一生的传奇经历自此开端。
苏麻喇姑陪伴布木布泰身侧,一起学习满蒙文化,不但精通满蒙文字,而且习得一手好书法。
13岁布木布泰嫁给后金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为侧福晋,苏麻喇姑又是陪嫁丫头,主仆携手应对无法预知的未来。
俗话说有其主必有其仆,布木布泰调教的苏麻喇姑不但做事干脆利落,是其得力心腹忠仆,而且为大清极尽才智做出非凡成就。
苏麻喇姑心灵手巧尤擅裁剪设计。皇太极初登帝位所着龙袍,以及满朝文武朝服皆是苏麻喇姑亲手设计缝制。她设计的朝服集美观与军事实用于一体,可以说清朝入关后服装风格由苏麻喇姑起。
不过苏麻喇姑可不只是手巧那么简单,其政治头脑也非寻常女子可比。
皇太极突然薨逝,其长子豪格与弟弟多尔衮皆对皇位虎视眈眈,而当时庄妃(布木布泰)之子福临只有六岁,孤儿寡母势弱几被夺位政治漩涡湮没。
苏麻喇姑护主心切,不惜冒险夜见多尔衮晓陈利害关系,力劝多尔衮放弃夺位转而支持福临。随后顺治帝得以顺利登基皆赖苏麻喇姑以身涉险之功。
顺治年幼登基懵懂无知,多尔衮借机独揽朝政一手遮天。心急如焚的孝庄太后想助弱子一臂之力,可是迫于宫规每月只能见儿子一面,不能天天耳提面命亲自教导。
于是苏麻喇姑每天利用宫女身份便利,往返孝庄母子之间,起到联络员作用,替孝庄传授福临帝王之术以及为君之道,以便应对多尔衮嚣张擅权之态,可以说苏麻喇姑于诡谲莫名权斗中,为稳固顺治帝位功不可没。
可是顺治为情所扰无一丝帝王果敢个性,遂孝庄对儿子深为失望。由此当康熙出生后,孝庄就看中这个孙子着重培养。
也许孝庄觉得儿子情根深种皆是迂儒教导之过;也许孝庄觉得苏麻喇姑不仅精通满汉蒙三种文化,而且颇有女性温婉耐心,可以寓教于乐将帝王应有的权术与个性融于康熙骨髓之中。
反正孝庄这次反向思维未聘迂儒,而是将教导康熙重担托付给苏麻喇姑。
当时康熙因出花在宫外避痘,苏麻喇姑不辞劳苦,每日奔波于皇宫与避痘所间传道授业解惑。康熙日后扎实的文字书法功底应是这段时间打下的基础。
苏麻喇姑不但教康熙文化,更循序渐进将孝庄总结的帝王应有素养与权术以及自己的体验倾囊相授。
康熙日后开创大清盛世欲问天再借500年,不仅源于自身天赋异禀,苏麻喇姑启蒙教育也不无关系,尤其康熙未像父亲顺治那般痴情一女,应是苏麻喇姑秉孝庄之意教育奇功。
纵观苏麻喇姑一生自努尔哈赤,身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为稳固孝庄一脉立下汗马功劳,如果没有苏麻喇姑辅助孝庄,顺治一脉岂能承袭大清天下?孝庄祖孙将其视为恩人,对其恩宠有加尽在情理之中。
而苏麻喇姑又颇有做人大智慧,明知自己可以影响朝政,却恪守奴仆本分侍主尽忠尽责,从未僭越干涉政事,甚至其晚年虔心礼佛为主人祈祷护佑。由此苏麻喇姑能得孝庄一脉尊重,护自己一生周全已成必然。
苏麻喇姑唯爱唯善服侍孝庄一脉四代,早已情如家人。苏麻喇姑与孝庄冲龄相伴,携手共历六十年风雨。尤其是孝庄嫁给皇太极后,并未受太多宠爱,甚至名位一降再降,只有苏麻喇姑陪其苦熬漫漫长夜。
皇太极逝后,只有30岁的孝庄面临母寡子弱困境,又是苏麻喇姑以身涉险助主闯过生死难关。两人关系虽是主仆,却早已不是姐妹胜似姐妹。别看孝庄表面直呼苏麻喇姑名字,背后却宠溺的唤其皇家之女才有的称谓“格格”。可见孝庄确将苏麻视为家人,就连顺治也感念苏麻喇姑教养之恩,也已将其视为平辈至亲家人。
而康熙因父亲顺治专宠董鄂妃冷落其母子,遂与顺治感情淡漠,反倒与苏麻喇姑更为亲近。
尤其康熙三岁出宫避痘,却终未逃过天花病魔。古时天花病死率很高,康熙身边除了保姆乳娘,也只有苏麻喇姑不惧天花病毒传染,每天前来亲自教导并侍候病中起居。
病中需要父母关爱,苏麻喇姑不仅用爱将康熙从死神手中救回,还教会他帝王权术,遂于康熙是启蒙严师,更似慈爱母亲,由此康熙常常称其为“额捏”,就是满语妈妈的意思。
孝庄逝后,苏麻喇姑郁郁难欢,康熙又将十二阿哥胤裪交给苏麻喇姑抚养,以排遣其寂寞。
按清宫律历只有嫔位之上小主才有权抚养皇子。苏麻喇姑自知康熙苦心,遂又将全部的爱倾泻在胤裪身上。
康熙皇子众多,胤裪因母亲位分低下并不受重视,却得到苏麻喇姑无尽关爱,并在苏麻喇姑熏染之下低调平和淡泊名利。
由此九子夺嫡时,胤祹不受任何蛊惑只专心办差一直保持中立,成为康熙众皇子中结局最好最长寿之人,这与苏麻喇姑教导不无关系。胤裪感念苏麻喇姑恩德,一直视其为祖母。
结语纵观苏麻喇姑一生终身未嫁,其身历五朝服侍四代,妥妥的清初重大事件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苏麻喇姑一生恪慎恪勤唯爱唯善,用善良与爱,以及守本分知进退的睿智赢得了孝庄祖孙四代尊崇,情比家人更浓。苏麻喇姑虽只是宫女,可其在宫中用度定制却在皇室成员边缘,位列非皇室成员之首。
苏麻喇姑享年93岁,康熙众皇子多数出席葬礼,尤其胤裪自愿留下守灵,为其百日内供饭,三七诵经。宫女身份能得皇子守灵、供饭、诵经,史上少有先例,苏麻喇姑能得此殊荣皆是其一生睿智处事与无私奉献的硕果。
苏麻喇姑一介宫女能以嫔礼出殡与孝庄梓棺相伴,并于雍正年间孝庄安于昭西陵后,被葬在昭西陵风水墙外,主仆生死相随,这亦是苏麻喇姑在清宫地位之高的最好明证。
美国所有为中国挖的坑都埋的是美国人🇺🇸?
美国人为中国“挖坑”最后必须要将美国政府连带美国人民也一并“埋葬”,当然我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美国的“挖坑”,但是这本质上说明了中美之间客观存在的以及不能完全割裂的国家间关系。
美国“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招数还在上演,但是比起中国,美国受到的伤害是“难以治愈的”。
疫情当下,美国为了国内政治局势将责任甩给中国,这种做法本质上讲是满足美国政客的“私心”,尽管这种满足是“自我满足”,但是他对于美国国内的抗疫工作以及政治格局很难起到积极的作用。
现代社会不是那个民众封闭无知的时代,更不是任意被政府恶意言论完全“带偏”的时代,美国在疫情期间的所作所为不能“麻痹”国内的有识之士,也不可能轻易“抹杀”中国做出的客观贡献,当然美国也绝不可能尽凭几句话就将中美之间的深度联系给“斩断”。
另外,美国不停的为中国挖坑,中国不会不自知的一个劲的往里面跳,当然美国频频对华发难会给我国的战略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但是勿要忘记中国经济数十年的深度发展,已经和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形成了深度的连接关系,单凭借美国的挖坑和甩锅绝不可能将这关系给割裂。
不仅如此,如果美国强烈的进行“脱钩”,或者是继续挖坑等着中国来跳,那它是打错了如意算盘,美国压根不存在和中国脱钩的客观物质基础,强行为之,受损最大的必然是美国,原因在于美国对华投资的倚重大,而短时不可能弥补撤出后的代价。
之所以,美国不断挖坑却起不到其预想的结果,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一定程度上忽略世界多极化下中国的国际地位,妄图以一己之力重塑国际供应链或者塑造全新的以美国为中心的单极世界是不可能的,最后给美国政府埋单的还是美国人民!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刘邦逃跑时为何狠心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推下马车?
这个问题可以有两个解释,一是为顾自己逃命;二是想给两个孩子找一条生路。但真实情况究竟如何,还有待分析。
刘邦得这双儿女是吕后所生,儿子叫刘盈,女儿叫刘乐。刘邦去世后,皇位传给了刘盈,这就是汉惠帝。刘乐就是鲁元公主,刘邦唯一的女儿,刘邦将她许配给了赵王张敖(继承父亲张耳王位)。如果从表面上看,刘邦对两个孩子不错,一个在众多儿子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帝,另一个嫁给诸侯王,贵为王后。而实际看来,刘邦或对两个孩子并不是很上心,或许这本就是帝王之家的一个普遍现象。因为权力、利益是他们永远无法绕开的羁绊。
刘邦成为汉王之后,便立了刘盈为王太子,称帝之后又改立他为皇太子。此句意思是说,不论为王还是称帝,刘盈都是自己唯一的继承人。但实际上,刘邦对刘盈并不满意,之所以打算让他继承家业,全倚仗着一个“嫡长子”的身份,因为刘盈的母亲是刘邦的结发之妻吕雉。因此,当另一个儿子刘如意渐渐长大些,刘邦开始动摇了。因为,一来觉得刘如意“类我”;二来孩子的戚夫人漂亮、善舞、能歌、会撒娇、善吹枕边风。所以,刘邦立了刘盈为太子不久便反悔了,几次三番找大臣们商议“废立”之事。没想到大臣们是吕后忠实的“粉丝”,一听改换太子就急眼,太子太傅叔孙通甚至还要寻死觅活去撞墙。
因此,正是由于朝臣们的百般阻挠,外加刘邦长年征战在外时间紧迫,才使得废黜刘盈计划暂时没有得逞。而就在刘邦出征英归来(前195年),离去世还有两三个月时间,他还在处心积虑地想废掉刘盈。幸亏最终张良为吕后献策,请出商山四皓下山辅佐刘盈左右,这才使得刘邦“偃旗息鼓”。所以,通过大臣们的表现来看,刘邦废黜刘盈是一件很不得人心的事情。
公元前200年冬天,刘邦亲率32万大军北击匈奴,结果吃了败仗。后来大臣刘敬(原名娄敬)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所以目前汉朝的国力无法抗衡匈奴,为了使匈奴减少对边境的侵扰,可以双管齐下:一是给他们送粮食、丝帛、金银、珠宝等东西,抚慰之;二是和亲,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拉拢之。将来公主生子就是外孙,继承单于之位便不再同汉朝为敌。刘邦赞同。
当时汉朝国力确实不济,大臣上朝需乘牛车,刘邦想找同一颜色的四匹马拉车都难,但挤出些金银丝帛等物质还不算困难。而让刘邦发愁的是,自己就这么一个女儿,况且已经为人妻母,如之奈何!后来刘邦也顾不上那么多了,毕竟江山社稷重于一切,于是打算将鲁元公主改嫁匈奴。吕后知道后当然不准,且不说女儿已经嫁人,再说一旦嫁入匈奴无异于“羊入狼口”,此生诀别。因此,吕后一哭、二闹三上吊。刘邦无奈,只好改由宗室之女代替。至于派谁,史书全无记载。因此,第一位同匈奴和亲的大汉女子的身份成了未解之谜。
(鲁元公主剧照)
而当初就在刘邦出征匈奴回师途中,顺路造访了女婿的都城邯郸。见到女婿之后,刘邦箕踞而骂一整天。张敖虽一副不怕开不烫的样子没敢同岳父大人计较,但相国贯高却不愿意主人受辱。因此当刘邦再次到东垣一带清剿朝王信残部,夜宿柏人时,贯高等人设下埋伏,准备行刺。当然,刘邦连夜离去,有惊无险。后来,贯高等人被举报,刘邦一怒之下将张敖及其所有亲信抓到长安受审。最终的结果是张敖被贬为宣平侯,封国被刘邦收回。其实,刘邦第一次辱骂张敖的时候就是想激怒他,然后顺势除其封国。所以,从这件事情上看,刘邦丝毫没有顾及到女儿鲁元公主的面子及利益,他始终视张敖及女儿为外人。
因此,综上所述,正是介于刘邦称帝后对刘盈及刘乐姐弟俩的所作所为,于是让人产生了他向来厌弃两个孩子的看法。所以,当逃命时将两个孩子踹下车的一幕就很好理解了,认为刘邦心狠,只顾自己逃命是铁板钉钉子的事情。可事实果真如此吗?实际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先做一下事件回放。
公元前205年,刘邦出汉中重返关中,途中听说义帝熊心被项羽杀死。刘邦马上停止行军,就地为义帝哭祭三日。然后遍发檄文,声讨项羽不义。结果在刘邦动情的煽动下,各路义愤填膺的诸侯纷纷前来加入。最终刘邦集结起56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楚国国都彭城。由于当时项羽在齐国镇压田荣兄弟叛乱,所以处于防备空虚的彭城很被占领。
刘邦入城之后,只顾喝美酒,睡美人,抢财宝,也没有用心防范项羽回军。项羽在得知彭城被袭后,马上带着三万骑兵杀回。由于当时刘邦的防御重点在彭城北门,因此项羽避实就虚从西面对诸侯联军发起进攻。而刘邦大军本就是拼凑起来的一盘散沙,所以很快被项羽杀的哭爹喊娘,四散奔逃。刘邦发现情况不妙,坐上车夫夏侯婴的马车溜之大吉。
逃出彭城后,刘邦才意识到这次炉子捅大了,恐怕家人还要受牵连,于是准备回去接走家人。可是,当回到丰邑后,才发现晚了一步,原来楚军提前“光顾”,家人全无踪迹,要么凶多吉少,要么已经落入项羽之手。所以,刘邦只好折返。但是,在逃离丰邑的时候,先是被楚军发现,后遇到儿子和女儿。
怎么办?起初刘邦拉上两个孩子一起跑,后来发现越来越吃力,于是又将孩子踹下马车。夏侯婴见状,停车负载孩子。刘邦复踹,夏侯复载,如此重复十余次。最后,夏侯婴让孩子搂住自己的后腰,然后打马狂奔,摆脱楚军。那么,是刘邦心狠只顾自己逃命吗?肯定不是。
首先,刘邦的家人们原本都在一起,比如吕雉、嫂子、父亲吕老太公,舍人审食其等等,结果他们都被楚军抓获,为何两个孩子得以逃脱。其中很有可能就是楚军并不知道刘邦有这两个孩子,或者是即便知道也不认识他们。所以这样一来,刘邦即便扔下两个孩子,他们也不见得会遇到危险。
其次,即便楚军知道两个孩子就是刘邦的儿女,将他们抓获。但刘邦清楚,以项羽的为人,也不会为难他们。吕雉、刘老太公等人不就是很好的证明吗?所以,刘邦并不担心孩子落入项羽之手。
最后,如果刘邦被楚军追上,那么只有两个结果:一是被杀,二是被俘。试想,如果刘邦被杀,两个孩子还能幸免吗?如果被俘,项羽还能给他生路吗?届时刘邦被杀,孩子自然也会陪葬。
(夏侯婴剧照)
结束语:显然,刘邦踹孩子下车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其中的利要大于弊,所以才执意为之。但是夏侯婴为了表示对刘邦的忠诚,别无选择,只能拉孩子上车。道理很简单,假如孩子真有三长两短,将来刘邦肯定不会放过自己。如今对孩子的爱护,恰可视为是对刘邦忠诚不二的表现。
反过来讲,之前刘邦废刘盈太子之位也好,抢女婿封国也罢,其目的不过是为江山社稷着想。因为只有通过换太子,才能达到削弱吕后实力的最终目的。后来吕后称制的事实,证明了刘邦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
再说,相比较而言,刘邦肯定不愿让女婿张敖独占一国,所以也顾不上闺女受委屈了。事实证明,到头来刘姓诸侯都靠不住,比如济北王刘兴据、淮南王刘长、吴楚七国之乱等等,都曾举兵对抗朝廷。那么作为异姓诸侯的张敖一脉能靠得住吗?答案不言而喻。
总之,刘邦做事情多蕴含着大智慧,也非让人一时能够领悟。所以他之所以狠心推一双儿女下车,其实是自己逃命,得同,又给他们找活路。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