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苍龙大炮,如果大和不是殿后压阵?
中途岛海战,日本联合舰队在占有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却败得一蹋糊途,表面上是战术指挥和情报的失败,实际上是日本海军一贯以来战略和军事指导原则的失误。
1941年日军发动珍珠港战役,以航母为绝对主力的日军以微弱的代价取得了对美太平洋舰队的巨大胜利,在日军偷袭珍珠港过程中,虽然美军因为疏忽大意而没能及时反应,但珍珠港内大量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在面对日军战机的狂轰滥炸时,密密麻麻的防空火炮对日军机的命中率十分有限,没能阻止战机屠杀式的攻击。
虽然日军大本营对没有全歼美国太平洋舰队感到遗憾,但还是取得巨大的战绩。然而这样一次战术上的全胜并没有改变日军长期以来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海军建军思维。
大和号是当时全世界综合作战能力最强的战列舰,无论是排水量、装甲水平、火炮口径都超过了同时期英美等国的战列舰。可是面对舰载机数百公里的飞行速度和上千公里的打击距离,战列舰的舰炮只有20公里左右的有效作战距离和最快30节的速度,与航母对阵必然失败。
在中途岛战役中,日本联合舰队最初的意图是,以进攻中途岛为诱饵,吸引美海军主力前来决战,然后通过日军的优势力量全歼美军大部,达到珍珠港战役没能完成的目标。
然而侦察和情报的失误,让日军南云忠一的航母主力舰队在攻击中途岛和歼灭美军有生力量上来回往复。此时,本该作为日军航母“带刀侍卫”的大和号等主力舰只却远离前线,导致南云的航母舰队防空主要靠舰载机。
所以日军指挥混乱,一会儿听说中途岛机场还有大量飞机未消灭,立即命令舰载机装上高爆弹;一会儿侦察到美军舰队,立即改装鱼雷。同时,由于过去航母都是全通甲板,舰载机降落时要清空甲板,为了接纳轰炸中途岛归来的第一波战机,不得不再次把装好弹待发的舰载机转至机库。当美军俯冲轰炸机到达时,没了保护的日军航母只能傻眼了。
所以,日军正确的作法是,以航母为中心,以大和号和各类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发挥拱卫航母的区域防空作用。一味让大和号冲锋,也不一定能找到美军舰队,反而在半路上就可能被美军截杀了。二战时期日本长门号战列舰是一艘怎样的战舰?
二战时期的日本长门号(ながと)战列舰,既开启了旧日本帝国海军的辉煌时代,也最终见证了旧日本帝国海军的彻底覆灭。
刚刚造出的“长门号”战列舰
一、想象中决战太平洋的“一号舰”长门号是日本第一艘摆脱英国影响,自行设计的战列舰。
20世纪20年代前后,日本逐渐把美国视为未来最大敌人,出于争夺太平洋的考虑,日本从1915年开始,以英国“无畏”级、“无敌”级为模仿对象,先后通过引进、仿制,连续推出“金刚”、“扶桑”、“伊势”级战列舰。
1920年,旧日本帝国海军在军费已经占到国家总预算1/4的情况下,提出未来要建设所谓的“八八舰队”,即到1927年时,拥有八艘战列舰、八艘战列巡洋舰,而且舰龄要不满八年。
“长门级”战列舰的首舰“长门号”,正是日本人勒紧裤腰带推出的“八八舰队”一号舰。
这款战舰搭载了当时世界各国海军中口径最大的410毫米火炮(二联装4座),满载排水量超过4万吨。
1925年的“长门号”战列舰。
不仅如此,“长门号”还有着高达26节的航速,是当时航行速度最快的战列舰。
按照日本海军命名原则,“长门号”的名称来自旧日本的长门国。
二、偷袭珍珠港的命令从“长门号”发出1920年11月25日,“长门号”完工交付,第二年,“长门级”的第二艘战舰“陆奥号”交付。
不过,根据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日本海军主力战舰吨位被限制在315,000吨以内,同时,主炮不允许超过406毫米。
如此一来,“长门级”的两艘战舰“长门号”、“陆奥号”,自然成为日本海军舰队中的最强者。
它们与主炮口径406毫米的美国“科罗拉多级”战列舰(3艘),以及英国的“纳尔逊级”战列舰(2艘)一起,被称为最强大的7艘战舰(Big Seven)。
其中,“长门号”以吨位和航速排在七大战舰之首,自然而然成为日本老百姓顶礼膜拜的对象,并成为联合舰队旗舰二十多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作为旗舰的“长门号”也是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的坐舰。
1941年12月2日,正是从“长门号”战列舰上,发出了著名的“登新高山1208号”密电。
六天后,日本海军机动舰队对珍珠港发动突袭,太平洋战争就此爆发。
三、无所作为的度过了“太平洋战争”为了战争而生的“长门号”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的表现,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碌碌无为。
尽管在偷袭珍珠港的行动中,航母舰载机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日本帝国海军决策者头脑中依然有着根深蒂固的大炮巨舰思维。
开战初期,出于主力舰队决战的幻想,长门号、陆奥号与新造的大和号和武藏号一起被雪藏,停泊于广岛。
1942年2月,排水量达到7万吨的“大和号”,取代“长门号”成为日本海军舰队的新旗舰。
6月,中途岛海战爆发,“长门号”与“大和号”、“陆奥号”一起,被编为主力舰队,准备用于第二波打击,即歼灭美军太平洋舰队剩余的6艘战列舰。
不过,中途岛海战最终的主角是航母舰队决战,当得到“苍龙”、“加贺”、“赤城”、“飞龙”四艘航母沉没的消息后,远在300海里以外的山本五十六仓促撤退。
一炮未发的“长门号”就此结束了第一次战斗。
此后,“长门号”再次露面,已经是1944年6月的菲律宾海海战,此时的日本帝国海军已经日益走向穷途末路。
在这场被称为历史上最大规模航母决战的海战中,被编入“乙部队”的“长门号”不仅无所作为,还被美军飞机击伤。
在4个月后爆发的“莱特湾海战”中,“长门号”再次也是最后一次参加战斗。
在战斗中,“长门号”前后三次遭到美军航母舰载机袭击,总共被8枚炸弹击中,导致90名船员被炸死,211名被炸伤。
“长门号”总共发射99发主炮弹及653发副炮弹,不过,毫无战果。
此战过后,曾经为视为海军希望的“长门号”灰溜溜跑回日本本土,一直到战争结束。
四、最终被美国以原子弹“炮决”巴顿曾经说过,希望自己“在最后一次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击中”。
龟缩在横须贺的“长门号”不仅无所作为的度过了太平洋海战,也没有像“大和”、“武藏号”那样执行自杀式任务。
最终,战争结束时,“长门号”无意中成为日本海军序列中唯一可以航行的幸存战列舰。
不过,等待它的,将是更加屈辱的命运。
1945年10月,作为战败赔偿,“长门号”被移交美国海军。
由于战前的巨大名气,日本民众曾经自发组织起来,呼吁美国人将“长门号”留在日本。
可以想象,美国人自然不会理会这样的请求。
被美国接收的“长门号”
第二年6月,美国人在马绍尔群岛的比基尼礁石组织了一次原子弹爆炸试验,目的在于检测原子弹对海军舰队的破坏力。
这次实验被名为“十字路口行动”,失去利用价值的“长门号”,和美国“内华达号”战列舰、“阿肯色号”战列舰“及“独立号”航母一起,被静静地停泊在爆炸地点,等待最后的命运。
谁也没想到的是,“长门号”居然先后扛过了两次原子弹爆炸。
“长门号”位于蘑菇云左侧底部。
其中,在7月1日的第一次空中爆炸后,距离引爆点1.5公里的“长门号”居然完好无损。
在7月24日的第二次水下爆炸后,距离引爆点约900至1000米的“长门号”也只是右舷约5度倾斜而已。
直到7月28的深夜,不甘心的“长门号”在挣扎了4天后,才因为舱内进水,最终沉入水下。
旧日本帝国海军就此彻底成为历史。
谢谢阅读,欢迎点赞并分享您的观点。
为何海军却比日本落后一大截?
二战时期,德国海军实力比日本落后一大截,这是事实。有两个原因制约着德国海军的发展:一是德国离英国太近了;二是德国对陆权的重视超过海权。
二战时的德国海军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们的水面作战能力由于一战后限制、自己发展方向的原因,变得不如英、美、日等国,在当时的世界应该是第四的水平;而那时候德国的潜艇水平可是稳稳的世界第一。
二战时的德国海军实力大减,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快结束的时候,由于德国的魏玛政府内外失调,导致德国海军全部自沉于斯卡帕湾,这对海军来说,影响是深远的,打击是致命的。
下面就顺着时间线,说一下德国海军和日本海军。
一、德国海军一点也不弱,实力仅逊于英国海军是一个要资金、要技术的军种,从人类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最有钱、最有技术,所以英国一直是海上霸主。
德国是一个志在一统欧洲的国家,1864年到1870年间,普鲁士王国先后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统一。
说起来,德国海军建设也是英国刺激的。1889年9月,英国要搞一个“阅舰式”,当时英国最牛逼,所以他们邀请了世界各国大国去参加,以显示英国的威风。
上任不到一年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受到英国邀请,他就以海军元帅的名义带着德国最牛的舰艇分队去了,结果,他的军舰在英国皇家海军战舰群的映衬下,就像小鸡仔在大公鸡边上一样,威廉二世大受刺激。
受到强烈刺激的德皇威廉二世非常愤怒,他回国后宣布:德国是个世界强国,德国的未来在海洋上,所以德国要建立一支可以在公海作战的舰队。后来德国的舰队就叫“公海舰队”。
从那时起,德国就大力发展工业、大力发展海军。很快,德国就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虽然他们的技术都是一点点学习来到,但是他们又把技术发展得更进一步;很快,德国的技术在世界占比以15%超过英国的14%。
1913年,德国的GDP是120亿美元,超过英国的110亿美元,成为欧洲第一。这还是在殖民地远远少于英国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德国的本土经济比英国强太多了。有钱、有技术,德国立刻加大对海军装备的投入。
早在1898年,德国就正式转变以前的“大陆政策”,德皇威廉二世给海军指出方向:德国为什么要建设的强大海军?目的就是要使最伟大的海权国家都不敢向德国海军挑战。
这就是赤裸裸向英国喊话,英国也感受到来自德国的强大压力,他们在经济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开始建造新一代“无畏”舰,海军军备竞赛就这样在欧洲展开。
从1906年12月,英国新造的“无畏号”下水,到1914年一战爆发,英国共建造了23艘“无畏舰”,德国建造了17艘“无畏舰”。但一战爆发后,英国又建造了11艘,德国只建造了2艘。也可以看出,当时的造舰水平,德国还是比不上英国的。
所谓“无畏舰”,起始于1906年英国开始建造的新一代战列舰,首舰命名为“无畏”号,以后按这个标准设计建造的战列舰都叫“无畏舰”;它取消以前流行的二级主炮,只装备同一口径、统一倍径比的主炮,并以高功率蒸汽轮机做动力。
无畏舰开启了海军的“巨舰大炮”时代,引领了风靡一时的战术:海上大炮互轰,标志性的战斗就是“日德兰海战”,英国和德国打的。这场海战我以前写过,战术上德国赢了,但在战略上,英国保持了对德国公海舰队的封锁。
一战时,德国海军是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第三是美国、第四是法国,日本的排名还要在意大利之后。二、卡斯帕湾自沉对德国海军影响深远在日德兰大海战中,德国沉没了1艘老式战列舰、1艘战列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损失总吨位为61180吨,伤亡3058人;英国沉没了3艘主力战列巡洋舰、3艘装甲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损失总吨位115025吨,伤亡6945人。这接近2:1的损失,让英国人恼火、羞愤,战后,英国指挥官杰利科上将立刻被调离;但是,英国把德国海军压制在“威廉港”内的战略意图达到了,所以,也不能说是英国完败。这场战争对日后的军舰制造也有不少借鉴,日本的观战团回来后,就对自己的军舰设计做了修正,在舰速和装甲方面做了取舍。英国也对德国的战舰垂涎欲滴,因为德国的巨舰一艘都没沉。所以一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发生大的海战,英国人在港外,德国军舰在港内。1918年,一战结束,德国战败,根据停战协定的要求,德国要把他的“公海舰队”集结到英国的斯卡帕湾海军基地,等待正式签署和约后,向英国海军移交;德国海军军官哪里服气啊,在海上又不是打不过,他们窝囊得要命。为了不让自己的战舰落入敌人“英国”手里,德国海军官兵决定:自沉军舰。1919年6月21日,德军舰队指挥官鲁伯特上校在旗舰上挂出约定的"彩虹"旗语,所有军舰同时打开海底门,德国全部74艘主力战舰都沉入了斯卡帕湾冰冷的海底。这种疯狂的自杀是悲壮的,对德国海军的打击也是致命的。战后,协约国限制德国发展海军,所以,德国海军失去了本来的军舰,又没有了建造新舰的机会,以至于到二战时,实力不是很强。三、二战时,德国重点在陆军,海上以“破交”为主德国军队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打得都非常艰苦;尤其一战结束时,德国海军主力仍在、陆上战场也不落下风,所以,魏玛政府投降时,军队非常不服,他们觉得被那些贵族、官员出卖了。
具体到德国海军,他们的海岸线不长,而战争的主要目的不是海上争霸,德国对海军的要求主要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保证己方海上运输的畅通。所以,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最出名的恰恰是他们的“海狼”——潜艇部队。
一战时,德国潜艇部队展开了“无限制潜艇战”,给协约国海上造成巨大损失,于是,以英国为首的国家对德国海军大加挞伐,说他们“不仁道”。其实这都是借口,他们只是想限制德国海军的行动。
一战结束,因为德国海军潜艇部队实力强劲,潜艇军官们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德国海军司令提尔皮茨元帅也被罢免,成为一个没舰没兵的人。英国海军大臣对这个德国元帅非常同情,他写信安慰提尔皮茨元帅说:其实我也想搞无限制潜艇战,但是军部那些笨蛋不懂,我们搞不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海军根本没有可以抗衡英国的舰队,即使拼命建造,也来不及。于是德国人发挥他们潜艇的优势,重点打造“海狼”潜艇部队;并且这个时候的德国潜艇技术是当时最先进的,速度达到26节。战争初期,德国海军潜艇部队的"绞杀战",把英国人逼入绝境。
二战时德国的水面舰艇不多,但是他们的战列舰“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威力无比,吸引力英国皇家海军几乎所有力量。1941年5月24日,“俾斯麦”号在丹麦海峡单挑英国最厉害的两艘战列舰:“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俾斯麦”号的380毫米主炮一炮打中“胡德”号甲板,引发弹药库爆炸,“胡德”号立即断为两截沉入海底。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二战结束,美国命令德国海军的潜艇部队投降。但是,德国海军没有放下武器,他们有一小部分投奔了亲近德国的国家,比如南美的阿根廷;更多的潜艇部队在绝望的情况下,又悲壮地来了一次“彩虹行动”,先后有两百多艘德国海军潜艇自行凿沉,其中大部分是技术先进的新型潜艇。四、日本海军到二战时,完成了几次跨越式发展日本海军早期因为太耗费钱财,让军阀们不堪承受,发展得不快。但是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海军走上了快车道;虽然早期的铁甲舰都是从英国购买,但日本一直没有停止自己造舰的步伐。
通过“甲午海战”和“对马海战”,日本海军的实力得到一次跨越式提升,引起海上大国的重视;尤其是同为太平洋海上强权的美国这是注意上了日本,他们已经开始做将来和日本在海上决战的计划。
到一战前,日本海军实力在亚洲是妥妥的第一,但在世界上也只是第四、第五的水平,和德国有很大差距。主要差在军舰的制造能力和舰炮的制造技术。
一战结束后,日本海军的军舰制造、武器制造水平得到很大提升;通过一战,日本海军帮助协约国执行一些海上任务,远洋作战经验得到很大提升。
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开打之前,日本帝国海军拥有了十艘战列舰,十艘航空母舰,三十八艘重型和轻型巡洋舰,一百十二艘驱逐舰,六十五艘潜水艇和其它舰艇。
这时的日本海军已经超越德国海军,成为公认的世界第三,和英国皇家海军、美国海军一起,并称“世界三大海军”。
五、最后总结一下1、德国的发展受到英国的制约,因为限制欧洲大陆出现强权,最符合英国的利益;英国也是一直这样限制法国、沙俄、奥斯曼帝国的。
2、英国是个岛国,他们只有走海权国家一条路;借助工业革命,英国又发展成为世界海上霸主。
所以,欧洲任何国家再想成为大西洋、地中海的海上大国,都会受到英国的敌视。以前的荷兰、西班牙是这样、现在的德国、法国也是如此。
3、德国还真的没有重视海上力量的运用,他们不管是一战,还是二战,主要战场都是在欧洲大陆,海军只是配合力量,不是决定力量。
4、德国即使想把海军打造成和英国一样强大,也不可能办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力量不够,只能打造一支“公海舰队”,虽然作战英勇,但也只能窝在港内;二战时,德国更加没有办法打造一支厉害的水面舰队。
5、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英国有现实之处,日本也走海洋立国之路。所以,在技术与资金都达到的情况下,他们的海军发展成“世界三大”之一,是正常的事。
这就是为什么二战时,日本海军比德国海军强大的原因。
以上,欢迎批评。
俄军太平洋舰队战力怎么样?
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在苏联时期叫做红旗太平洋舰队,这个红旗的称号是很难得的,可见他当时的实力有多强。在80年代最巅峰时期,红旗太平洋舰队有2艘“基辅”级载机巡洋舰、1艘核动力巡洋舰,还有多达92艘中型舰艇、110艘潜艇,总兵力13万人,太平洋上无人能敌。
图为太平洋舰队旗舰“瓦良格”号导弹巡洋舰。
然而现在不一样了,当代俄罗斯海军严重衰败,现在的太平洋舰队只有4艘主力军舰,分别是1164型“光荣”级导弹巡洋舰“瓦良格”号、956型“现代”级驱逐舰“敏捷”号、1155型“无畏”级驱逐舰“潘杰列夫”号,以及1艘20380型“守护”级轻型护卫舰。这4艘军舰之外,其余都是一些坦克登陆舰什么的,战斗力很差。
图为苏联时期的太平洋的舰队,非常强大,有2艘“基辅”级载机巡洋舰,美国第七舰队都得绕着走。
当然,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重点兵力还在水下,现役2艘667BDR“德尔塔III”型战略导弹核潜艇,2艘955“北风之神”级战略导弹核潜艇,5艘949AM“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4艘971“阿库拉”级攻击核潜艇,另外还有6艘“基洛”877型常规动力攻击潜艇。这些潜艇兵力可谓强大、全面,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国家主要的核潜艇力量。
以上是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的主要家底,可以看出,由于核潜艇兵力的存在,他在太平洋上还是比较强大的,综合考虑核潜艇和水面舰艇的结合,他和美国海军第七舰队的实力肯定是不能比的,但是比日本海上自卫队差不多,肯定比韩国海军要强。当然,这个实力的贡献显然不是水面舰队,而是水下力量做到的。
俄罗斯,或者上溯到整个苏联时期,在海军发展上都面临着两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一个是海军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什么,一个是苏联海军的现实环境是什么的问题。从战略目标来看,苏联海军最大的目标就是要利用核导弹打击北约和美国,其次是支援欧洲陆地战场的濒海侧翼方向,这就决定了苏联海军必须要有大量的核武力。而苏联海军的作战环境则是地形海区分割,舰队互相不能支援,而且整个海军力量弱于西方。
如果以西方的海军建设模式,苏联海军从1950年代起步到1991年解体,都无法和西方抗衡,因为苏联没有力量和时间去建设那么多的航母、巡洋舰、驱逐舰,要知道北约集团在冷战一开始,有40多艘航母,10艘战列舰,数百艘驱逐舰,苏联如何追得上?考虑到海区分散的现实,苏联海军也无法发展大型舰队为主的兵力,于是构建了核潜艇为主的打击体系。
图为北风之神级战略导弹核潜艇。
俄罗斯海军成立后,不断衰退,力量大大不如苏联,他更不可能依靠水面兵力获得同西方抗衡的力量,依然是以水下兵力为主。很多人考虑俄罗斯海军力量,将其分为两个部分,水面和水下,往往说不算水下俄罗斯就不行,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俄罗斯的重点恰恰在水下,水下是最不可能不算的。
太平洋舰队4艘“阿库拉”级核潜艇是什么概念?整个英国海军也只有6艘攻击核潜艇,光太平洋舰队在攻击核潜艇这块就比肩了一个大国,何况他还有其他的5艘“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他们可以发射24枚“花岗岩”核弹头巡航导弹或者“缟玛瑙”重型巡航导弹,一艘的战斗力就能打击一个航母为主的水面舰队,毕竟这些超音速巡航导弹极难拦截。
图为太平洋舰队的20380系列护卫舰。
何况,太平洋舰队还有3艘战略导弹核潜艇,一次战略导弹齐射就能抹平一个中等国家,这样的力量显然不是日韩海军可以比拟的,6艘“基洛”级潜艇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这样再算上水面上那几艘大型军舰,也足够发动可怕的打击了。要知道,不论是美国第七舰队,还是日韩海上力量,都是以“鱼叉”反舰导弹为主,射程仅仅200公里,在和俄罗斯太平洋舰队交战中,面对射程400公里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只能处于守势,百密一疏,再先进的防御体系也有被突破的时候。
美国确实在超音速导弹上是一个短板,美国国防都是依赖私人企业竞争,这么多年来大家都是研发高灵敏度的亚音速导弹为主,超音速导弹这块逐渐废掉了。苏联解体后,美国为了检验苏联超音速导弹的实力,从俄罗斯购买了KH-31轻型超音速反舰导弹,飞行速度可达3马赫,美国改造后型号为MA-31导弹,结果发现这种导弹能够掠海攻击,极难拦截,而且在俄罗斯于2006年禁止出口该导弹给美国后,美国竟然无法仿制,波音想要仿制最后失败了。
迄今为止,俄罗斯已经走上了高超音速反舰导弹时代,“锆石”导弹已经试射,飞行速度8马赫,射程500公里,美国还在使用亚音速掠海的中型导弹“鱼叉”,差距进一步拉大,美国国会不得不通过立法形式要求美国在超音速、高超音速导弹上发力,追赶差距。由此可见,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虽然衰败,但是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就凭水下兵力,虽然不如整个第七舰队的实力,毕竟人家有核动力航母和宙斯盾舰,但是打打日韩还是没有问题的。
为什么不趁势占领珍珠港乃至整个夏威夷?
日军偷袭珍珠港后,之所以没有顺势夺取珍珠港乃至整个夏威夷,其中有很多因素。
其实在“偷袭珍珠港”行动之前,日本军方高层有几个阶段讨论过入侵并占领夏威夷群岛的可能性;如果成功占领夏威夷群岛将为日本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为日本帝国提供可靠的保护,同时阻止美国在西海岸以外建立任何军事基地,并进一步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孤立。
日本第一航空舰队航空参谋、因协助策划“袭击珍珠港”行动而出名的源田实(Minoru Genda)认为,一旦日美开战,美国如果对日本开展军事行动,那么夏威夷对于美国来说将至关重要,其战略地位举足轻重。源田实建议,日本应该在完成“偷袭珍珠港”行动后紧接着就夺取夏威夷,否则的话,就有可能输掉这场战争。他指出,日本夺取夏威夷后,就成为一个威胁北美西海岸的战略基地,甚至可能成为主导战争结束谈判的筹码。他坚信,偷袭成功后,派出大约1万至1.5万兵力即可占领夏威夷,同时,该行动方案也可视为日本入侵菲律宾的前奏或替代方案。
1941年9月,联合舰队参谋长渡边靖二(Yasuji Watanabe)估计,日本除航母攻击部队,加上两个师(30,000人)和80艘舰船可占领夏威夷群岛,他确定了两个可行的登陆点,即哈雷瓦(Haleʻiwa)和卡内奥赫湾(Kāneʻohe Bay)附近。同时他还指出,这两个登陆点将为未来日军长达四个星期的行动创造空中优势。
尽管以上这些行动方案等到了一些人是支持,但最终还是被军方高层否绝,主要原因是:
1、日本的地面部队、战备资源以及后勤保障已经全部投入。不仅投入到了第二次中日战争中,而且还投入到入侵东南亚的行动中,而这些进攻计划几乎与偷袭珍珠港同时进行。
2、日本帝国陆军坚持认为,需要把军事重点放在对中国和东南亚的行动中,拒绝将兵力分散去支援其他的行动。由于日本两大军种领导层之间缺乏协调合作,日本帝国海军因此并没有跟陆军讨论过占领夏威夷的行动方案。
3、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大多数高级将领,特别是海军大臣、参谋总长永野修身认为,入侵夏威夷所承担的风险太大。
进攻夏威夷的行动计划夭折后,最终各方达成一致,那就是以大规模舰载机为主,对珍珠港发起三波空袭,目标是完全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日本人自信的认为,攻击行动会很快结束,美国将不得不选择谈判并最终妥协,而不会打一场残酷持久之战。这种过分自信,打消了日本对战略之重地夏威夷的顾忌和担忧。
日本偷袭珍珠港期间又一次重大失策
日本对珍珠港的第二波攻击结束后,包括源田实、航空指挥官渊田美津雄等几位日本中层军官都建议联合舰队第一航空舰队司令官南云忠一下令发动第三波攻击,以尽可能的摧毁珍珠港燃料仓库、鱼雷库、船厂干船坞维护设施等。
源田实认为,既然不进攻夏威夷就必须对珍珠港发动第三波攻击,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个美国重要的军事基地完全瘫痪。与此同时,其他五艘航空母舰的舰长报告,他们愿意并随时准备发动第三次攻击。
可是,南云忠一却出于以下顾虑而决定放弃攻击:
1、在发动第二波攻击时,美军的防空火力大大加强,日本三分之二的损失都发生在第二波攻击中;
2、南云忠一认为,如果冒着失去联合舰队四分之三兵力的风险而发动第三次攻击,结果只是为了摧毁一些残余的基础设施,而飞机将会损失更多,因此会得不偿失;
3、另外,美国航母的具体方位仍然是个未知数。南云忠一担心他的舰队仍处于美国陆基轰炸机的打击范围。并且,他不确定,美国幸存下来留在夏威夷的飞机,是否足够用来对他的航母发动攻击;
4、第三波攻击将需要很多时间准备运转,那么返航的日机将不得不在夜间迫降。而当时只有英国皇家海军才开发了航母夜间降落技术,因此风险极大;
5、由于特遣舰队后勤保障支援已经到了极限,舰队面临的燃料供应问题不允许他在珍珠港以北水域长时间的停留。如果再次发动攻击,有可能使燃油消耗所剩无几,甚至返航途中可能会放弃驱逐舰。这种结果是令人无法接受的;
6、第二波攻击后,既定任务基本完成,主要目标太平洋舰队的战斗力基本削弱。面对冒着进一步损失的风险没有必要。加之日本海军的惯例是宁可保留实力,而非彻底消灭对手。
第二天早上,在南云忠一的旗舰上召开了一次会议。山本五十六对南云忠一不发动第三波攻击并撤军表示支持。由此,美军珍珠港基地的油库、大型船坞、维修厂等重要设施得以幸存。
后来山本五十六对支持南云忠一的决定表示遗憾。并且明确表示,没有下令发动第三波攻击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而战后,渡边的上司、联合舰队参谋长黑岛龟人则认为,当初自己否决进攻夏威夷的行动计划,是其一生中犯的“最大错误”!
日本海军中将原忠一在总结战果时说到:“在珍珠港我们战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由此输掉了战争。”
军事历史学家们分析认为,即使美军的战列舰全部被摧毁也影响不大。如果将珍珠港岸上的这些重要设施全部摧毁,那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美国一系列太平洋行动计划想要实施,将推迟一年以上。
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切斯特·尼米兹海军上将则表示:“这将把战争再延长两年”。
珍珠港的维修厂和加油站这些重要设施得以幸存,为后来美国海军在太平洋开展的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对美军最终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意义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