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sh皇族,为什么古代帝王都选择在山东泰山封禅而武则天选择嵩山?

CF排位号 admin 2023-06-12 18:40 239 次浏览 0个评论
网站分享代码

sh皇族,为什么古代帝王都选择在山东泰山封禅而武则天选择嵩山?

所谓古代帝王的封禅(fēng shàn),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意思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封禅活动也是封建帝王为了巩固皇权、统一思想、粉饰太平的一种政治手段,历代帝王通过封禅、朝拜、祭祀泰山,无不是借此树立自己的至尊地位,证明自己,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

那么为什么选择泰山呢?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东岳,位于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称。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泰山更被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而古代皇帝上泰山封禅,都是觉得自己泽被四海、功盖三皇;而且在任的时候应该是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的。当然封禅不在泰山的也有,有些在嵩山,只是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的帝王较多。

泰山封禅大典对许多皇帝来说,象征最高荣耀的封禅,对他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无数帝王为此趋之若鹜。不过,纵观中国历史,也只有六位皇帝在泰山正式封禅,千古一帝秦始皇,22岁即位,17年时间横扫六国,称帝之后创立的一系列制度,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国的基础,修筑的万里长城更是千古一绝;汉武大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在对外战争中最强势的帝王,战绩彪炳千秋;汉光武帝刘秀,创造了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光武中兴时代,备受称赞;唐高宗李治,太宗李世民之子,虽然他的光芒都被自己的妻子,一代女皇武则天所掩盖。但勤于政事,创造了“永徽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在李氏衰微的局面,开创了唐朝继“贞观之治”后的又一个治世“开元盛世”;最后一位是宋真宗。

作为千古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也举行了封禅大典,但是不在泰山却选择了嵩山为什么呢?首先,当年他的夫君唐高宗李治再泰山封禅时,她陪同一起去了,前面说了封禅都是祈求保佑国泰民安,当然他们也是祈求保佑大唐风调雨顺,国祚延绵万年。这可是自己许下的诺言,可后面大唐却断送在自己手里,也许不好意思再去了,更没胆子再去泰山举行封禅。封禅时帝王要汇报或者祈求什么的,自己与天通话,万一触动神灵,怕自己要遭天谴。

第二,武则天即位后,不是继续唐朝而是成为周朝,也是为了自己继承皇位的正统性,称自己是周朝后裔,但是西周时期的周公认为天下的中心在嵩山附近,自己作为周朝的帝王当然是周朝的中心呀,封禅也要在中心的嵩山举行。第三,武则天当时年岁高了(登基时67岁),而泰山距离神都洛阳太远,从神都到泰山进行封禅肯定是舟车劳顿,千里迢迢的她身体也受不了,也没有那么大的精力。第四,她的皇位并不是夫君禅让给他的,而是从大唐手里抢的江山,所谓名不正言不顺,而且自己又是千古唯一女皇帝,没有先例,心里也不敢去泰山封禅,但又要举行封禅大典,所以选择了就近的嵩山封禅。

sh皇族,为什么古代帝王都选择在山东泰山封禅而武则天选择嵩山?

姓氏里的dian怎么写?

有好多dian呀①佃 diàn ②甸 diàn③奠 diàn :《魏书.任城壬传》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孝文帝从前方回到洛阳,瞧见街上行走的妇女仍穿着夹领小袖的胡服,颇为不悦,当即召来主管人员批评了一顿。

不许再说鲜卑话,不许再穿鲜卑衣,仍不满足,竟还要改掉鲜卑姓。鲜卑族姓为多缀语复姓,孝文帝下诏一律改为汉字单姓。他以身作则,改拓跋国姓为元。以下皇族九姓及各部落姓氏,统统要求改掉。于是改达美氏为奠姓,丘穆陵氏为穆姓,步六孤氏为陆姓,等等。 ④殿 diàn由来只找到“奠”的..嘿嘿都是四声...楼上写的那个“赁”字,没查到...

回家省亲什么意思?

意思是指皇宫中的妃子回娘家看望父母亲人。

“省”,读音为shěng、xǐng,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中。“省”的基本含义为地方行政区域,如省份、省会;引申含义为节约,不费,如省钱、省事。

在日常使用中,“省”也常做名词,表示察看,如省察。

“省”,初见于商朝甲骨文中,本义是视,查看,“省”在我国古代是行政区域名称,用作动词是减少、精简、节约。后来陆续在金文、楚系简帛、秦系简牍、说文中发现,“省”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

历史上的长孙皇后是个什么样的人?

她是一代贤后,手不释卷,做事明理。

她是一世豪门,死得年轻,爱得深切。

大多数人说她是最懂事的妻子,但我想告诉你,被铭记的美好,从来不止美好。

长孙氏本姓拓跋,鲜卑族,是北魏时期的皇族,北魏汉化改革时改姓长孙。

与其他汉化胡人豪门一样,长孙家人才多如牛毛,被称为“门传钟鼎,家世山河”。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父亲骁勇善战,武艺超群,以一当百。

母亲是刺史之后,相当于现在省级军部首长的女儿。

舅舅风度翩翩,精通历史与文学,相当儒雅。

皇族、高门、风度,一个时代精英所需的文化滋养,她全都有,可是幸福来得太突然,灾难也是。

609年,父亲突然去世,同父异母的哥哥独霸一方,将她、哥哥长孙无忌、母亲轰出家门。

此时舅舅高士廉受案子牵连,被贬岭南。临走前,他总觉得放心不下,变卖家中大宅,换了小宅,让家道中落的长孙一家安定下来。

那几年,日子虽穷也过得无忧无虑。

长孙姑娘每天读读书,认认字,做做女红,就过去了。

其他习惯渐渐丢失,爱读书一项,则一直延续到她做了皇后,至死方休。据说,为了能与丈夫借古喻今,梳妆打扮时也不忘看一本书。

李家的二儿子李世民,人称“二郎”。当年周瑜就叫周郎,“郎”是古代对一个人帅炸天际、素养极高的一个褒奖。

613年,长孙姑娘嫁给了李世民,生活得到保障,不久婆婆因公去世,她天性得到了解放,家庭管理很出色,俨然一个温柔理智版的王熙凤。

618年,唐朝建立,李世民的哥哥是太子,他自己则是王爷。

每天,李世民都很烦躁。

哥哥作为皇太子,不能离开皇城,弟弟又太小,外出作战落在李世民一人头上。杨广在雁门陷入突厥的包围,18岁的李世民,毫不犹豫,第一个去救驾。举兵反叛时,他在长安横扫千军。

拿军功,立威信,为自己竖立IP效应,也没坏到哪去,关键是李世民在外打仗,别人却在皇城里莺莺燕燕,他心里不平衡。

一次,哥哥李建成请吃饭,让李世民喝酒,李世民喝完酒,吐了一地的血。

他回到家与长孙姑娘长谈,“他们下毒害我,情势逼人,不能再忍。”

饱读诗书的长孙姑娘咂摸出味道来了。

这是要叛变,要杀同胞兄弟的一场硬仗。

曹家兄弟“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剧要重演。

不仅手上沾血,心里也永远带着愧疚,与儒家精神完全不同。

长孙姑娘如今已是秦王妃,筹谋了一晚,觉得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

保命可比唇枪舌剑的文字游戏刺激多了。

她没说,兄弟之间要相亲相爱,只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行,我挺你。”

时间来到626年6月3日,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

房玄龄、杜如晦激将李世民,“皇上有令,不让我们和你玩了。”

李世民大怒,对旁边的人说,“你去请,再不来,格杀勿论。”

长孙姑娘也很配合,拉着哥哥长孙无忌说,“你陪他去,告诉他们这是共商大计。回来的时候,你们四个不要一起回来。”

第二天,玄武门下早已设下伏兵,李世民拿着箭,长孙姑娘忙前忙后,给战士们穿战甲,大家被她鼓动得血脉偾张,视死如归。

人人都觉得要来一场恶战,没想到一天时间,李世民就干掉了哥哥与弟弟,连老爹也顺利拿下。

两个月后,李世民当了皇帝,长孙姑娘做了皇后。

玄武门是夫妻俩共同的回忆,交织着无数冲动、懊悔和变奏。

经历浩劫并幸存下来的成功者,都有个共同的习惯:对别人特别好,有着宗教般的严格自律,年轻时他们总是励精图治,比一般人更任劳任怨。

李世民倡导节俭,提倡大臣们有话直说,所以上朝一分钟,打脸千万次的忧伤时常写在脸上。

长孙皇后也不示弱,她像是化茧成蝶似的,蜕变出一种超高的政治敏锐度。

李世民下朝回来,她远远一看,朝上他被啪啪打脸,脸都肿了,还脱口大骂,“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她佯装问,“皇帝这是骂谁呢?”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还不是那魏征,然后把对骂经过绘声绘色地重现出来。

她听完后转身换上熠熠生辉的衣裳,跪在李世民面前,“骂得好!朝堂上臣子直言不讳,从不拐弯抹角的态度,说明皇帝贤明啊,而且贤明到让我甘拜下风。”

大臣们后来都非常感激长孙皇后。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夫妻档上线,将大臣笼络得服服帖帖,有何不可?

人脉从来都是靠积累的,一个人的魅力,当然比不过夫妻俩的双重洗脑。别的大臣防得住,家里人能防得住吗?她也一视同仁,外戚干政很多人都想玩,但容易玩飞,只有她最得心应手。

后宫女人多,三个女人一台戏,数十女人天天都是戏台。

为此,长孙皇后给自己写了一本《女训》,书里全是古代女子的善行与得失,字字珠玑,她将其奉为做事标准,要搞好后宫的团结友爱。

妃子病了,她去探视,仔细询问。

若病入膏肓,她就停了自己的药膳钱,贴补给患病的妃子。

豫章公主的母亲早亡,她便将豫章公主养在自己身边,视如己出,以至于后来她收养了一大堆孩子,搞得自己像安吉丽娜·朱莉。

日复一日的善心,把自己从豪门贵族彻底改造成流芳千古的皇室成员。

李世民是越看越心动。终于有一天,他开口了,媳妇,我觉得我俩之前的交流格局太小,要不你跟我讨论一下朝堂上的事吧。

长孙皇后倒抽一口气,幽默了一把,“皇帝没听说过那句话?老母鸡早上叫喳喳,主人家中凶巴巴。”

李世民信任感爆棚,“你说,我不介意。”

长孙皇后干脆不说话了。

她真的撒手不管吗?

想多了。

她严密观察李世民的一言一行,在朝堂上他经常被啪啪打脸,被大臣怼得嘴唇红肿舌头冒烟,这样的情况一次就好,两次就有点讨嫌了。

说服一个人的方法有很多种,妻子与丈夫的交流,最怕的就是“我心情不好,你还面目可憎地怼我”。

长孙皇后想来想去,干脆读书吧,熟读史书,可有信手拈来的史料,这样既能与李世民有深刻交流,荡起灵魂的涟漪,又不让他感到烦闷。

为人妻最怕的是什么?你老公是个励精图治的大学生,你却是个烧菜做饭的小学生,三观不合,习惯不解,精神世界完全没有重合的可能,在一起不是出于爱情,就是出于私欲。

过几年,激情消散,孩子出生,他胖了,你老了。

裂痕就像天花板上的裂缝,自从出现,从未想过离开。

长孙皇后知道如何解决。她对自己的期望是全方位的,她不仅要做一个女人,还要做一个行走的不可替代的小宇宙。

图片来源:《唐太宗李世民》剧照

她是中国版的山鲁佐德 ,李世民晚上想听历史故事,说来就来。

她是大唐开国的小班昭,李世民想要讨论政事,她就拐着弯地说春秋战国。

《论自由》的约翰·缪勒说过,“高乐趣(读书,写字,爱情)与低趣味(无爱的性等等),一个人要是同时接触过并得到满足,从此他一定会对高趣味不弃不离。”

而长孙皇后就是李世民整个高等趣味的精神宇宙,与她在一起,可以脱离现实,自由翱翔,趣味无穷。

长孙皇后36岁那年,李世民病了,卧病在床数日,眼看着就要不行了。

长孙皇后深吸一口,心想就算是死了,我也要好好照顾。

她像敢死队上战场那样,腰间别一瓶毒药水,发誓:“要是他死了,我绝不苟活,吕雉那样的做法,我做不到。”

日日夜夜,她都陪在李世民面前,为他端屎倒尿,擦汗喂水,自己清瘦了很多也全无知觉。

等李世民病好了,自己反而一病不起。

634年三月,两人正熟睡,柴绍(女婿)十万火急地跑来,说宫外出大事了。

李世民披甲前去查看。

长孙皇后支起病躯,咳了两声,“快,叫人帮我宽衣。”

左右侍卫不让她去。她又虚弱又难受,大怒道,“已经出事了,皇帝走的时候都还慌慌张张,心惊不已,你要我在这守着,就为了安心养病这点鸡毛蒜皮的事?”

她向来懂得说服别人,此时又是女秀才遇上兵,更是劝不了,只好扶她出去。

出去了,离死亡就不远了。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6月,天气溽热,蝉鸣不断,长孙皇后的病没有任何好转。

她拉着李世民的手,说了很多话,全是给臣子求情,给亲戚安置的话,一场漫长的告别,李世民听着感动,痛苦不已。

生死相隔,已将思念拉长,让李世民的心关上了一道门,他发现她的《女训》上面写满了女子德行的善与缺,还有她自己的亲笔序言,看到挚爱故人的字,不禁落泪。

以后,他最心爱的妃子,无论性格才学,都像她。

元好问的《摸鱼儿》里,开头第一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这句话引用态度,我想把它补完: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别离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说起爱情,尤其涉及古代爱情时,有很多形容词,其中一个就是“爱侣”。

怎样才算爱侣呢?

我给出的例子之一,是长孙皇后与李世民。

为了他,她愿意破茧成蝶(这个过程其实相当痛苦)成为真正的皇后。

为了他,她甘愿吃尽苦头,成为最实用的精神文库。

为了他,她宁愿冒险一搏,亲上玄武门——她知道,这一刻她要是不在,以后她便走不进他的心。

为了他,她交出患难与共,生死共存的答卷。

可能有人会说,别的女人要是做到了,也能让李世民倾心。是的,假设确实很好,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她们做不到,似乎永远也无法做到。

而为你我愿意成为更好的人,另一个意思是:

因为你也爱我。

作者:利物浦早茶

为什么有人说唐朝是个女性参政的红妆时代?

说唐朝是个女性参政的红妆时代,是因为唐朝参政的女性很多,而且还出现了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所以首先要从武则天说起。

武则天

巾帼不让须眉,这句话最适合武则天,从唐高宗时代起她就以皇后的身份参政,与高宗并称“天皇天后”。因高宗多病,政事实际多由武则天裁决。

高宗驾崩,武则天在先后废除两个儿子皇帝后,亲自登临帝位,她以高超的政治手腕将一切置于自己控制之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政绩卓著,也开启了唐朝女性从政的先河。

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是高宗时的宰相上官仪的孙女,因与高宗密谋废除武则天的皇后之位,被武则天处斩,她从小随母亲在宫内做奴婢,因文采出众受到武则天的重用,有“巾帼宰相”之名。

唐中宗继位后,将她封为昭容,以皇妃身份掌管内庭外政,权势比武则天时期更盛,唐中宗被韦后毒死后,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上官婉儿一同被杀。

韦皇后

韦皇后是唐中宗的皇后,他在唐中宗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时,一起患难与共,给了唐中宗无与伦比的安慰和踏实感,是唐中宗能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唐中宗继位后对她是言听计从。

有句话叫“人心不足蛇吞象”,韦后就是这样,她居然与人联合毒死亲夫,并秘不发丧,待亲信及韦家子弟掌握各要害部门军权后,才公告天下。

她以皇太后身份掌握大权,并欲除掉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自己仿照武则天当皇帝。李旦的儿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合发动政变,韦后被杀。

安乐公主

安乐公主是唐中宗与韦后的女儿,生于唐中宗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的迁徙途中,此后一直过着担惊受怕的生活,安乐公主从小也没有享受过什么公主待遇。

唐中宗登基后,为弥补对她的亏欠,对她特别优待。她配合母亲韦后干预朝政,卖官鬻爵,生活奢侈,曾向唐中宗请求立为皇太女,权欲熏天,被李隆基政变时一并诛杀。

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小女儿,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的亲妹妹,从小受到父母兄长的喜爱,热衷于参政。

她参与了武则天晚年时期诛杀张昌之、张易之的神龙政变,也参与了诛杀韦后的唐隆政变,通过这两次政变,她权势日盛,广树党羽,权倾朝野,连当时的太子李隆基都不放在眼里,并一心要废除李隆基的太子之位。

唐睿宗也看出端倪,干脆提前传位给李隆基。太平公主密谋造反,被唐玄宗先发制人,发兵擒获,最后赐死。

除以上列举的人员外,其她参政的女性还有唐太宗李世民的原配长孙皇后,她是一代贤后,曾规劝李世民别杀魏征;唐玄宗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曾向唐玄宗推荐王维、李白等人,相比前述数人,她们更知进退,是参政但又极有分寸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