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妄迷宫,中外田园诗?
过故人庄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观田家 作者: 韦应物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外国田园诗
【题目】:乡村【作者】:普希金
我向你致敬,你这偏僻荒凉的一角,
恬静、劳动和灵感就在你这里栖息,
在这里,忘情地沉湎于幸福的怀抱,
我如水的年华悄悄地流淌而去。
我属于你:我抛弃了妖冶女色的迷宫,
我抛弃了奢华的宴钦和虚妄的欢娱,
倾心于林中平静的絮语和野外的安宁,
倾心于那自由的逸乐和沉思的伴侣。
我属于你——我爱这清幽的花园,
花园中盛开的鲜花和习习的凉意,
我爱这一片装点着清香的禾堆的草地,
灌木丛中一条条清澈的小溪流水潺潺。
在我的眼前到处都是活起来的彩图:
彩图中我看到两片明镜般蔚蓝的湖,
一叶渔夫的船帆闪映着明灭的湖光,
湖对岸是连绵的丘岗和迤逦的农田,
远处有疏落的房舍,农家小院,
湿润的湖岸上是一群群觅食的牛羊,
烘房冒着轻烟,磨坊的风车在旋转;
到处呈现着富足和劳动的景象……
逍遥游主要说了什么?
《逍遥游》主要说的是一种优越和一次旅游:
高纬度认识的优越;灵魂宇宙一生游。《逍遥游》的内涵足够丰富,丰富到你的想像和认识总是逃不出其范围,如同孙悟空逃不出如来手心。所以这里只能大题小作,从两个角度谈一点想法。
《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内篇中的第一篇。
《庄子》流传至今,全书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重要程度一次降低。
内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本人的文章,其他则为弟子,或者他人伪托文章。
在内篇中核心第一篇,也是最核心的核心就是《逍遥游》。
也就是说《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总纲。
如果拿人做比较,《逍遥游》就是《庄子》的头部?不是!是受精卵。
好啦,下面直接谈一种优越和一次旅游。
1.高纬度认识的优越;《逍遥游》开篇一段非常重要,原文如下: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人与人之间的最大的差距,不在肉体,而在认识。
这一段中庄子很高明的用了两种具体的动物,鱼和鸟,象征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境界。
对比不难发现,鱼是在水里,鸟在天上。一个个头小只能游,一个个头大还能飞;一个移动靠水,一个移动靠风。
在荀子懂得《劝学》中有句话:“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在古代君子的地位很高。能达到君子的境界并非天生异秉,而是善于借助外物。
善假于物,才实现了“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对比来看,鱼身体的游动靠的是有形的水,鸟身体的飞行靠的是无形的风(气)。
水比风(气)重,说明鱼借助的交通工具更低级。(这里的“低级”没有贬义。)
为什呢?看一下我们人身边的交通工具,鱼的相当于汽车、轮船之类的,还没有脱离地球表面。鸟的则相当于飞机,可以万米高空遨游,而且速度快即使上百倍。
这是实体实物的比较。如果把这种差距拿到思维、思想、认识、认知上呢?
鱼的眼界不过只停留在水里,而鸟的眼界可以俯瞰地球上的万物。
最近几年,企业界经常谈不同维度的认识。
小孩子的眼力,很多难以解释的问题,在一个几十岁教授眼力绝对不是问题。
一个经营过上市公司的老板,一个在摆地摊的老板,他们对于市场的把控,对社会的认识,对经济规律的思考,不就像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吗?
普通人的苦恼,很多时候在于“想不开”,“没办法”。在高人的认知维度里,有很多问题可能也就小如尘埃。
人的认知维度越高,内心的“逍遥”程度越大,“游”的也会更远。心灵的优越会更高。
很多景区有这样的迷宫。一般墙的高度要比人高,也正因为如此,人在其中更容易迷失。以为你和墙在同一个维度。如果你站在墙上,或者你在更高的地方俯瞰整个迷宫时,哪里路通就会一目了然。
2.灵魂宇宙一生游。庄子的《逍遥游》阐释的是人灵魂上的绝对自由。
达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人可以说是逍遥游了。
还是回到鱼和鸟的意象。
鱼生而为鱼,没有翅膀啊,没有飞的基本条件。
要”化而为鸟“才行,那么,怎么化?
人呢?人之为人,天生的肉体就是地面的生物,本身是不可能在天空生活的。
所以,鱼和人的物理身体是没办法”化“的。或许有,可能需要几亿几百亿年的物种变异进化。
庄子讲鱼,讲鸟,终究是为了讲人。
人的生物属性不可能发生质变。认知能力,思考方式可以。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有了影响几千年的思想家,也有无名的芸芸众生。
所以,庄子的《逍遥游》的终极目标只在想象之中,是人的灵魂穷尽一生也走不到尽头的。
这也并不意味着是空想的乌托邦,正如第一点所说的一样,逍遥可以有高下之分。
如果给逍遥分等级,最大的级别是无穷大,虽然达不到,我们可以一生不停努力。
无形的道就像无形的风,积累越厚越高,托起的重量越大。
只有在那越高处,越能俯瞰越多的范围。
当然,《逍遥游》的内涵可以从多角度去解释。我们身边的方方面面我认为都可以做对照。重要的不是准确去解释原文的每一个字,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受到的启发。你说呢?
喜欢庄子和道家思想的朋友,别忘了点赞评论转发,我是装子梦话,期待与您交流!
读过围城的读者有什么感想?
婚姻就像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
这是大部分人初读《围城》时的理解、感受。
《围城》表面上看,就是写了主人公方鸿渐一连串的“爱情”经历,直至最后结婚。
而实际上,要更好地理解《围城》的深意,就要结合钱钟书先生的创作背景、以及他自己谈到《围城》时的创作心态。
然后,大致归纳了两个想法:
1.处理不了感情的男人,何以抗战建国?
2.你所失去(缺失)的,总会用某一种方式回归
处理不了感情的男人,何以抗战建国《围城》是钱钟书夫妇蛰居上海的时候,具体的时间就是1945-1946年,钱钟书先生自己说写《围城》时的心态是“忧乱伤生”,他十分担忧战乱中的国家,也悲叹当时深处战争中的普通民众的悲苦生活。
《围城》里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只有几个侧面提到了故事是发生在战争期间。小说本身基本上是绕开了战争,只是描写了战争期间的各种人物,当然最主要的人物还是留学归国的男主角方鸿渐,以及他的婚恋故事。
方鸿渐无论是跟“露水夫妻”鲍小姐,还是跟未见过面的未婚妻周小姐,或是跟唐小姐、苏小姐,他的态度都是暧昧不清又自作聪明的,直到最后到了孙柔嘉这里,他仍然没有存着真心,但是他却“栽”到了孙柔嘉的手上,同时也因为利益关系,最终尝到了婚姻是围城的滋味。
在那个时代,他并未直接跟孙柔嘉直接结婚,而是先订婚,订婚之后就开始同居,乃至以后孙柔嘉总是以这个作为攻击方鸿渐的理由:并不是真爱她,只是为了满足自己肉体的欲望。
方鸿渐和唐小姐的恋爱失败,一直是方鸿渐的阴影,以至于婚后孙柔嘉指责方鸿渐还想着唐小姐,方鸿渐被逼之下说出一段真心话:
“现在想想,结婚以前把恋爱看得那样郑重其事,真是幼稚!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会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一个人。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都可以省掉。”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方鸿渐的意思是并不相信爱情了,那孙柔嘉当初指责他,为了满足肉体的欲望,根本不是因为爱,一点没有冤枉他。
一个男人,如果你对一个女人没有爱,那就应该大大方方告诉对方,而且就更不应该跟对方结婚,半推半就地开始了同居生活之后,又把自己说的像受害者一样,多少会显得没有担当。
不管是不是钱钟书先生的本意,从方鸿渐的恋爱婚姻中确实可以看到:一个人在男女关系有忠心、有爱心是多么重要。
具体到方鸿渐这样一个人男人来说,如果不能在家庭婚姻中取得成功,而是弄得四面楚歌,又怎么能在那个乱世“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呢,担负起抗战建国的大任呢?
结合钱钟书先生说的自己创作这本书时的心情“忧乱伤生”,或许可以领会到他对当时那种所谓的“归国知识分子”的失望,对他们在精神道德上的困境的声讨。
就像郜元宝先生解读《围城》时说的那样:当我们看到被孙柔嘉骂作“全无心肝”的方鸿渐最后“和衣倒在床上”的那副几乎要死掉的样子,我们担忧的就不止是这个归国不到一年的28岁青年的明天,也是无数个这样的青年所组成的国家民族的前途。
你所失去(缺失)的,总会用某一种方式回归据方鸿渐的同学苏文纨介绍,大学时代的方鸿渐是非常羞涩的,远远地看见了女同学,就会脸红,走的越近脸就越红,原著里是这样写的:
“我们背后叫他‘寒暑表’,因为他脸色忽升忽降,表示出他跟女学生距离的远近,真好玩儿!”
可见,方鸿渐在青春期,甚至是直到27岁的时候,都没有什么男女恋爱经验。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寒暑表”,从欧洲“学成归国”以后,突然放开手脚,一年之内马不停蹄地谈了四次恋爱,当然还有在船上的“露水夫妻”鲍小姐。
就当方鸿渐在苏小姐和唐小姐之间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他那挂名的岳母周太太还为她夭折的女儿吃醋,说出这样的话:“瞧不出你这样的一个人,倒是小娘们你抢我夺的一块还肥肉。”
想必方鸿渐现在是因为留洋的缘故,再加上经济相对独立了,就有了自信,也是把自己在青春时期“浪费”的精力都重新找补回来。
男人也好,女人也好,就是应该在什么年龄干什么年龄的事,至于恋爱嘛,就是应该多谈几次,在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样的伴侣,找到自己真正爱的那个人之后,再结婚,否则害人害己。
以上是我读《围城》的一些感想。
-----END-----
感谢您的阅读!
科学上现在还没有大一统理论?
科学上没有大一统理论,哲学上也没有,但是世界大同的理念却古已有之。
当今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大一统”一一整个人类社会都是金钱世界!整个人类社会都属于弱肉强食的野蛮社会!
人类因为发达的大脑而成为万物之灵,成为地球的主宰者。但是,人类迄今为止,仍然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首先就是,人类创造了货币,但却成为了金钱奴隶,终生处于金钱的奴役之下。其次,人类为了更好的发展,积极的探索科技,并“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迄今为止,人类仍将最先进的科技首先应用在制造武器上面!
最后就是,人类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却竟然连什么是“文明”都弄不明白!人类进化的唯一目标就是文明。但是,这个“文明”却不是人类广泛以为的那种文明!迄今为止,人类一直错误的以为文化、礼仪、科技、知识等等就是文明,以为人类的科技越是发达,人类社会生产力越是先进,人类就会因此而越来越“文明”!并且随着科技与生产力的发达而进入“高度文明”的社会!殊不知,这是极端错误、极端荒谬的发展理念!也是人类迄今为止,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并且这是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致命错误!就是因为对“文明”这一概念的错误认识,致使人类真正的文明建设处于停滞状态!一直错误以为,人类科技发达、社会生产力先进,就等于是提高了人类的文明水平!一直错误以为,人类的文明程度就是由科技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但是,人类却从来没有为此反省,人类自古以来,从饮血茹毛、以石磨斧、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一直繁衍生息进入今天的二十一世纪。人类各方面各领域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进步,尤其是科技与生产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可上天入海……但是,人类的幸福感及道德水平却从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有史以来就为害人类社会的战争与贫穷也没有得到丝毫的消除甚至改善!为什么会这样?说起来令人难以致信,这一切都是缘以人类对“文明”的错误认识!
其实,决定任何一个社会文明与野蛮的唯一标志,就是对社会资源的共享及分配方式!这才是人类社会的文明核心!所以,资源才是人类应当最关注的领域,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依靠!而对资源的获得方式,也就成为衡量人类是文明还是野蛮的唯一标准!因为,地球资源是所有地球生命一一当然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一一赖以生存的依靠。可见,共享资源是每一个人以生俱来的不可剥夺的神圣权利!因此,任何剥夺人类共享资源的卑劣行为都必然是粗暴、野蛮而残忍的!
所以,衡量任何一个社会的文明或野蛮的标志,就是对社会资源的共享程度与分配方式!而最可悲的是,按照这个标准,今天的人类社会竟然是一个弱肉强食的野蛮社会!!
余华这话有道理吗?
这句话似乎有点道理,但似乎很少有人能达到这种境界。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了,那么确实高兴与穷富无关,如果达不到这种境界,穷富就限制了高兴的程度;还有一种状态是,就是来自内心的满足感;也有一种应该是眼界,达到的人与看不到的人。
对于三种状态,可以理解为:对比境界型,知足常乐型,认知限制型。
对比境界型,高兴就好有两个人,出生在水乡,一个人每天扑鱼一筐,够自己生活就收工;而另一个人每天扑鱼若干筐,多余的卖掉赚钱。几年后,后者发达了,对前者说:“你每天为什么只扑这点鱼呢?”
而前者回答:“为什么要扑那么多呢?”
后者回答道:“因为那样雇很多人,你看我现在坐在这里,看他们扑鱼。”
前者笑着回答道:“那你看我,现在不是也做着,和你聊天,看着他们扑鱼吗?”
不羡慕别人,而满足自己,这是一种生活中的状态。比较而言,穷富并不是高兴的本源,而是内心的富足。
客观讲,物质带来的享受最终是满足内心幸福,而内心幸福有时并非物质可以带来,但现实中,幸福感,高兴程度往往会被财富所影响。从古到今,大多数穷人并活的并不高兴,更何况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当下。
“人只要活着高兴,穷也不怕。”前提是活着高兴,才不怕穷,但这个前提会因为穷而改变,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一定是内心富足的。
知足常乐型,穷也不怕记得以前听说一段对话,他们是这样说的。甲说:“你再努努力,换个好车,换个大房子呗。”
乙笑着说道:“车再好,也不能飞,该堵车的时候一样,好车油耗还大呢,能开就行了。至于大房子吧,我暂时不想,再大的房子,我也不能打着滚的满放假睡,也就睡那么两平方的地方。”
甲说:“好车,确实舒服,安全系数高。”
乙则说:“车再舒服,也不如躺着舒服。开车又不是碰碰车,安全系数高能用几次。”
甲说:“你真爱抬杠,总为你的不努力,找各种理由。”
乙回答道:“算是爱抬杠吧,我觉得知足常乐,追求那么多,太累,我觉得现在就挺好。与其让我放弃开心愉快,追求那些本来为了再次带来快乐的东西,不如开始,我就活的开心点。”
当时听到他们的对话,心里感觉似乎是这样,但是能有这样心态的人,确实让人羡慕。但现实中人们总是不知足。
也许不知足是人的本性,也正因为了各种的不知足,所以才进步,因为不满足马车太慢,不舒适,才发明了汽车、火车、飞机;希望得到便捷,便利,不出门,不做饭就能吃到自己想吃的饭菜,所以有了各种外卖,无形中出现了一个外卖行业。
知足是否能常乐呢?也许是一个悖论,当然每个人的生活状态不同,心境不同,所以并无对错,各自有各自的道理。
认知限制,两种状态1.足够认知,但内心富足
认知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对于繁华的世界看的很明白,但追求内心的富足,似乎是追求内心快乐,不愿追求财富才能带来的快乐,就像一些学者,可能不是大富大贵,但内心富足,生活简单,一样可以达到幸福愉悦。也许会有偶尔的失落感,但最终可能还是能被精神的富足所影响,开心就好,财富并不能影响自己追去愿意做的事情。
2.认知限制了追求的欲望
有一部分人,认知限制了追求,偏安一隅,只看到眼前的事情,并没有见到更好的世界,认为这样就已经超越了身边的人,那样就很好。就像有些人所说的:老婆孩子热炕头,多幸福啊。其实只是被认知限制,而并非没有追求。但在别人看来,其实生活很糟糕,怎么可以活的这么开心。
总之,人活着高兴,高兴是一种心情,心境,与财富有关联,但并完全。各种状态都正常,都属于生活百态。有人会认为,穷就没法高兴,有人则认为高兴就好了。没有对错,人与人之间本身就有思想上的差别,也很难达到完全的相同。没有对错,只有适合的生活方式。
欢迎关注@九乙大叔 国企15年,其中8年公司管理者,后自主创业。爱好:健身,阅读,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