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游戏中的初代“老母亲”
直到疫情上网课登了很久没用的QQ,@-Uyifan 才发现QQ宠物不见了。她翻看新闻才知道,早在一年半前,QQ宠物就已经正式下线,“我居然连和它告别都错过了。”她小时候蹲着零点给宠物过生日,背包里还攒着几十颗“还魂丹”,以防宠物去世,“可是连用都没用上,它就离开了,而且再也不会回来。”
那是互联网上第一波体验到温情的“老母亲”,比后来的旅行青蛙早了十数年。@杨可可 当时最大的愿望是把自己的QQ宠物养到15级,可以开启婚姻系统。然而他的QQ宠物总是没到15级就夭折了:它们常常生病,需要游戏中高昂的“医药费”。由于缺少金币,@杨可可 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QQ宠物病逝。他曾经真心实意地为它们的去世流泪,而且至今记得宠物们去世前的最后一句话:“主人,我们下辈子再见。”
这一次,QQ宠物们再也无法被“复活”了。图 / 网络
@Mudkip 发现自己以前在赛尔号中充值的钱很多,这是一款2009年发行的科幻社区养成类网页游戏,“小学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在玩”。他记不清自己把钱花在哪里,不过作为尊贵人民币玩家象征的小宠物“超能nono”肯定是每月必充,他还拥有50多只满级100级的精灵。而@一木 为了满足自己的收集癖,要定时蹲点去捕捉更稀有的闪光精灵,她最喜欢长着兔子耳朵的“闪光皮皮”,不过它常常挣脱捕捉工具。
让@山河 记忆更深刻的则是4399和7k7k游戏网,“简直是flash小游戏巅峰的见证”。从森林冰火人到黄金矿工,集合了各类免费小游戏的4399和7k7k几乎是电脑课上偷玩的“宠儿”。
@山河 最喜欢玩死神vs火影,在电脑课上,他经常溜到同学的电脑旁边一起双人游戏,“激情对砍”。他最喜欢用的角色是阿散井恋次,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必杀技是同时按方向键的下和数字键盘的5。打到精彩之处,他常常无法控制激动的音量,最终以老师的断网警告而中止。
现在,4399、7k7k和赛尔号仍在运行,前两者保持着当年的样子,而赛尔号则被怀旧的网友疯狂吐槽“魔改”。不过,新生代的孩子似乎对这些游戏不再感兴趣,@一木 的堂弟今年14岁,在05后的成长经历中,移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中的益智游戏已经成为主流,最受欢迎的还是王者荣耀。
文学网站造就的首代“文青”
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宁财神有什么共性?除了成名于同一年代,他们还出自同一个文学网站,创办于1997年的榕树下。
@famfamfam 今年35岁,在榕树下写文的时候还是世纪之交,通过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为了节省网费,她的小说都是用本地文档写好,连网粘贴发表之后赶紧下线。同为80后的@晓 是一位演员,榕树下是上大学时老师推荐的文学网站,是戏剧学生们寻找作业题材的好去处,“我们总在上面挑小说改编成剧本”。
对于95后@懵懵 ,榕树下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她看的网络小说多来自于晋江和起点,在中学时代对版权尚无概念,常用的则是能够免费阅读的书包网。当时还是2g网,@懵懵 清楚的记得30兆流量费每月5元,在线看小说时,总是对流量超额提心吊胆。而她的滑盖机屏幕小,为了看小说,“那个上下挪动屏幕的按键都被我摁秃了。”
后来,2009年榕树下被盛大文学收购,书包网则在2012年被查处,曾经辉煌也好,版权争议也罢,承载了无数人青春记忆的它们都已经消失在网络空间,再不可寻。
博客也是曾经的阅读来源之一。@宋没用 上大学之前,家里严格控制上网,仅有的上网机会都用来打游戏,唯一例外是韩寒的博客,那里是青春期叛逆的发泄口。他通过韩寒的文章了解公共事件,看完第二天就会去班上高谈阔论。那时候他每天很愤怒的样子,想要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语文考试的时候,他会将作文纸当成自己的博客,模仿韩寒的笔调纵论时事,自以为激扬文字,结果每次都因为跑题被老师判为低分。
韩寒曾经是很多青年的精神偶像。图 / 《晓说》
从2006年到2009年,四年级到初一,@老傅 从天涯追到博客,追完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只在网上看还不过瘾,《明朝那些事儿》集结出版后,他都会第一时间购买。有次上历史课偷看,被老师发现,将书没收。
结果老师自己也沉迷其中,《明朝那些事儿》出一本@老傅 就买一本,他买一本老师就借走一本,还书的时候老师还会用挂历纸小心地包上书皮。他记得有年放寒假,下大雪,车都停了,老师、学生一群人簇拥着放学回家,岔路口分开,历史老师走了两步突然想起来了,“四十多岁人了,隔着鹅毛雪花就冲我喊,开学记得把下一本带上”。
2012年之后,韩寒博客的更新频率逐渐放缓,@宋没用 忙于高考,无暇关注。他对韩寒博客的最后印象停留在一个点,那是2014年的冬天,韩寒博客更新,全文只有一个黑点,这篇意义不明的博文仍然获得二十余万阅读量。后来他考上大学,走出小城市,成为了曾经梦寐以求的大人,却发现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原来大人都不怎么愤怒。”
社交网站上的“盗猎者”
2009年,曾有一项活动轰轰烈烈地席卷全国。
@山河 当年12岁,没有太多社交网络的需要,只知道人人网有个“开心农场”可以偷菜。“我姑姑当时偷菜上瘾,仗着自己是大人,经常半夜偷我的菜。”他回忆,几乎身边所有人都在偷菜,姑姑甚至设置了闹钟,每天掐准时间收割好友的菜,而自己作为需要按时睡觉的小学生毫无还手之力。有一次,实在气不过,他也专门设置了闹钟请爸爸代为偷菜,“报复姑姑”。
偷菜活动不仅在网络世界中运行,也延续到了现实生活。@山河 家中聚餐时,“偷菜”成为了一个常设话题,家人朋友们常常盘点近几日谁偷了谁的菜,气氛热烈,逢年过节的酒局还会以此为依据借机灌酒。
2013年8月20日,人人网宣布关闭开心农场游戏服务器,曾风靡全国的偷菜活动成为历史。图 / 网络
成立于2005年,人人网曾经扬言要做中国的Facebook。鼎盛时期,注册用户超过1.7亿,2012年更是占据大学生市场的75%的份额。@阿萌 注册账号的时候,人人网还叫5Q,随后改名校内。每个晚自习,她刷新鲜事永远停不下来,而45度角的自拍也就此盛行于社交网站,她照片下的留言十分热闹,还找到了不少失去联系的老朋友。
然而,从2013年开始,人人网开始陷入挣扎。@阿萌 发现,自己的主页访问人数逐渐减少,直到定格在一个4000多的数字,多年未变。她还记得人人网上记录的大学生涯,评选校内之星的时候格外活跃。后来,她随手翻了翻好友的相册,发现当选朋友们的照片逐渐从朴实而意气风发的实习照、生活照,变成了分辨率极低的网红锥子脸。
再之后,很多来留言的人也失联了,“像当年特别流行的朴树的歌,那些花儿。”
2009年,校内网正式更名为人人网,这个蓝白色的页面,陪伴了很多人的青春。图 / 网络
网络购物里的首批“宝宝们”
@山河 的小学毕业感言,是用凡客体写就的:“我爱写作文,不爱写作业;爱表现,不爱张扬;也爱足球(刚爱上)和钱。我不是什么猴子,不是优等生,我是山河,我只代表我自己。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是凡客。”
十年前的凡客诚品相当先锋,既推出了风靡一时的凡客体广告文案,又颇有预见性地运用电子商务线上销售。代言人由韩寒担任,也是个明智的选择——@杨可可 就因为自己是韩寒的小迷弟,从T恤、衬衫到帆布鞋,他全买过。妈妈吐槽这些衣服性价比不高,属于“瞎买”,而他却坚定地认为衣服很好,直到2017年仍在购买。
如今,凡客诚品的官网依然在上新,不过风头不再。2012年,凡客库存积压高达20亿元,办公楼从北京东二环搬到亦庄,公司也不断缩水瘦身,四年后才终于处理完库存。
凡客体的广告曾出现在各大城市的地铁中,让人印象深刻。图 / 网络
那是早期的电商尝试,就在凡客签约韩寒的同一年,另外一项互联网乌托邦实验打下了第一根地基——阿尔法城。作为参与者,中国人民大学的老师董晨宇回忆起这项实验仍然有些遗憾。阿尔法城也关于购物,不过是要完整构建一座虚拟的城市,人们在其中购物需要和现实中一样走着去。
这个实验将美国作家威廉·吉布森提出的赛博空间概念变为现实——自1984年,吉布森完成他的小说《神经漫游者》后,空间隐喻始终如幽灵般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但这个设想也毫无疑问地失败了,相比于链接式的网购平台,空间上的建构虽然新奇,却必须以牺牲便捷性为代价。
聊天室、城市、胡同、茶馆、咖啡馆,直到今天,董晨宇对于缠绕在互联网之上的空间隐喻依旧很感兴趣。在他看来,人们对没落网站的怀念,可能不是对于人的怀念,而是对于空间的怀念,网站成为人们存放生命的容器。
有一次,董晨宇需要一张旧照片,但手边没有存档,他想起早年在人人网上上传过这张照片。等他试图登陆以前的账户时才发现,人人网已经停止使用很久了。他给客服打电话,那头早就无人接听。当时董晨宇觉得,自己的某一部分,彻底消失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