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由很多细小情节、片段组成,我不想放过值得分析的细节,所以分几次推送分析,比较啰嗦…….希望读到文章的朋友可以get到这部影片,看懂其中的隐喻。
影片没有一个明确的社会背景设置,唯一捕捉到的信息是胡生提到马浩汉父亲由于台风不幸离世的时间1994年,但时间在这里并不是很重要。影片里的某些情感和事情几乎天天都在发生。影片剧情比较荒谬。虽然经常让人啼笑皆非,但是仔细想想,不禁感叹人生无常。
开篇是胡生的自述。这时候东极岛已经是个繁华的地方了。他说起了以前的故事。
浩汉哥是个在外面闯荡过的男人。镜头变成浩汉得知小岛拆迁后跳上演讲台拿起麦克风喊话的场面----“今天我上了这个台,就不怕让自己下不了台!…我们要…”随后这次有些可笑的发言的麦克风却被拔了电源,人们也陆续离去。拔掉的麦克风象征着他想发展岛上旅游业的梦想破灭,而他确实没下来台。台下只剩下胡生一个人,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听他的演讲,佩服他的勇气。
江河是岛上唯一的老师。可见在这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愚昧无知也显而易见。江河很怪,吃面包要涂辣椒酱。拆迁之际,他被调到西边教书。
胡生这才说到,浩汉哥要开车送江河,自己也一起上路,计划穿越整个国家,见到各种浩汉哥在外面闯荡的时候结交的朋友。听起来像一个宏伟的目标,很让观众怀疑可行性。三个看起来都不靠谱的人,能行吗?胡生说出的话立刻让人意识到这终究是一次失败的旅行----“可是他们第一天就不见了,我好难过啊,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他们三年了”。胡生说直到看见游客手中的书,才知道故事的缘由。于是故事线回到了“那个时候”。
这里恰到好处响起了东极岛岛歌。什么“人杰又地灵”。但大家都能看出来,分明就是一片荒芜----偏僻的地理位置,破屋烂瓦,简陋的会议礼堂。不过就是写首岛歌强行给这个鸟不下蛋的地方添添光,不禁让人联想到社会上种种情形。歌中口口声声唱到“我们哪儿都不想去”,而迎来的真正命运却是搬迁。胡生哪都没去过,坚定地认为这个岛就是个挺大的岛,直到江河说出“这里的岛面积只有一点七平方公里”后还是认为“大啊”。没看过世界,只能是井底之蛙啊。三个人想给阳光普照的岛起个名字,还整出了个“sun of beach”,听起来像骂人。说到这,想必观众也清楚了这是个什么样的岛,岛上的人也都不是什么太正常的人。虽然不太正常,但是看得出来还都比较善良。
浩汉哥带着江河和胡生来到一个仓库,非常戏剧性地掀开了一个罩子。这个镜头很有意思,观众刚看到还以为这是什么不得了的宝贝,但是随着灰尘四起,呈现在眼前的是一辆破车。这已经从侧面体现出来在这个岛上的人们基本上没见过什么好东西。
浩汉点了根烟,有点装逼的意思,开始高谈阔论自己在外闯荡后发现以前自己目光短浅。实际上,他又见过多少世面呢?现在只不过是比别人多在外面呆了几天有点飘的状态。浩汉倒是倒是有一句描述岛上生活的台词很形象“妈的路还没车宽”。充分体现了岛上的闭塞。
浩汉开始烧房子,断绝后路,没想到煤气罐没搬出来,把胡生心心念念的小房子也给炸了。主题曲响起。这首歌改自著名的美国乡村女歌手Skeeter Davis的一首歌《The End of the World》(开头放了),在这个影片里主要表达失去各种东西后悲伤的情绪。改编后的歌词里有一句“那声再见竟是他最后一句”预示了整部影片悲剧基调。但这种悲伤的情绪却是由看似有些喜剧的煤气罐事件引出来的。起起伏伏幽默悲伤穿插对比很有意思。片头几分钟就把故事背景和几个人的性格交代得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