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今天就跟大家唠唠“党委华”这个事儿。说起来,这事儿不是一开始就叫这个名儿,是后来慢慢叫出来的,算是我自己实践过程中的一个记录。
大概是去年,我们单位接个任务,要配合区里的党委搞一个什么“党建引领,共建美好家园”之类的活动。具体是啥?就是要把我们附近一个老旧小区给捯饬捯饬,提升一下环境,也算是党委牵头做点实事给老百姓看看。
一开始的头绪
刚接到这活儿,我有点懵。党委那边给个大方向,说要体现党的关怀,要发动群众,要结合实际。听起来都挺对的,但具体到怎么干,谁来干,钱从哪儿来,都是一笔糊涂账。我们单位也不是主力,就是配合,出点人,可能再帮着协调点资源。
我,就被领导安排去跟进这个事儿。为啥是我?估计看我平时话不多,但还算靠谱,能跑腿。我的第一个动作,就是去找党委那边负责这块儿的联系人。
摸清情况,跑断腿
找到人,姓华,一位挺精神的中年干部,说话一套一套的,很有水平。我们就叫他华干事。跟他对接几次,开几个协调会,大概明白,党委主要是想通过这个项目,把几个单位拉到一起,形成合力,做个样板出来。想法挺但实际操作起来,问题就来。
- 需求不明确: 小区居民想要的是解决停车难、下水道堵塞这些实际问题。但上报的方案里,更多的是绿化美化、宣传栏更新这些“面子工程”。
- 责任不清晰: 几个参与单位,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难处。谁牵头?谁负责具体施工?谁负责后期维护?扯皮的事儿不少。
- 资源不到位: 预算有限,很多想法都挺但钱跟不上。我们单位能支持的也有限,不可能大包大揽。
那段时间,我基本上就是在各个单位之间跑。去小区实地看,跟居民聊,解真实需求。然后回来整理,跟华干事汇报,再参加协调会,听各方“神仙打架”。真是磨破嘴皮子,跑断腿。
我的“实践”过程
我的角色,说白,就是个“传声筒”加“协调员”。具体干啥?
第一步,是“翻译”。 把党委那些比较“高大上”的要求,翻译成我们单位能理解、能操作的具体任务。也把我们在执行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以及居民的真实诉求,用他们能听懂的方式反馈上去。
第二步,是“穿针引线”。 比如,小区想增加几个健身器材。我知道街道那边刚好有一批旧的要替换,虽然旧点,但还能用。我就去两边沟通,看能不能协调过来,修修补补装到这个小区,这样既解决需求,又省钱。
第三步,是“动手”。 有些小活儿,比如清理垃圾、刷个墙、搬点东西,协调不动专业队伍,或者等不及审批,我就干脆带着我们单位几个小年轻,自己上手干。虽然累点,但至少能让事情往前推进一步。
“党委华”的由来和结果
为啥叫“党委华”?就是个私下里的戏称。因为华干事是这个项目的主要推动者,事儿多且杂,有时候一些指令或者要求变来变去,大家背后就开玩笑说:“这事儿又得听‘党委华’的。” 没啥恶意,就是一种调侃,也反映大家对这种工作方式的一种复杂感受。
那个老旧小区的改造项目,磕磕绊绊总算是完成。虽然没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但比起原来,确实是好不少。居民的基本诉求解决一些,环境也整洁些。党委那边开总结会,华干事还特意感谢我们单位的配合。
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切身体验一把这种多方协调、基层实践的复杂性。 很多事情,不是光靠热情或者文件就能搞定的,得深入进去,解各方情况,还得有点耐心和韧劲,甚至有时候得自己动手去填坑。这个过程,比坐在办公室里看报告,要学到的东西多得多。这就是我关于“党委华”的实践记录,挺粗糙的,但都是实在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