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器码解封软件,胰腺炎是什么?
上个月中旬,呼吸科的老孙打来电话,说有个亲戚得了急性胰腺炎,挺重的,让我想想办法。我和老孙,既是同事,私下又是关系不错的朋友,这忙得帮。我调出张床,迅速安排他亲戚住进ICU。
我见到这位年轻人时,他正一脸痛苦地躺在床上。
小王,在市场做水果批发生意。五短身材,胖胖的。眼睛温润,不大但有神。平生最大爱好是和几个朋友聚一起喝点。
我和他聊了一会。
“最多能喝多少?”
“二斤来酒吧。”
“真是海量啊!”我一向佩服能喝酒的人,不禁啧啧惊叹,“今天也喝了吧?”
“喝连了。”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卷发,“中午喝了斤半,晚上刚喝了七八两,就感觉肚子痛...”
我触诊他腹部。中上腹肌紧张,稍稍按压,就听见他“嘶、嘶”倒抽冷气,压抑不住的痛苦低吟。
我安慰他几句,接着下药、安排抽血检查。过一会,护士捏着采血管过来找我,“你看看!”
红黄相间,典型的乳糜血。果不其然,生化显示高脂血症。
酗酒诱发高脂血症,进而引起急性胰腺炎。
该类胰腺炎,病情凶险,进展迅猛,稍有不慎,这位仁兄下半辈子就再没机会觥筹交错、美滋滋饮酒了。
迅速行动起来!
立即联系输血科,立即股静脉置管,行血浆置换术。
血浆置换术,治疗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神器。
通俗讲,就是换血治疗,把高脂肪的血引出,再用新鲜干净的血浆替换。
一个小时后,血浆、机器全部到位,开始血浆置换。
诸君请看,此为置换出来的血浆,基本全是血脂。
第一次置换血浆2000ml后,继续行床边血液滤过治疗。
经过一番折腾,小王症状减轻,夜晚睡的不错。
第二天继续血浆置换。
此时肉眼可见,血浆变成较为顺眼的粉色系,血脂含量已大大减少。
后来病情发展不再赘述,经过一周精心治疗,小王脱离危险,成功转出。在普通病房继续治疗五天后,顺利出院。
出院那天,老孙和小王搬着几箱大红苹果和一面锦旗,特来道谢。
这段时间住院,小王不仅治好了胰腺炎,减肥也初见成效,整个人瘦了一圈,看起来利落飒爽,精神不少。
“恭喜呀!”我笑着打趣,“回去再喝点,庆祝庆祝!”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连连摆手:“不喝了,可不敢喝了!”
诱发胰腺炎的病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暴饮暴食、胆石症、酗酒等。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高脂血症引起的胰腺炎发病率逐年提高。我所在科室每年都会收治十多个此类病人,他们都有个突出特点:肥胖,不少还特别善饮。还有些孕妇,生怕营养不够影响胎儿生长,强迫自己过量进食,咬牙坚持。整个孕期,身材像吹起的气球,迅速胀大走样。这样的营养过剩,不仅会引起妊娠期脂肪肝,更易诱发高症血症性胰腺炎,母婴同时出现危险。
因此,适度饮酒,避免暴饮暴食,经常锻炼,控制体重。
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
血糖本来不高吃药过敏后杳血糖高怎么回事吗?
血糖本来不高吃药过敏后查血糖高,这种药物引发的血糖升高也被称为药源性糖尿病,一般情况下不用过分紧张,停药后或过敏解除后可恢复正常。
药物过敏又称变态反应,机体受药物刺激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引起机体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机体在受到的不良因素的侵袭时,会产生应激反应,这种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两大类。
生理反应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垂体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和呼吸加速等;心理反应包括情绪反应与自我防御反应、应对反应等。本问题所表述的这种情况就应属于生理反应。由于药物过敏,产生了此种应激反应,激活了体内的应激激素,导致糖代谢紊乱,从而发生血糖骤然升高;当致敏的因素消除了,血糖也就恢复到平时的水平了。
其实实际生活当中,有好多药物在服用后会影响血糖,出现血糖升高的现象,对于这种药物引起的血糖升高,临床上常称为药源性糖尿病,所以对于糖尿病患者在选择药物时要引起注意:像糖皮质激素类(地塞米松、强的松、泼尼松龙等)。抗高血压药(美托洛尔、普萘洛尔、比索洛儿等)、噻嗪类利尿剂(氢氯噻嗪、氢氟噻嗪、三氯噻嗪等)、口服避孕药(炔诺酮、曲诺孕酮等)。还有其他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化疗药(紫杉、铂类等)、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氯丙嗪、舒必利等)、奎诺酮类抗生素(加替沙星)、抗结核类药物(异烟肼、利福平等)、茶碱类药物(氨茶碱)等等,自使用过程中都有曾引起血糖异常升高的现象。
正常情况下,这种药物过敏导致的血糖升高,一般随着过敏反应的解除,血糖也就会恢复正常。
发现血糖137可以逆转吗?
57岁的老王,最近感觉明显的糖尿病“三多一少”的症状,有点医学常识的老王,意识到可能是血糖高了,赶紧去医院检查,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已经达到13.7毫摩/升了,已经符合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大概率情况下可以做出诊断了。
但是医生经过检查,却说老王并非糖尿病,这是怎么回事呢?
随着对高血糖和糖尿病认识的逐渐增加,非糖尿病性高血糖并不罕见。所以要说13.7的血糖值,是不是糖尿病,以及能不能够逆转,其实是要分情况讨论的。
糖尿病的诊断空腹血糖值在3.9~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7.8毫摩/升;餐后3小时基本恢复正常。就算一次性大量进食糖类食物,血糖一过性的升高,在胰岛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血糖也不会达到13.7毫摩尔/升这么高。
所以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基本就可以确诊。
但是,也可以很明确的说,血糖升高并非都是糖尿病,引起非糖尿病性高血糖病症的主要原因有:
1、甲亢
由于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过多,因胃肠吸收葡萄糖增加,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再加上肝糖原分解增加等原因,导致血糖升高。
2、外伤
由于外伤,比如严重烧伤、脑血管意外、急性心梗等,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表现为对胰岛素的拮抗,导致血糖升高。据报道,在对无糖尿病病史的中重度感染患者的研究中,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率为50%。
3、肝性高血糖
由于肝脏受损,患者肝糖原的储备能力下降,已储存的肝糖原也在不断分解,导致血糖升高。
4、药物性高血糖
患者可能正在服用一些药物,引起了血糖的升高。这些药物包括利尿剂、强的松、部分抗抑郁药、苯妥英钠、甚至女性避孕药等等,均可升高血糖。
5、内分泌系统肿瘤
由于肿瘤细胞引起的调控糖代谢的因子表达异常,引起患者血糖升高。
虽然上述5种情况下,血糖升高并非都是糖尿病,但是身体的高血糖状态的危害却是一样的。
糖的渗透性,可使患者血容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也可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同时,对肝肾、视网膜及胰岛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所以,出现血糖高的情况,积极寻找引起高血糖症的病因,及时治疗原发病。同时要给予降糖治疗。
血糖高可能被逆转的几种情况1、继发性糖尿病,也就是上面这5种情况,通过其他疾病获得的暂时性血糖过高,如果原发病能够被根治,这种继发性血糖升高是可以减轻或消失的。这种情况可以算是"逆转"。
2、对于孕期出现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多数人产后也都能恢复正常。当然这要强调时间,是在妊娠期才患上糖尿病的,但这类女性将来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相对会增加。
3、2型糖尿病中,有一种是胰岛细胞未受损,且能正常分泌胰岛素的情况下出现的血糖升高。这种情况有可能会被"逆转"。但通常,实际发现血糖高的时候,胰岛细胞已经受损了。所以早发现早治疗,其实是有帮助的。
糖尿病人都应该明确自己的情况,有的人是胰岛受损,不能分泌胰岛素或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有的人是胰岛能分泌胰岛素,但身体已不敏感,或者出现了胰岛素抵抗。
对于胰岛功能障碍,出现分泌不足,是需要终身服药控制血糖的。对于胰岛细胞能正常分泌胰岛素,但出现胰岛素抵抗的情况,是有可能在早期逆转恢复的。
【不药不药】简介生命科学博士,执业药师,高级营养师,守护生命健康,拒绝伪养生,手把手调养一个健康的你!
为什么有的人不吃降糖药?
不吃降糖药,血糖也能控制得很好,这就是糖友们所俗称的“裸奔”。这类糖友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若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类人多数会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自律。正因为他们对饮食、对运动、对作息,有着较严格的自律精神,才能达到“裸奔”的状态。
一、饮食和血糖糖尿病,是以血糖增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因此,我们很多人就认为,血糖和血尿酸一样,对人体没有什么作用,一旦指标偏高,就会引起人体不适。
其实不然,血糖是我们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我们吃进去的物质,之所以能给机体提供能量,就是得力于食物能转换为血糖。换言之,若我们进食的食物多,那么,血糖浓度相对就会高一些;若我们进食的食物少,血糖浓度相对就会低一些,甚至是出现低血糖。
不过,血糖要被人体所利用,还需要一个关键的物质,那就是——胰岛素。当我们体内的胰岛素,若出现相对或者绝对不足时,血糖就无法被人体正常利用。这也是糖尿病发病的原因所在。
当血糖无法被正常利用时,若我们进食的食物所形成的血糖,在胰岛素可分解范围内,那这时候,血糖就不会升得太高。若进食的食物所形成的血糖,远超胰岛素可分解范围,就会导致血糖堆积、飙升。这也就是为什么说,饮食是控糖的基础。
二、自律对控糖的帮助自律对控糖的帮助,主要体现在饮食、运动和作息上。
1、饮食
饮食对血糖的影响,上面我们已经讲了很多。这里就只说一下,糖尿病饮食大的原则,那就是——控制总热量。
2、运动
运动是除了药物以外,唯一能直接降糖的方式。通过合理的运动,能起到消耗血糖的效果。
建议糖友每周能运动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选择中等强度以上的有氧运动。诸如:跑步、登山、骑行、游泳、各种球类等。
3、作息
白天规律饮食、运动,晚上就要规律休息,不得熬夜。糖尿病本身就是内分泌疾病,熬夜只会加重激素紊乱。
三、不得不用药的情况有的糖友可能会说,我的自律性也很强,合理饮食、坚持运动、规律作息,我都做到了,那为啥我还是不用药,血糖就降不下去呢?
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体内的胰岛B细胞,是否处于衰竭;或者是胰岛抵抗过于强烈。这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及时救助医生。
比如,我们老年糖友,生活就算在自律,他们的血糖水平也很难达到正常水平。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体内胰岛B细胞衰竭。
总的来说,不吃药,血糖依旧能控制较好的糖友,自律性一般都较强。不过,对于采用严格生活方式后,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友,还是及早救助医生。
创作不易,若觉得对您有帮助,请点赞、转发、评论!若还有不明白的,请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