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中文康福网,康福为什么登陆不上?

CF排位号 admin 2023-12-03 16:00 184 次浏览 0个评论
网站分享代码

中文康福网,康福为什么登陆不上?

登录不上,可能是网络繁忙或者是早上登的人数太多,导致系统有点崩溃,我们可以换一个时间点进行登录。一般在网上10:00左右登录人数就会减少,这样就可以直接登上去了。

明朝撤销努尔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全称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明代置于黑龙江、阿速江(今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脑温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其前身是元代的征东元帅府。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曾两度发兵征讨日本,失败后蒙元王朝转而在辽东地区设征东元帅府,企图通过鞑靼海峡(今称鄂霍茨克海峡)抄袭日本的北海道及东北地区。

中文康福网,康福为什么登陆不上?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并成功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这一时期的北元政权不仅控制着蒙古故地之外,山西、甘肃的扩廓帖木儿;辽东的纳哈出;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仍奉大元正朔,与此同时北元同高丽、畏兀儿等藩属仍保持着政治、经济上的联系。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皇权有必要逐一剪除北元政权的羽翼:1369年徐达在沈儿峪大破扩廓帖木儿,扩廓帖木儿逃奔和林,明军平定陕甘地区。洪武十四年(1381年)农历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军三十万征讨云南。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将冯胜率大军二十万进逼金山,迫使北元太尉纳哈出归降,明王朝的疆域拓展到辽东地区。

洪武二十年的金山之役后明王朝把恢复元代东北疆域提上议事日程。这时朝鲜半岛上亲元的王氏高丽王朝试图利用元明易代的乱局向北拓展疆土,而朱元璋则坚持以铁岭为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在元代双城总管府之地设置铁岭卫,同年四月高丽国王王禑派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右军都统使李成桂出兵攻辽征讨明军。五月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上书要求班师,王禑不听。于是李成桂在劝服曹敏修后果断在威化岛回军占领高丽首都开京掌握高丽政权。公元1392年七月十七日丙申李成桂废黜高丽恭让王,正式登基称王。次日李成桂派出特使前往南京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并请求明朝的册封。他为自己开创的新王朝准备了朝鲜、和宁两个名字请朱元璋选择,朱元璋自然乐意由这个对自己恭顺的小弟取代亲元的高丽王朝,册封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最终朱元璋钦定了朝鲜二字作为李成桂所开创的新王朝的名字,公元1393年李成桂正式下诏启用“朝鲜”这一国号,至此延续474年的王氏高丽王朝被李氏朝鲜王朝取代。由于李氏朝鲜王朝奉行亲明政策,因此明朝不再坚持以铁岭为界,从此鸭绿江成为明朝与朝鲜的界河。

在鸭绿江以北的女真族聚居地明朝陆续设置了一批羁縻卫、所,用以统治或控制当地民族:永乐元年(1403年)明朝派行人邢枢等往谕奴儿干,招抚诸部。二年置奴儿干等卫,其后相继建卫所达一百三十余个。永乐七年(1409年)明政府在当地官员忽剌修奴的建议下决定设置奴儿干都司以统辖各卫所。东宁卫指挥康旺被任命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并任命为都指挥佥事。明成祖朱棣在选配奴儿干地区的官员时选择了出自海西女真的宦官亦失哈——他既会女真语,又会汉语,既熟悉东北地区的风土民情,又熟悉明朝的典章制度。永乐九年(1411年)春亦失哈领官军千余、巨船二十五艘,护送康旺等官员至亨滚河口对岸的特林地方,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管辖大约300个羁縻卫、所,都司驻于黑龙江下游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区塔赫塔。奴儿干都司的管辖范围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大致囊括了现在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分及以西俄罗斯局部、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及以北。如都指挥使、同知、佥事等奴尔干都司的主要官职都由朝廷任命流官,而各卫、所的指挥、千户等职则由当地部族的首领充任土官。奴尔干都司的性质与汉唐时的都护府相似,各卫、所内部的部族也享有自治权;但都司的管辖比都护府更严密,因为下属单位不再有西域那样的国,各卫、所必须完全服从都司。

永乐十年(1412年)亦失哈第二次以钦差大臣身份巡视奴儿干。在这次巡视中亦失哈等人在满泾站左侧附近的山上修建了一座宏伟瑰丽的寺庙——永宁寺。修建永宁寺的目的旨在供奉观音以祈愿奴儿干地区与人民永世昌宁;于此同时还建碑一座,上刻“敕修永宁寺记”碑文。碑文记载了明朝建制奴儿干都司、兴建永宁寺和亦失哈巡视该地区的经过。碑身左右两侧分别用汉、女真、蒙、藏四种文字镌刻“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宣德七年(1432年)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康旺致仕,明宣宗委任康旺之子康福为都指挥同知,亦失哈受命统领官兵二千余人护送康福上任。亦失哈一行来到奴儿干城后看到永宁寺已被人破坏。经询问才得知这是当地吉烈迷人干的。亦失哈弄清事情原委后从争取当地各族人民出发并没有追究、惩罚参加拆毁永宁寺的居民,而是立即组织力量重建寺院。重建后的寺庙及塑像华丽壮观超过先前。宣德八年(1433年)三月为了记述永宁寺的重建,亦失哈再次刻石立碑,碑文题为《重建永宁寺记》。它与《永宁寺记》碑一样镶刻着汉文、蒙古文、藏文、女真文四种文字。亦失哈的做法是正确的——奴儿干地区各族杂居,必须小心尊重各民族的行为习惯。奴儿干都司辖区内分布着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苦兀)、达斡尔等民族,他们多以渔猎为生。明政府在元代驿站的基础上,恢复了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传,密切了奴儿干同明廷的政治联系、经济往来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干线是海西东水陆城站,北起都司治所特林之西的满泾站,中经四十五个驿站,南抵底失卜站(黑龙江双城县境内),经辽东都司直达北京,全长达两千五百公里。

宣德九年(1434年)后奴儿干都司逐渐消失在了明朝的典籍之中,事实上史籍中从未记载过明朝曾正式于某年撤销过奴儿干都司这一军政机构,可它就这样不声不响得悄然消失在明代的典籍之中,放佛从来不曾存在过一样。事实上奴儿干都司从明代典籍中逐渐消失的时代正值明王朝进入全面的战略收缩时代:在此之前明王朝曾五出漠北、七下西洋,在青藏高原上明王朝设置了乌斯藏都司,在西南明王朝已册封当地土司的方式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今天的缅甸、泰国等国,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的设置使越南一度纳入明王朝的版图,而在南洋的苏门答腊旧港也一度出现了明王朝设置的旧港宣慰司。然而明王朝进入仁宣时代后就逐渐改变了永乐年间主动出击的外交态势,转而采取全面的战略收缩:这一时期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和旧港宣慰司均被放弃。明朝一开始设置奴儿干都司的初衷其实主要是为扫平蒙古诸部——自元顺帝北逃以来蒙古就始终是明朝最大的外患,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同样是一支彪悍的渔猎骑射民族,但由于女真各部的实力实在太小,实际上沦为明朝与蒙古争夺的对象。事实上整个有明一代在明末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女真各部一直是在明朝和蒙古之间摇摆不定的不确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奴儿干都司的设置正是为强化对女真各部的管理,从而切断蒙古与女真的联系。在经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两代雄主持续不断的打击之后蒙古势力对明朝的威胁已大为下降,这也意味着奴儿干都司对明朝的战略意义的下降,也许这也是后来明朝对奴儿干都司疏于管理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明朝与之前绝大多数中原王朝一样都以中原为基础,对不适宜农耕的苦寒之地兴趣不大,而进入仁宣时代后明王朝整体上处于战略收缩状态,基本已放弃对外开拓,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奴儿干都司逐渐从明代的史籍中消失了。

明宣宗以休养生民为念,不再继续发展成祖的扩张事业,这在当时的确起到了节省财力民力的作用。然而他的战略收缩政策不仅使中国永远失去了继续向北开拓西伯利亚地区的机会,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明王朝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力度——奴儿干都司逐渐从明代史籍中消失后明朝仍直接管理着今天的辽宁地区,至于其以东和以北的女真部落则以卫所制度进行统治,因此并不能说在此之后明王朝就已彻底放弃了对东北的管理,但可以肯定的是明王朝对东北的控制力度的确在此之后大为下降,而这也为日后努尔哈赤的崛起埋下了伏笔。事实上努尔哈赤在正式起兵反明之前也曾受封明朝赐予的建州左卫都督,这证明直到此时明王朝对东北的女真部族仍在进行管辖,直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正式起兵反明,东北地区至此彻底脱离明王朝的管辖。

那个康福中文聊天是不是没有用了?

最近一段时间 手机都不好登录的,电脑可以,不过现在很多手机直播比康福好好看得多,不知道你有没有

可为什么有人说清朝使中国的领土增加了?

清朝以前的东北绝非无人居住的不毛之地。事实上东北那疙瘩自古就有人。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东北地区所涵盖的地理概念并不是固定的:狭义的东北就是今天黑、吉、辽三省;广义的东北还包括内蒙古东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部分地区。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就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具体而言: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在属于红山文化的辽宁牛河梁遗址中发现有日用及农耕的石器、骨器,还发现了一部分祭祀用品,这清晰地表明:当时的牛河梁不但有人,而且已形成了较为原始的文明,已处于由原始部落向上古邦国过渡的阶段。

早在商代在今天的辽宁省境内就存在一个孤竹国,据说是商朝贵族建立的,商灭夏,这个地方的人就是后备,他们负责在后面运物资。所以也是立过功的,在商朝中期是北方的一个大国。孤竹国一直忠于商王朝,直到武王伐纣时期孤竹国的伯夷、叔齐两位王子还曾亲自前去劝谏周武王停止灭商的行动,遭拒绝后发誓不吃周朝土地上的粮食,最终活活饿死。周王朝建立后在今天河北北部及京津地区分封了自己的同姓诸侯燕国,燕国不断挤压孤竹国的生存空间,孤竹国不得不向北迁徙,逐渐由深受中原殷商文明影响的国家沦为戎狄部族,被中原诸侯称之为山戎。春秋时代他们一度向燕国发起报复性进攻,结果当时的霸主齐桓公出兵救燕北伐山戎。

西周时期的东北主要存在三股地缘势力。其中之一就是上文提到的商朝贵族建立的孤竹国。另一个则是西周王朝册封的箕子朝鲜:箕子是中国商朝末年遗臣,名胥余,称箕子(畿内采地之爵)。箕子与比干、微子并称为商纣王时期的“三贤”,也就是孔子在《论语·微子》中称赞的“三仁”。武王伐纣后并没对商朝后裔赶尽杀绝,倒是对箕子的贤德之名钦佩不已,于是向箕子请教人伦规范,箕子便作《洪范》,向周天子讲述定国安民的道理。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的记载与《尚书大传》大致相同,只是先后次序略有不同,它认为是周武王先向箕子请教,箕子告以《洪范》。夏、商、周三代的改朝换代和后世王朝有一点很不一样:后世改朝换代要么就将前朝皇室赶尽杀绝;要么好生优待,但严加监视。总之不会让前朝皇族参与朝政,封一个空有其名的爵位倒是有可能。夏、商、周三代不这样——那时华夏民族正由原始部族向文明国家过渡:商部族取代夏部族成为华夏各部族的联盟领袖,但夏部族的后裔依然被册封为商朝贵族,武王伐纣后对商朝后裔基本也延续这一政策。久仰箕子大名的周武王将朝鲜封给了他,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周武王时代的朝鲜国和今天的朝鲜半岛其实并没关系——周武王时代的朝鲜国大体在今天辽宁省境内的辽河流域一带。后来经过箕子朝鲜的开拓才逐渐将朝鲜半岛纳入其版图之内,不过箕子朝鲜的统治中心在战国中期以前一直在中国境内的辽河流域。孤竹国和箕子朝鲜基本位于今天的辽宁省境内,至于更为偏北的吉林、黑龙江两省在当时主要肃慎人活跃的地区。肃慎人的后裔经过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演变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勿吉人,勿吉人又演化为隋唐时期的靺鞨人,靺鞨人后分化为粟末靺鞨与黑水靺鞨两支,其中的黑水靺鞨又演变为女真人,女真人则演化为如今的满族人。周人在列举其疆土四至时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可见远在春秋以前肃慎人已臣服于中原王朝。

直到燕昭王时期东北地区基本都还在东胡部族和箕子朝鲜的控制之下,此时身为华夏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只控制着今天河北北部一带(包括京津地区),在燕国东部是控制着辽西平原的东胡部族,再往东是控制着辽东半岛的箕子朝鲜。这时的燕国疆域小、人口兵力少、国力弱,西方是正在崛起中的赵国,南边是传统的霸主国——齐国,这两国的存在切断了燕国向西或向南扩张的所有通道,燕国除了向东北方向开拓外别无选择。然而东胡部族虽经济文化落后,但尚武剽悍,并不是什么好对付的对手——春秋时代的燕国险些被山戎灭国的历史教训仍时不时涌现在燕昭王心头。这时一个曾在东胡对燕国的进攻中沦为人质的人走进了燕昭王的视线,此人名叫秦开。秦开有过在东胡为人质的经历,他熟悉东胡的战法和生活模式。据说他是在替东胡人贩马时脱离东胡部队的监管而逃到燕国的,燕昭王任命他为大将。公元前283年秦开率军迎战东胡,燕军自西向东,由妫水流域(今延庆境内)向密云地区的渔水(今白河)、鲍丘水(今潮河)流域推进,一路斩关夺隘,马踏平川,东胡军虽奋力抵抗,却无法阻挡燕军凌厉的攻势,只得一路退却,燕军乘胜追击,接连收复失地。在连连胜利之下,燕军士气更加旺盛,一鼓作气向东北追歼东胡。抵抗无用,一直退却到千余里外的今西辽河上游。东胡向北退却逃遁,燕国北境大展,号称拓地“千余里”。燕军又乘胜东击辽水一带的箕子朝鲜,夺取了辽东的广大地区,极边甚至伸过今鸭绿江以南。“直至满番汗为界”——燕国的边界由此一直推进到今天朝鲜半岛鸭绿江以南的清川江流域一带。

秦始皇嬴政一统华夏之后废分封行郡县——将全国上下划分为三十六郡,其中辽西、辽东两郡就位于今天东北三省中的辽宁省境内。此后历经两汉、曹魏、西晋等朝代中原王朝一直对辽西、辽东两郡进行着行之有效的管辖。只是在经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的分裂对峙后辽西、辽东地区落入割据政权高句丽之手。唐代灭高句丽后进一步扩张了中原王朝对东北的影响:秦汉时期的辽西、辽东两郡只延伸到今天辽宁省境内,至于更加偏北的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在当时还基本上是蛮荒之地。唐代在东北设置有安东都护府、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行政管辖机构,唐帝国的国境线一直向北延伸到了今天俄罗斯境内的外兴安岭一带。这一时期唐朝还开辟了由东北地区通向新罗、日本以及今天勘察加半岛一带的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李唐王朝由盛转衰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现象,而这些边陲地区的都督府大多原本就是册封当地部族酋长治理的,此时渤海都督府逐渐脱离李唐王朝的控制成为独立的渤海国,渤海国同新罗、日本等东北亚国家较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贸易往来。公元926年渤海国被新兴的契丹国所灭,契丹则在逐渐汉化后形成了同北宋对峙的大辽王朝,至此东北地区又处于辽帝国的统治之下。1019年日本对马、壹岐、筑前等地遭到一群驾驶50余艘船只的不明海盗袭击,事后日本人才从高丽人口中得知这群海盗来自于一个叫”刀伊“的部落——这是一支散布在中国东北地方和朝鲜半岛东北部的女真部落。1114年生活在混同江(今松花江)流域的女真完颜部在首领阿骨打的率领下起兵反辽,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正式建都立国,国号大金。1125年金国灭辽,整个东北地区完全被金国掌控。

1234年蒙古灭金后在东北以及今天俄罗斯远东地区设辽阳行省。元末纳哈出成为辽阳行省的实际统治者。元顺帝北逃后以纳哈出手握重兵,封其为丞相,继封太尉。不久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降明,辽东大部为明所有,纳哈出领兵踞开元路(今开原),屯兵二十万于金山(今昌图金山堡以北至辽河南岸的吉林双辽东北一带),与明军对峙。明太祖朱元璋多次遣使招抚,纳哈出不仅置之不理并于洪武八年(1375)入犯辽东,兵锋直达金州。洪武二十年冯胜率大军二十万于金山战胜纳哈出,见大势已去的纳哈出这才归顺于明,东北地区由此纳入明王朝的版图。明永乐九年(141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20余年中明朝派遣海西女真出身的宦官亦失哈出使黑龙江下游地区,在此设置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的管辖范围西起鄂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外兴安岭,南濒日本海和图们江上游,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大致囊括了现在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东北部分及以西俄罗斯局部、乌苏里江以东、外兴安岭及以北。如都指挥使、同知、佥事等奴尔干都司的主要官职都由朝廷任命流官,而各卫、所的指挥、千户等职则由当地部族的首领充任土官。奴尔干都司的性质与汉唐时的都护府相似,各卫、所内部的部族也享有自治权;但都司的管辖比都护府更严密,因为下属单位不再有西域那样的国,各卫、所必须完全服从都司。

永乐十年(1412年)亦失哈第二次以钦差大臣身份巡视奴儿干。在这次巡视中亦失哈等人在满泾站左侧附近的山上修建了一座宏伟瑰丽的寺庙——永宁寺。修建永宁寺的目的旨在供奉观音以祈愿奴儿干地区与人民永世昌宁;于此同时还建碑一座,上刻“敕修永宁寺记”碑文。碑文记载了明朝建制奴儿干都司、兴建永宁寺和亦失哈巡视该地区的经过。碑身左右两侧分别用汉、女真、蒙、藏四种文字镌刻“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宣德七年(1432年)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康旺致仕,明宣宗委任康旺之子康福为都指挥同知,亦失哈受命统领官兵二千余人护送康福上任。亦失哈一行来到奴儿干城后看到永宁寺已被人破坏。经询问才得知这是当地吉烈迷人干的。亦失哈弄清事情原委后从争取当地各族人民出发并没有追究、惩罚参加拆毁永宁寺的居民,而是立即组织力量重建寺院。重建后的寺庙及塑像华丽壮观超过先前。宣德八年(1433年)三月为了记述永宁寺的重建,亦失哈再次刻石立碑,碑文题为《重建永宁寺记》。它与《永宁寺记》碑一样镶刻着汉文、蒙古文、藏文、女真文四种文字。亦失哈的做法是正确的——奴儿干地区各族杂居,必须小心尊重各民族的行为习惯。奴儿干都司辖区内分布着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苦兀)、达斡尔等民族,他们多以渔猎为生。明政府在元代驿站的基础上,恢复了奴儿干通往内地的驿传,密切了奴儿干同明廷的政治联系、经济往来和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干线是海西东水陆城站,北起都司治所特林之西的满泾站,中经四十五个驿站,南抵底失卜站(黑龙江双城县境内),经辽东都司直达北京,全长达两千五百公里。

宣德九年(1434年)后奴儿干都司逐渐消失在了明朝的典籍之中,事实上史籍中从未记载过明朝曾正式于某年撤销过奴儿干都司这一军政机构,可它就这样不声不响得悄然消失在明代的典籍之中,放佛从来不曾存在过一样。事实上奴儿干都司从明代典籍中逐渐消失的时代正值明王朝进入全面的战略收缩时代:在此之前明王朝曾五出漠北、七下西洋,在青藏高原上明王朝设置了乌斯藏都司,在西南明王朝已册封当地土司的方式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今天的缅甸、泰国等国,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的设置使越南一度纳入明王朝的版图,而在南洋的苏门答腊旧港也一度出现了明王朝设置的旧港宣慰司。然而明王朝进入仁宣时代后就逐渐改变了永乐年间主动出击的外交态势,转而采取全面的战略收缩:这一时期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和旧港宣慰司均被放弃。明朝一开始设置奴儿干都司的初衷其实主要是为扫平蒙古诸部——自元顺帝北逃以来蒙古就始终是明朝最大的外患,东北地区的女真各部同样是一支彪悍的渔猎骑射民族,但由于女真各部的实力实在太小,实际上沦为明朝与蒙古争夺的对象。事实上整个有明一代在明末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之前女真各部一直是在明朝和蒙古之间摇摆不定的不确定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奴儿干都司的设置正是为强化对女真各部的管理,从而切断蒙古与女真的联系。在经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两代雄主持续不断的打击之后蒙古势力对明朝的威胁已大为下降,这也意味着奴儿干都司对明朝的战略意义的下降,也许这也是后来明朝对奴儿干都司疏于管理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明朝与之前绝大多数中原王朝一样都以中原为基础,对不适宜农耕的苦寒之地兴趣不大,而进入仁宣时代后明王朝整体上处于战略收缩状态,基本已放弃对外开拓,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奴儿干都司逐渐从明代的史籍中消失了。明宣宗以休养生民为念,不再继续发展成祖的扩张事业,这在当时的确起到了节省财力民力的作用。然而他的战略收缩政策不仅使中国永远失去了继续向北开拓西伯利亚地区的机会,同时也大大削弱了明王朝对东北地区的控制力度——奴儿干都司逐渐从明代史籍中消失后明朝仍直接管理着今天的辽宁地区,至于其以东和以北的女真部落则以卫所制度进行统治,因此并不能说在此之后明王朝就已彻底放弃了对东北的管理,但可以肯定的是明王朝对东北的控制力度的确在此之后大为下降,而这也为日后努尔哈赤的崛起埋下了伏笔。事实上努尔哈赤在正式起兵反明之前也曾受封明朝赐予的建州左卫都督,这证明直到此时明王朝对东北的女真部族仍在进行管辖,直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正式起兵反明,东北地区至此彻底脱离明王朝的管辖。

综上所述明代的确在东北实行过行政管辖,然而在宣德九年(1434年)之后明朝对东北的管控力度呈弱化趋势:《大明一统志》中甚至将东北的女真人划入与朝鲜、日本并列的“外夷”条目。宣德九年(1434)建州左卫都督佥事范察奏报:有野人杨木答兀纠结七姓野人来袭,杀死都督猛哥帖木儿等人;得知消息的明宣宗竟说:“彼之相仇乃常事,朕岂应疲中国之力为远夷役乎” 。由此可见明朝对东北不只是管控力度薄弱,事实上在主观上对东北就不大重视——另一个例子对此也有所反应:668年朝鲜半岛上的新罗王国联合唐朝消灭了百济和高句丽,670年-676年新罗为争夺百济和高句丽的土地而与唐朝开战,战后唐朝与新罗以今天朝鲜平壤的大同江为界。王氏高丽取代新罗后于1034年到1044年从鸭绿江口到东朝鲜湾修筑千里长城作为国界线。1117年高丽利用辽金战争之机夺取保州并改称义州,由此取得鸭绿江下游东岸的土地。1258年高丽东北面的居民归顺蒙古,东北疆域退缩到铁岭。1269年西北面又归顺蒙古,高丽的西北疆域退缩到慈悲岭。元明易代后朝鲜半岛上亲元的王氏高丽王朝试图利用元明易代的乱局向北拓展疆土,而朱元璋则坚持以铁岭为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在元代双城总管府之地设置铁岭卫,同年四月高丽国王王禑派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右军都统使李成桂出兵攻辽征讨明军。五月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上书要求班师,王禑不听。于是李成桂在劝服曹敏修后果断在威化岛回军占领高丽首都开京掌握高丽政权。公元1392年七月十七日丙申李成桂废黜高丽恭让王,正式登基称王。次日李成桂派出特使前往南京朝见明太祖朱元璋并请求明朝的册封。他为自己开创的新王朝准备了朝鲜、和宁两个名字请朱元璋选择,朱元璋自然乐意由这个对自己恭顺的小弟取代亲元的高丽王朝,册封自然是顺理成章之事,最终朱元璋钦定了朝鲜二字作为李成桂所开创的新王朝的名字,公元1393年李成桂正式下诏启用“朝鲜”这一国号,至此延续474年的王氏高丽王朝被李氏朝鲜王朝取代。由于李氏朝鲜王朝奉行亲明政策,因此明朝不再坚持以铁岭为界,从此鸭绿江成为明朝与朝鲜的界河。事实上努尔哈赤的后金政权能得以崛起同明王朝对东北领土的相对漠视有关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后金政权的诞生反映的恰恰是明朝东北防务体系的漏洞。

相比之下东北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自然会强化控制力度,尤其是在经历清末东北建省和大量关内人口的闯关东之后就使东北地区成为了中国稳定疆域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清朝绝不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开拓者,更确切地说清朝是完善了对边疆领土的治理管控模式。事实上不只是东北:新疆是清朝开拓的吗?汉唐时期就设有西域都护府,可我们也不要忘了自唐代安史之乱后西域地区与中原内地隔绝上千年,直到清代乾隆年间平定准噶尔汗国重新纳入版图。所以你说清朝平定准噶尔有没有使中国的版图扩大呢?明朝时东北就曾是中国领土这不假,甚至更早的时候燕国、唐朝、辽金元也曾开拓过东北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可最终清朝强化了对东北、新疆、西藏等边疆领土的管控力度也是事实。所以你说清朝有没有使中国的领土增加呢?

当年央视引进哆啦A梦时叫机器猫?

《哆啦A梦》其实在很多八零九零后来说,影响更深刻的可能是另外一个译名,机器猫或者小叮当,可见早期这部动漫在国内的名字并非现在的哆啦A梦,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出现?其实这源于早期国内引进动漫的途径和整个业界环境有关。

《哆啦A梦》原著名为ドラえもん,罗马字母注音为Doraemon,现在统一的名字哆啦A梦就是依据其原著名字的读音音译而得的。这部动漫是由日本漫画家藤本弘(笔名藤子·F·不二雄)和安孙子素雄(笔名藤子不二雄A)共同创作的漫画作品,1987年12月23日后,由于两位作者打算各自创作漫画,《哆啦A梦》系列的创作便完全由藤本弘负责,也就是藤子·F·不二雄。

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在官方书籍《藤子·F·不二雄的世界》中解释说,这个名字来于日语中的ドラ猫(doraneko),也就是野猫的意思,至于えもん(A梦 emon)这个名字源于日本的“卫门”一词,意味守护守卫之意。

这部于1970年开始连载的漫画,在19799年被正式制作成系列动画片,而后动画片在1991年被中国引进,成为当时青少年热烈追捧的动画作品,而随着这部动画的热度上升,其漫画版也得到了国内出版社的青睐并引进了国内。

当时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吉林美术出版社得到《哆啦A梦》的版权负责翻译出版,在国内因为漫画的原著名字并非中文,其中又没有汉字,因此国内出版社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市场的判断,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命名。

因为国内对于漫画的定位就是给低龄儿童观看的出版物,为了能够让儿童观众一眼就能够看明白故事的主角,于是将哆啦A梦是机器猫的本质提到首页,将机器猫作为漫画名字,于是国内的版本就成了机器猫。

而小叮当这个译名则是中国台湾方面的翻译,当时中国台湾同样获得了哆啦A梦的版权,我们都知道两岸在各种影像制品的翻译方式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台湾方面同样面临着无法直接采用原著名称的问题,于是出于直观表现主角的考虑,将哆啦A梦胸前的大铃铛作为其象征,以叮当为之命名,于是小叮当就成了台湾版本的译名。

因为在国内流行的主要就是这两个版本,因此就存在了同时又机器猫和小叮当的名字的情况。

后来《哆啦A梦》作者藤子·F·不二雄去世,根据他的遗愿,同时也是顺应当时动漫全球化开始对于版权的重视,获得了《哆啦A梦》著作权的日本朝日电视台,以藤子老师的遗愿为名义,要求中文圈内的漫画或者动画引进方根据《哆啦A梦》官方的标准,将中文圈内的译名统一。于是现在的正式动漫作品都是以哆啦A梦为名了。

而关于动漫中其他的角色,比如大雄,和漫画名称的多版本原因类似,角色的名字也由于出版来源的不同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主角野比大雄的日本名为野比のび太,比较符合日文原意的应该翻译成野比信太,但或许同样考虑到市场认知度和译者的个人喜好,总之并没有什么严格的标准对翻译质量进行约束,于是出现了各种版本的译名,之后同样是借统一名称的名义,将漫画中各个角色的名字也统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