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股份重组,石家庄这座二十年前的国内工业重镇?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石家庄这个工业重镇确切的说是三十年前,到二十年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落伍了,三十年前石家庄是国家棉纺基地,从国棉一厂到国棉七厂。三十年前石家庄是国家医药基地石家庄制药一厂到四药,例如新华制药,神威药业(现在还有),河北制药,河北联合制药,华北制药集团等等大小上百家药厂。三十年前石家庄是国家化工基地,石家庄化工厂,化工一厂到化工九厂,石家庄化肥厂,滹沱河化肥厂等数百家化工厂。三十年前是国家机械工业基地,例如石家庄飞机制造厂,石家庄拖拉机厂,华北柴油机厂,石家庄汽车厂,石家庄空调厂,石家庄电视机厂,石家庄煤矿机械厂,石家庄拖拉机配件厂,石家庄纺织器械一厂,二厂,石家庄水泵厂,河北电机厂等等,是真正在国内工业重镇。
现在看看石家庄的这个工业基础和强势的工业家底还有多少呢?
石家庄要想赶上其他省会,必须以自己传统工业为基础壮大自己。
首先 ,石家庄在纺织上把重组后的常山纺织集团重组,做大做强,把常山纺织改组为石家庄国棉集团。
其次,石家庄制药集团继续兼并其他药厂,打造石家庄国药集团。
第三,把石家庄以煤为原料的化肥厂,加上各辖区的小化肥厂重组,打造石家庄大化集团。
第四,原石家庄化工厂(现在威远生化)为基础,在化工园区组建石家庄生化集团。
第五,华北制药为基础,兼并几个小厂,脱离冀中能源,组建华北制药集团。
第六,以装备制造业基地为基础,打造组建石家庄机械集团。
第七,以三元乳业,君乐宝乳业为龙头,重组组建石家庄乳业集团。
第八 以石家庄酒厂,正定子龙醉酒业,藁城宫酒等几个小酒厂组建天下第一庄酿酒集团。精心酿造开国第一酒。
第九 以以岭药业,神威药业为基础组建石家庄中医药集团。
第十 在石家庄建一个双一流大学——合并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地质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组建北方工业大学。
然后石家庄的再把南北方向几个大街,谈固大街,翟营大街,建设大街,胜利大街,国泰大街,友谊大街再加宽二十米。临街建筑和小区该拆就拆。该绿化绿化,把石德铁路两侧腾空二十米,该拆就拆,该绿化就绿化这样石家庄就肯定超过其他省会,石家庄就会名副其实的称为国际庄。
刘邦为什么采用分封制和郡县制双规治国?
刘邦之所以要同时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主要是出于当时的特殊时局考虑。
一方面,从国家统一的角度来说,郡县制确实要比分封制更强。郡县制可以保证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
但同时,另一方面,之前秦朝就是全面实行郡县制,最后却导致了秦朝亡国。这就说明,郡县制是有一定副作用的。所以,刘邦不得不采用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制度。
如此一来,刚刚诞生的大汉王朝,既可以通过郡县制,实现对国家大部分地区的直接管辖,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之前秦朝实行郡县制的一些弊端。
至于说为什么刘邦会选择两种制度并行,这主要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想要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当时那段历史,到底都发生了什么。
公元前207年,随着项羽在咸阳大封十八路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就藩汉中,历史终于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但同时,从项羽恢复分封制,分封各大诸侯王的那一刻开始,矛盾就已经出现了。
对于项羽本人来说,项羽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作为六国旧贵族的后代,项羽脑子里充斥的,还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的那一套。在项羽的意识里,郡县制根本就是不可行的,只有分封制才是王道。
在这套制度下,项羽本人作为最强的诸侯,可以依靠强大的武力,辖制整个天下,迫使其他诸侯对他臣服。在项羽看来,这种制度,远比秦朝的郡县制,更加好用。
但问题是,项羽所封的这些诸侯,本就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利益。他们从起兵反秦开始,利益就各不相同。所以,就在这些藩王就藩之后不久,战争就开始了。
首先开始的,是被项羽分封在山东地区的齐国。项羽封的那个齐王,根本就镇不住场子,所以齐地很快就发生了叛乱。此时项羽刚刚分封诸侯不久,就有人公然反叛,显然是在打他的脸。所以,项羽当即决定,亲率麾下主力,进入山东地区作战,打算扫平这个反叛的齐国。
项羽的这个做法,其实很像是春秋时代,那些称霸中原的霸主。自身的利益很重要,但同时也没忘了帮自己的小弟撑撑场子。但问题是,项羽率兵进入山东之后,没过多久,刘邦便率军暗度陈仓,正式攻入关中。
随着刘邦攻入关中,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也正式拉开了帷幕。接下来的四年当中,中国历史的主题,就是刘邦和项羽争天下。在这个过程当中,刘邦刚刚出关中,乃至刚刚占领整个关中的时候,实力其实都比不上项羽。
既然比不上项羽,那该怎么击败项羽呢?
答案很简单,联合其他诸侯王啊!
在整个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其实就是在不断拉拢其他诸侯王,和他一起揍项羽。至于那些支持项羽的诸侯王,则是一个又一个被刘邦定点清除。
所以,就这样打了四年之后,到了公元前202年,项羽忽然发现,几乎所有支持自己的诸侯王,都已经被策反或者被消灭了。反倒是刘邦那边,变得人多势众起来。
于是,就这样,曾经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被刘邦带着一堆诸侯王,在垓下一顿围殴,最后终于不得不自刎于乌江之畔。
项羽自刎之后,项羽麾下的势力,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此后不久,刘邦在其他几大诸侯王的支持下,正式称帝,汉朝也自此开国。
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刘邦需要考虑一个新的问题:新生的汉王朝,到底是选择以郡县制治理天下,还是要重新实行分封制呢?
从此时刘邦的角度来说,显然都不行。
首先,如果单纯选择分封制的话,那就等于是重蹈了项羽的覆辙。项羽直接会失败,正是因为分封诸侯,导致自己麾下无法集中力量,所以最后才会覆灭。
也就是说,如果刘邦此时同样分封诸侯,把自己麾下的那些功臣,大肆分封一通的话,肯定会重复项羽之前的故事。虽然分封的时候可能会感觉很爽,但用不了几年,刘邦自己说不定也会被其他诸侯王消灭。
那么,全面恢复秦朝的郡县制,是否可行呢?
显然也不行。
因为这个时候,除了刘邦之外,还有好几个强大的诸侯王。如果刘邦此时宣布,要实行郡县制,那也就意味着,这些诸侯王的封国,都要被裁撤掉。这个结果,这些诸侯王显然不能接受。
只要刘邦敢这么宣布,顷刻之间,其他几大诸侯王就会联手反叛。到时候,好不容易统一的天下,又会再次陷入战乱。而且,汉朝还能否存在,都是一个大问题了。
说到底,这是一个如何分蛋糕的问题。
如果实行分封制,那就是把蛋糕给大家都分了。这样,大家确实会满意,但刘邦自己的利益也会受损。而如果实行郡县制,就等于是刘邦独吞了其他整个蛋糕,其他诸侯王连毛都分不到。
所以,此时的刘邦,能够选择的最佳方案,就是实行双轨制。
已经属于刘邦的那份蛋糕,谁也别想让刘邦分出来,刘邦肯定是要实行郡县制无疑。但属于诸侯王们的那块蛋糕,刘邦则是暂时不动,暂时实行分封制。
于是,就这样,这个问题暂时完美解决了。
不过,问题虽然暂时解决了,但并不意味着从根本上消失了。以刘邦的无赖脾气,自然不可能不眼馋那些诸侯王手里的蛋糕,肯定是想独吞的。而且,从国家安全角度来说,过于强大的诸侯王,也不利于国家统一。
所以,接下来刘邦在位的七年时间里,主要工作就是去抢那些诸侯王手里的蛋糕,解决这些尾大不掉的藩王。
在接下来的七年当中,几位昔日帮着刘邦一起围殴项羽的诸侯王,各自有着不同的遭遇。燕王臧荼首先被灭,燕王被灭后,刘邦改封自己的发小卢绾,做了新的燕王。然后韩王叛逃匈奴,而后被杀。
再之后,赵王因为部下谋反,遭到刘邦问责被废。梁王因为参与了谋反行动,直接被杀,功劳最大的韩信,先是被封为齐王,而后又被改封为楚王和淮阴侯,最后更是直接被处死。
还有淮南王英布,见到其他几位诸侯王,先后被平定,自己也打算奋起反叛,最后却被刘邦平定了。至于刚刚被封几年的卢绾,见到这些人都先后被杀之后,干脆直接逃去了匈奴……
等到刘邦打完这一套组合拳之后,还剩下的诸侯王,就只剩下了最弱的长沙国了。此时的长沙国,虽然还存在,但却也无力威胁汉朝的统治,其规模也就相当于是汉朝的一个郡而已。
到了这个时候,刘邦基本上已经是铲除了所有的异姓王。此时的刘邦,完全有能力,去除掉所有的封国,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实行郡县制。但是,此时刘邦的身体,却不允许他再做出这样的改变了。
此时的刘邦,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最需要考虑的,是为国家选择下一任皇帝的问题,而不是解决诸侯国的问题。另外,在之前消灭异姓王的过程当中,刘邦每消灭一个异姓王,并没有直接除去这个诸侯国,而是改任自己的儿子作为诸侯王。
尤其是在除掉所有诸侯王之后,刘邦更是下令,以后只有老刘家的亲戚,才能被封王。所有不姓刘的功臣,最多只能被封为侯爵,而不能被直接封王。
而且,刘邦临终之前,还是很信任自己的儿子们的。在刘邦看来,以后的皇帝和诸侯王,都是一家人,都是他的子孙后代。大家既然都是一家人,老老实实共享权力,世世代代友好相处,不是很香吗?
但可惜的是,就算刘邦可以建立汉朝,可以击败项羽这样的绝世霸主,他还是没有预知身后事的能力。刘邦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儿子这一代,或许还能靠着手足之情,和睦相处,至少不会发动叛乱。但等到自己孙子那一代,面对权力的诱惑,可就忍不住了。
所以,到了后来汉景帝的时代,汉朝发生了七国之乱。不过好在,当时的汉朝中央政府,还比较强大,所以仅仅不到一年之后,这些诸侯王的叛乱,就全部被平定了。
总之,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刘邦之所以要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双轨制,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限制。从刘邦的角度来说,只有这两种制度并行,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才能维持汉朝的统治。
说到底,刘邦的所有选择,都是为了汉朝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而已。
汉武帝用推恩令削弱诸侯?
作为天下第一阳谋的“推恩令”,有他实施的必要条件,让诸侯们想反不能反!
元朔二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
推恩令是一项明显的削弱诸侯王实力的政令,那么诸侯王为何没有群起反对呢?其实不是诸侯不想反对,是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对抗朝廷了!
汉朝削弱封国的政策,从文帝就开始了刘邦建立汉朝后,延续了西周、项羽的分封政策,将天下分封给功臣和刘氏子孙。“白马之盟”后,天下诸侯王只剩下刘姓后代了。
汉初的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财政、军政、民政都在诸侯王的手中,对帝国的统一和安定,始终都是一种威胁。
尤其是平定诸吕的过程中,以齐王刘襄为首的诸侯出了大力,展示了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让被拥立即位的汉文帝十分担忧。
汉文帝的即位,让很多诸侯王都蠢蠢欲动,感觉自己也能过一把皇帝的瘾。汉文帝三年,诛吕行动中,立下大功的齐王系一员,济北王刘兴居起兵叛乱,文帝派兵镇压,叛军很快瓦解,刘兴居被俘自杀。
没过多久,汉文帝的七弟淮南王刘长,也打算起兵,但是还没行动,事情就泄露,被朝廷知道了,汉文帝传召刘长回长安,废掉了他的王位,后来将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他的三个儿子。
鉴于诸侯王的逐渐尾大不掉,朝廷内部有识之士都忧心忡忡,
大才子贾谊上《治安疏》,提议“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文帝虽然认为贾谊的主张还不到实施的时候,但是却也听进去了,在原本的封国丞相由中央任免的基础上,加强丞相的权力,分化封国势力。
汉文帝十六年,抓住最强大的齐王刘则病逝,身后五子的机会,实行贾谊的建议,将齐国一分为六。同年封刘长的三个儿子分别为淮南王、衡山王、庐江王,初步开始削弱封国。
“七国之乱”强大的出头鸟都被打掉了汉景帝三年,景帝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削藩策》,以各种罪名先后削减楚王、赵王、胶西王的封地,接着准备削减吴王刘濞的封地。
汉景帝削减吴国豫章郡、会稽郡的诏令刚刚到达吴国,吴王刘濞就诛杀了朝廷在吴国设置的两千石官吏。
同时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起兵,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向西准备攻打长安。
景帝刘启轻信诸侯的鬼话,在东市腰斩晁错,并将晁错满门抄斩,企图以此平息叛乱,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景帝这才下定决心武力平叛,以周亚夫率领主力抵御吴楚叛军,郦寄领兵攻打赵国、栾布率军平定齐地叛军。
在梁国,周亚夫利用梁王刘武拼死抵抗住联军的进攻,自己率军从武关偷袭吴楚联军后方,切断叛军后勤,最后吴军偷袭汉军营寨不成,反被大败。
吴王刘濞逃入东越国,被朝廷诱杀,吴军败亡后,楚王刘戊自杀。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围攻齐都临淄,久攻不下,栾布率汉军到达后,三王退军请降,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全部伏法被杀。
郦寄在栾布的支援下,水淹邯郸,攻破赵国,赵王刘遂自杀。历时三月,轰轰烈烈的七国之乱被平定。
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趁机削减各封国郡县,朝廷控制的郡县彻底超过诸侯国。同时,收回封国的官吏任免权,仅保留其“食租税”之权,诸侯国的权力被大幅削减。
可以说,七国之乱是封国势力的巅峰,叛乱被平定后,各诸侯国中的死硬派和刺头都差不多被拔掉了。虽然还没有彻底解除封国的威胁,但是对朝廷的威胁已经大不如前来。
汉景帝时期以后,除了少数几个实力强大的封国,大部分封国的土地只有一郡之地的大小了,这样各封国就很难积蓄起对抗朝廷的力量了。
天下第一阳谋“推恩令”,对诸侯内部势力的分化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的推恩令,巧妙地利用了人性贪婪的弱点,“推恩”推的是皇帝的恩,用的却是诸侯王的地。
受恩者是诸侯王那些没有继承权的子孙,按照宗法继承制,嫡长子继承王位和封国,而庶出的其他子孙,很快就只能成为没有政治特权的富家翁了。
这就造成了一种结果,本是同根兄弟,你的子孙世代显贵,而我的子孙日益衰落,最后都有可能像春秋战国那些王子、公孙一样,成了放羊娃了。
当然了,如果诸侯王都是专一的情种,只钟情一个老婆,管住自己的裤裆,就是生一个儿子,宠爱一个老婆,那么也没有那么多烦恼了,但是能管住自己的诸侯王恐怕基本没有,像中山王刘胜,生了二百多个儿子,真是造人机器啊!
人性都是贪婪的,嫡长子继承了王国,其他的儿子也想有点好处啊,所以汉武帝就颁布了推恩令,命令诸侯王分裂自己的土地,分封其他的儿子建立侯国,那么大家都可以享受政治特权了。
其他儿子自然很高兴啊,本来自己一无所获,现在自己也能有封地了,自然是对皇帝和朝廷感恩戴德。
如果诸侯王或者是他们的嫡兄长反对的话,这就相当于断其他兄弟的财路啊,那么这些本该可以获得侯国的王子们肯定要起来反对的。
这样一来,诸侯王国内部就出现了分化,那些想维持王国庞大势力的嫡长子和其他兄弟彻底站在了对立面。
一旦不能满足兄弟的要求,那你们也别想好过了,指不定那天说话不注意,被其他兄弟听到了,立马给你告到朝廷去,就等着被治罪吧。
所以说,推恩令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人性的贪婪,将诸侯王的子孙分化成不同的利益群体,让他们无法与朝廷对抗。
淮南王刘安叛乱,拒绝推恩令,藩王子孙都不答应建元二年,淮南王刘安入京觐见汉武帝,在长安城外与国舅田蚡会晤,被田蚡一顿忽悠,就相信了汉武帝没有子嗣,以后他有机会争夺皇位的鬼话。
自此开始在封国准备谋逆争夺皇位的准备,不巧的是,在刘安与太子刘迁日夜谋划叛乱的事情的时候。
他的庶长子刘不害,因为不得他的喜欢,王后、太子等都不把人家当作他的儿子。刘不害的儿子刘建,很有才学,怨恨刘迁轻视他的父亲,同时也因为父亲不受喜爱,未能获得封侯,所以心生不满。
元朔六年,趁机向汉武帝告状,说知道了淮南王太子谋逆的事情,汉武帝派出廷尉负责审理,刘建供出来刘迁勾结朋党的,意图不轨的事情,于是汉武帝派廷尉张汤前往淮南国,逮捕刘迁,同时拜访淮南国中尉,考察淮南国情况。
这时刘安和刘迁父子坐不住了,准备起兵造反,结果老是没有机会对淮南国相和内史、中尉下手,而一再拖延。
最后张汤到达淮南国,参与谋划的伍被直接找到张汤坦白从宽去了,廷尉张汤迅速派兵逮捕太子刘迁,包围淮南王宫,收监淮南王刘安,以及其他参与谋逆的人员。
淮南王刘安谋逆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汉武帝经大臣和王侯商议后,判处刘安、刘迁和所有共同谋反的人满门杀尽。
淮南王刘安一家的遭遇,为“推恩令”做了一出活生生的广告啊,就是因为庶出子孙的不满,直接检举揭发,最后满门被杀,有了这个先例,其他的诸侯王谁还敢再整幺蛾子啊,全都乖乖地执行了!
接下来还有哪些潜在的地雷股?
地雷股的分类与基本特征(有不完善的请小伙伴们补充):
1、业绩雷(发展雷)
这类地雷,不能完全算地雷,但是这类股票符合逆转的特征,有些是阶段性的,有些是长期的。一般是由行业发生变化,经营不善造成的,而且都是有先兆的。如果买到这种股票,不要犹豫,卖掉他。
特征1:业绩持续下降, PE高举(行业对比),财务数据很难看,挣扎在盈亏平衡线。
特征2:主营业务过于集中,不利于行业转型,或主营业务太过分散,没有重点,而且主营收入毛利持续下降,应收账款增加,负责率持续走高。
特征3:经营不善,领到团队能力不行,造成在同板块同行业里基本处于垫底状态。
特征4:以前股价创过新高,非常高,之后一路下跌,慢慢阴跌,中间偶尔大阳自救,然后继续阴跌。
卖是最好的选择。
2、造假雷(人祸雷)
这类地雷,隐蔽性比较强,但是并不是一点问题没有,通过关联事件分析,还是能发现一些问题的。比如乐视,虽然我没有关注过这个股票,也没有研究过,但是从扩张的速度,财务数据上,应该是能发现问题的。这类股票分析就需要专业能力,以及逻辑判断能力。
特征1:业绩突变性上升、下降,上升不具有持续性,下降则线性、或突发性下降。
特征2:公司快速扩张,甚至是明星公司,跨行业扩张速度超过本身发展速度,即多元化经营。术业有专攻,多元化发展,对于公司管理团队要求非常高,需要产业链协调能力,以及专业人才,很多搞多元化的企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最后资金链断掉,都是大概率。
特征3:趋势走坏。对于这类公司,机构会有先觉,因为他们的分析团队、信息渠道,是个人投资者不具备的,一旦结构走坏,不要抗,直接走掉。
特征4:股价明星过,有极大价差,高额拆股,股价与公司市值、发展空间不匹配。
卖是最好的选择。不要等到事发,要在结构坏掉就要卖掉。
3、爆炒雷(陷阱雷)
这种雷,会消耗你的大量的时间成本,然后还不赚钱。通过资金与新闻配合炒作,股价会炒上天,失去了支撑,在最后阶段,就进入爆炒雷埋雷阶段,此时买入,必然中雷。
特征1:业绩相对稳定,或有突发事件,持续事件催生,股价开始大幅流畅上涨,结构极好。
特征2:新闻不断,故事性很强,换手一般在5%以上,10%都是常见。
特征3:结构完美,对于爱数浪、或缠论等分析者来说,技术完美验证。
特征4:预期价值极高,换手持续放大,甚至超过15%以上,高位震荡,进入雷区。之后是非常长的震荡整理结构。
追不是你的错,但是要见好就收,雷上走也不炸。
4、真地雷(不可抗力雷)
这玩意不是人力可控的,就是属于不可抗力因素。比如天气,政治,国家间的利益之争,甚至一些极端事件所造成的连带影响。这种影响属于阶段性影响。只要上市公司业绩经营不出现问题,一般都会回来,问题不是很大。
没有时间找例子,但是这上面我这些年都是见过不少例子。小伙伴们有兴趣可以找一找。然后用自己的股票对比对比
接下来有哪些潜在的地雷股?1、会计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
*ST天马——由于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年报,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被*ST处理),股价已经连续7个跌停。
以下列出2016、2017年年报被会计师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公司:
2、质押风险
近期,还有一类风险也在继续发酵,代表性个股为金龙机电,该股已经连续6个一字跌停。公司控股股东的质押股份已经部分跌破了平仓线。
具体来看,有41家公司质押比例过高,达到流通股的50%以上。对于今年股价明显下跌的个股尤为值得警惕。
3、业绩亏损的*ST股
*ST吉恩、*ST昆机终止上市,*ST要当心了,下面为大家作盘点。
东方六国的旧贵族为何不像反抗项羽一样反抗刘邦?
东方六国为齐、燕、赵、楚、魏、韩。西汉建立后,除魏国外,其他五国的名字还在,但是只有韩王信是原王室后裔,其他五国王室贵族早已物是人非,不复存在,这就是他们没有像反抗项羽那样反抗刘邦的根本原因。
一、燕国刘邦当上皇帝的第二年,燕王臧荼就举兵反了他。于是刘邦亲自带兵灭了臧荼,直接把燕国封给了发小卢绾。
最初,建立燕国的是周武王弟弟姬奭,是为燕召公。末代燕王叫姬喜,于前222做了秦国俘虏,并于当年去世。燕王喜的儿子太子丹派荆轲刺杀嬴政未遂,于前226年自杀。
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纷纷复国,只有燕国没有动静,说明当时燕国王室一脉已经不复存在。不久,陈胜的手下部将臧荼就在燕地称王,到楚汉战争结束也没有姬姓王族人出来反对,如此也印证了这一点。
二、楚国灭了臧荼之后,刘邦马上收拾了韩信,当时韩信是楚王,都城建在下邳。下邳这个地方是张良博浪沙刺秦始皇失败后避难过的地方,并在此得到黄石公的真传。
韩信是楚国淮阴人,少年穷困潦倒,但与楚王室没半点关系,所以可以看出当时楚王室贵族也不存在了。
楚国在西周武王之子成王时期,由首领熊绎建国,于前223年灭亡。秦末,项梁起兵后,打算拥立楚王室后裔为王,最终几经周折找到了正在放羊的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并将其立为楚怀王,由此可见当时楚王室没落之一斑。
等到项羽关中分封完毕后,立马又将怀王杀了。此后,楚王室一脉绝断,所以到刘邦建汉称帝后,自然就不存在楚国旧贵族反抗一说了。
三、韩国要说韩王信勉强可以算是反抗过刘邦的人,但是他也是迫于无奈。韩王信是韩国王室后裔,可能是韩襄王韩仓的孙子,于楚汉战争之初被刘邦封了韩王,建都于颖川。
刘邦称帝后,又把韩王信改迁到了晋阳。之后,韩王信主动要求建都马邑,结果引起匈奴的忌惮并出兵攻击。韩王信连吃败仗,恐被刘邦责罚,投降匈奴,于是直接引发了刘邦亲征匈奴的白登之战。
四年后(前196),韩王信兵败被杀,其后人辗转回到汉朝,但已经没有了影响力,比较出名的一位就是汉武帝的宠臣韩嫣。
四、齐国齐国最初是姜子牙的封国,建立于公元前1044年,到时了公元前386年,发生了“田氏代齐”事件,齐国正式由田氏统治。
楚汉战争后期,韩信灭了齐国,并当上了齐王。当时,齐国王室贵族只剩下了田横。实际上,田横是齐王室的一个分支,所以在秦末汉初之际为争夺齐国的统治权,田横与田荣、田儋两兄弟与原齐王田建之后有过激烈的冲突。
后来,田横拥立了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韩信灭齐时,田广被杀,田横漂上海岛。刘邦称帝后,考虑到了田横的存在,打算将他召回内地。田横见召自杀。田横此举,也算是对刘邦的一种无声的反抗。
五、赵国秦末,张耳、陈余拥立了赵王室后裔赵歇为王。项羽分封后,把赵国分成了代国与常山国,赵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之后,陈余打跑张耳,复立赵歇为赵王。
楚汉战争第二年(前204年),韩信灭赵,赵歇被杀,依附刘邦的张耳成了赵王。张耳死后,其子张敖继承王位。前198年,刘邦贬张敖为宣平侯,赵国封给了三子刘如意。由此可见,西汉建立后,赵国王室贵族也不复存在了,自然也不存在反抗刘邦一说。
六、魏国韩、赵、魏、三国都是从晋国基础上分离出来的国家,建立于公元前403年,史称“三家分晋”,也标志着春秋时代的结束与战国时代开启。
秦末,在陈胜的支持下,魏王室后裔魏咎复国,但没过多久便在章邯的攻击下灭亡。之后,在项梁的支持下,魏咎之弟魏豹复立魏国。项羽分封时,将魏豹分到了河西,也就是最初秦魏接壤并发生了激烈争夺战的河西之地,所以魏豹又成了西魏王。
楚汉战争开始后,韩信灭魏国,魏豹成了刘邦的俘虏,其封地被刘邦改为河西郡。荥阳之战时,魏豹被汉将周苛杀掉。
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封彭越为梁王,将原魏国一部分土地做了梁国封地。前196年,刘邦杀彭越,梁国归其五子刘恢。
所以,汉朝建立后,魏国王室贵族早就没落掉了,自然也威胁不到了刘邦。
结语:综上所述,六国贵族之所以能反抗项羽,主要原因是他们当时还有一定的实力,但到了西汉建立,他们基本上被战争机器绞杀殆尽了,这就是他们不能反抗刘邦的根本原因。
另外,六国贵族反抗项羽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项羽的分封不公造成,比如齐国田氏兄弟、陈余、彭越等人的率先反抗;二是受了刘邦的煽动与拉拢,因为刘邦需要盟友一起对付项羽。
实际上,从秦朝建立,六国贵族基本上就衰落成庶人了,与平民百姓没什么不同。所以首先反秦的是陈胜吴广领导的一帮服徭役的农民,而不是六国旧贵族。等陈胜吴广有了影响力后,这帮人还会躲在角落中默默无闻,有些被拥立为王还需要通过生拉硬拽的手段。
就连楚国项氏与齐国田氏都排在了陈胜吴广之后,而项梁的起家是靠杀了会稽郡守殷通实现的。相比较之下,齐国田氏还稍有一点儿势力,所他们才让项羽吃了不少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