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物女,正史上真实的关羽有多厉害?
正史上的关羽形象,当以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主要依据。综合史载言之,历史上的关羽是一个有着忠义品德、武勇才能和刚傲禀性的名将奇人,同时,他的人生历程和思想性格中也有一些难下断语的复杂因素。
一、从道德层面来看,关羽忠于刘备,不避艰险。《三国志·关羽传》写道:“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关羽传》还写道,在曹营中,张辽试探关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
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亦曰:“(马)超见备待之厚,与备言,常呼备字,关羽怒,请杀之”。)
这也关羽是忠于刘备的突出表现。
这种忠义思想,应属于经典文化的层面,主要是儒家的道德观念,符合孔子“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思想,同时其中也饱含着刘、关、张三人的真挚感情。
二、从才能层面来看,关羽武艺超群,才能出众。陈寿写道:“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并有国士之风”。(《关张马黄赵传》)刘晔对曹操说:“关羽、张飞勇冠三军”。(《刘晔传》)由此可见,关羽的确是武艺超群,且其勇武超过了张飞。
与此评论相呼应,还有具体描写:解白马之围时,“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之”。战樊城时,水淹于禁所督七军,并且俘获主帅于禁,“又斩将军庞德”,因此“威震华夏”(《关羽传》)。水淹七军是用计取胜,由此可见关羽的才能结构中,是勇而有智,智勇双全。
裴注引《蜀记》曰:“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这也是其智的构成因素之一,是其儒将特征的原始根据,为后代演绎关羽事迹者所承继。
诸葛亮在将其与马超、张飞对比之后,称其“绝伦逸群”(《关羽传》),更把他列于众将之首,无人可及。
三、从禀性层面来看,关羽他刚烈骄傲,坚毅果敢。陈寿评其曰:“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刚而自矜”(《关张马黄赵传》)。
吕蒙曰:“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吕蒙传》裴注引《江表传》)
与此评论相呼应,还有具体描写:“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从政治的角度说,关羽若答应孙权的求婚,对巩固蜀、吴联盟大为有利,也不会有后来的荆州之失;从人性的角度看,关羽拒婚,是从维护自尊和子女利益的角度着眼,与众不同,充分显示出其刚傲的个性,因为他根本没瞧起孙权。
裴注引《典略》记关羽因忿孙权淹迟,“乃骂曰:`狢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权闻之,知其轻己。”此可证关羽对孙权的轻视。
糜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自)轻己”,则说明他的傲慢自矜禀性,无论对内还是对外,皆一以贯之。
除此以外,历史上关羽还有着双重性格的另一面。
从道德层次上说,关于投降曹操的事实,这与其“忠”是有矛盾的。本传记有“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被擒而降,白纸黑字,这是无法抹掉的道德污点。
裴注还引《蜀记》中关羽屡次“乞娶”秦宜禄“有异色”的妻子之事,并以《魏氏春秋》证明其实,这说明关羽还有爱色的一面。这也是其道德上不完美的表现之一。
四、从人生宿命层面来看:《关羽传》中记有:孙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对一位大将来说,战败被杀乃是最大的耻辱,这个悲剧结局对其才能的表现也是有损害
的。
当然,也正因为关羽“大意失荆州”,并且最终战败被杀,才有了悲剧色彩,也才有了民间纷纷为关羽鸣不平的声音!
五、从性格缺陷层面来看:关羽刚愎自用,以短取败。陈寿在《三国志》中客观地指出关羽的短处:“然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这恰切地分析了其性格逻辑与悲剧结局的必然性。
陈寿作为一个史家,遵照“言直事核”的写史标准和“爱而知其丑”的记人原则,如实记载了关羽形象的两面性,在“寓褒贬,别善恶”的道德评价的总体褒扬中,客观地批评了其缺点,这是真实可信的。
而关羽一生中降曹与离曹的污点及兵败身死的悲剧结局,也使这一形象具有了难以说清的摸糊性,其形象的美学内涵丰厚了,人性内涵也复杂化了,同时也给后代讲史者与小说家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创造的空间。
六、正史之外关羽形象的演化提升:武圣、关帝。关于去世之后,在民间集聚了巨大影响,经过佛教、道教的带动,统治者的重视,再加上《三国演义》等各种文学作品的助推,关羽形象逐步提升。
关羽身份角色的转变,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不仅民间信奉,统治者也将其奉为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有统治者对其进行加封。
“明洪武中,复侯原封。万历二十二年,因导师张通元之请,进爵为帝。四十二年,又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 明史中无明确记载,此为赵翼书中所言)
不仅如此,还设立武庙以供参拜。
至此,关羽已经与孔子相提并论,成为庙宇里供人祭拜的武圣。
光绪五年,关羽的完整谥号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
关圣大帝”。谥号字数甚至比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还多一个字,由此看见关羽在清朝官方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农历五月十三日快到了,这天是关羽的生日(也有一种说法,关羽生日为六月二十四日)!
亲,让我们为武圣、关帝祈福!
表示轻蔑的神态?
昂昂不动 昂昂:气概轩昂的样子。形容目中无人,十分傲慢的样子出处:楚剧《葛麻》第一场:“见了员外,昂昂不动,岂不是丢了一个揖?”
傲慢不逊 逊:谦逊。态度高傲自大,对人不讲谦让。出处:《汉书·萧望之传》:“有司奏乐君责使者礼,遇丞相无礼,廉声不闻,敖(傲)不逊。”傲睨自若 睨:斜视;自若:指满不在乎。形容自高自大、藐视一切的样子。出处:宋·王谠《唐语林·豪爽》:“郑太穆郎中为金州刺史,一日忽致书于襄阳于司空頔,其言恳切,而傲睨自若,似无郡僚之礼。”傲世轻物 傲世:傲视当世;物:他人或环境。鄙弃世俗,看不起别人。也指高傲自大。出处:《淮南子·齐俗训》:“敖(傲)世轻物,不污于俗。”
白眼相看 看别人时眼睛朝上或旁边,现出白眼珠,表示轻蔑,不屑一顾,对人不礼貌。出处:宋·杨万里《诚斋集·都下和同舍李元老承信赠诗之韵》第四卷:“尽今俗客不妨来,白眼相看勿分剖。”
鼻孔朝天 仰起头来鼻孔朝天。形容高傲自大。出处:见“鼻孔撩天”。鄙夷不屑 指轻视;看不起。出处:叶圣陶《倪焕之》九:“难得笑的平板的脸上却浮着鄙夷不屑的笑意。”
杭州搬家到北京自己一个人怎么搬家呀?
我遇到过类似远距离搬家问题,正好可以给你一些建议,希望对你有帮助:
因为你是一个人,又是远距离搬家,随身携带的物品就会很少,除非你自己开车过去,还能稍微多带一些,所以要先把物品分类整理出来:
1、失去原有功能的物品,不要心疼,直接扔掉;
2、功能完好但已经不用的,统统挂到某鱼上当二手物品卖掉,这样可能你第4步的钱都有了;
3、贵物品随身携带,需要注意的是和你的交通工具匹配,比如你是坐飞机,那就注意能否托运,如果是自己开车,就看尺寸是否放的下;
4、经以上三步后,现在剩下的物品全部是有用的且需要搬到北京的了。你到网上买个些纸板箱,注意不要尺寸太大,否则装的东西太多一是不好搬运,二是纸板箱容易破损造成物品损坏或者丢失;把物品全部装箱标记好,知道里面是什么,自留一份清单明细,同时在箱子外面标注编号到目的地后直接清楚物流是否有丢件,并且你自己整理时方便很多。
5、打电话约物流上门取件,因为是远距离搬家,物流会比快递价格便宜一些。需要注意二点:一是电子产品要提前拆下电池;二是估算好物流时间和自己到北京时间,确保北京有人接收;
最后,搬家个体力与脑力及耐力三重考验的事,理清头绪,多预留一些时间,按部就班进行,基本就没什么问题了。
希望以上建议你有帮助,祝你一切顺利!
为什么孔子活着的时候他的理想实现不了?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春秋时期就有著名的五霸,说明当时各诸侯国兼并不断,互为称雄。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周游了卫、曹、宋、郑、陈、蔡、楚、齐等国,主张“克己复礼”,孔子的“礼”就是周礼。由于孔子与周公旦相差有六百年的时间,再怎样信仰周礼好古,想恢复它,以不合时宜。
孔子在鲁国曾担任过司寇,将少正卯给杀了,并将他抛尸街头,罪名是“妖言惑众”,就是不允许别人说话。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著名的变法成功的国家,都是由低层善辩士作为。譬如:齐国的管仲、楚国的吴起、魏国李裡、秦国商鞅、后来的秦国李斯,等等。当时是百家争鸣,庶民乱议的年代。所以当孔子周游列国失败原因之一,离不开孔子的那次杀戮。
(汉代孔子的画像)
孔子出生在鲁国的曲阜,曲阜是周公旦的封地,周公旦的周礼对孔子的影响深刻。孔子的儒家是从周礼的“巫、卜、占、祭、礼”等分化出来的,孔子的“儒”字意思,就是人人都需要的葬礼。孔子弟子三千、有教无类、尊尊亲亲,就是办了一所丧葬学校,他对弟子们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就是一边学习繁文缛节的葬礼,一边赚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所以墨子骂孔子,自己赚的盆满钵满,别人破产。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有诸侯国想接纳孔子,傍边的人提醒,孔子的葬礼要使自己的国家破产的。所以,诸侯国看到他害怕,不敢接纳他。
(明代孔子的画像)
孔子的思想大部分来源于春秋早期齐恒公的相国管仲的“华夷之辩、尊王攘夷、君臣父子”,华夏与夷狄之分、尊重周天子抵御蛮夷、君臣之间的等级制度,等等。以至于形成了一套从上到下的等级制度,那就是孔子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周礼的延伸,为中国历代皇权统治者所颂扬的。但是孔子时代只有钟鼎文(金文),还没有竹牍写字,所以孔子述而不作,他的《论语》也是由弟子们口口相传,到了汉武帝儒家鼎盛时期,由儒生们集思广益而汇编而成,时间相隔有三百年,有多少孔子本人的东西,只有当时的儒生自己知道。最著名的孔子儒家著作《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汉代形成的;《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是南宋的作品。
孔子最大遗产留给中国人的有二样,一是世俗化、另一样是秩序化。孔子的丧葬礼义是为了赚钱,周游列国是为了做官。所以当时一位老者在回答子路的话题时会说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人?(谁是你的老师?)说明当时的人对孔子并不是很友好,并且贬低他的人格,认为他太实际,太世俗化;与此同时,皇权统治者认为孔子是所有庶民乱议中最为讲究“秩序”的人,所以历家朝代就有人出来捧出孔子的儒家,并添油加酱的将儒家扩大到孔子本人都不好意思“儒家思想”!汉代的大量伪书和神话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南宋的“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和《五经》巩固了儒家的思想。清朝康熙的“万世师表”,将孔子的秩序贯彻到底!
孔子的年代确实不适合孔子儒家思想的发挥,各国都想变法做强,兼并它国,怎么会考虑到要恢复孔子的周礼秩序呢?各国在兵荒马乱中,孔子的赚钱和做官的世俗化太明显,所以遭人唾弃!
傲娇女怎么形容?
傲骨嶙嶙 傲骨:指高傲不屈的性格。嶙嶙:山崖突兀貌。比喻高傲不屈。
傲慢不逊 逊:谦逊。态度高傲自大,对人不讲谦让。
傲睨一世 睨:斜视。高傲地旁观,对当代的一切都不看在眼里。形容傲慢自负,目空一切。
不卑不亢 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不亢不卑 亢:高傲;卑:低、自卑。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
不因人热 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长揖不拜 揖、拜:旧时的'拱手、磕头礼。对长者或尊者只弯腰行拱手礼,不跪拜磕头。旧时指相见时态度不恭,为人高傲。
道貌岸然 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孤傲不群 孤:孤单;傲:高傲。指高傲孤僻,难与人相处。
睥睨一切 形容非常高傲,看不起任何人。
敖世轻物 敖,通“傲”。鄙弃世俗,看不起别人。也指高傲自大。《淮南子·齐俗训》:“敖世轻物,不污于俗。”
傍若无人 好象旁边没有人在。形容神情态度高傲自如。
鼻孔朝天 仰起头来鼻孔朝天。形容高傲自大。
鼻孔辽天 仰起头来鼻孔朝天。形容高傲自大。
鼻孔撩天 仰起头来鼻孔朝天。形容高傲自大。
不抗不卑 抗:高傲;卑:低、自卑。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
狷介之士 狷介:孤僻高傲,洁身自好。指孤僻高傲,不肯同流合污之人。
亢心憍气 谓性情高傲。
目无下尘 下尘:下风,比喻地位低下的人。眼睛不往下看。形容态度高傲,看不起地位比自己低下的人。
简傲绝俗 〖解释〗指高傲而超越世俗。
心比天高 〖解释〗形容心地高傲或所想超过现实。
睥睨物表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物表:世俗之外。形容非常高傲,看不起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