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本站博客!登录后台查看权限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

恶魔小丑厉害吗,如何评价恐怖片新版小丑回魂IT2017?

CF排位号 admin 2023-06-20 15:00 266 次浏览 0个评论
网站分享代码

恶魔小丑厉害吗,如何评价恐怖片新版小丑回魂IT2017?

新版《小丑回魂》分上下两部,2017年的应该是第一部,描写主角们童年遭遇的部分。

这个IP我是先看的小说,当时被翻译成《死光》。说回电影,在开头部分电影很好的还原了小说楔子的部分——阴冷的雨天、顺着雨水漂流的纸船、空荡的街道上回荡着孩子的笑声、下水道里诡异的小丑,标准的恐怖片开头。后面的情节跟小说有些区别,但大体一致。相对来说,电影表现的更直观,也更吸引人。几个小主人公表现得都不错,甚至于把这部恐怖片直接演成了青春片。可以说这是一部相当励志的恐怖片——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心魔,小丑正是利用这一点来猎杀孩子们。影片的最后,小主人公们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小丑则被封印在小镇地下,等待下一次醒来。

大多数恐怖片总会给人一种阴森黑暗的感觉,但《小丑回魂》则不同。虽然它也有很多恐怖的镜头,但看过电影之后给人留下的是非常阳光的印象,我觉得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恐怖片最特别的一点。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非常不错,没看过的朋友推荐大家去看一看。我是英年早肥,不定期更新影视,娱乐及游戏资讯。有喜欢的朋友,欢迎大家点击关注!

恶魔小丑厉害吗,如何评价恐怖片新版小丑回魂IT2017?

LOL恶魔小丑最新的开野套路有哪些?

我建议入侵

入侵可以击杀对面打野,压制对面的空间,尤其对于队友压线的情况下,可以在野区建立优势,当然,入侵也伴随着风险,你要比对面打野强,细节更出色,尤其上方拼惩戒能力要强,也要预判对面的支援。

这些事情分段越低越容易,所以我更建议分段低的时候使用。

1、下方出生

蓝-蛤蟆-对面红插眼-石头3级

对面如果是蓝-三狼-红的路线,你就能来得及3级抢惩戒击杀,如果是更早打红,就要放弃石头拼惩戒,记得Q背刺的斩杀线是500多,600以上数字不要拼惩戒。

这个思路是比较大概率拿一血的,但是石头无伤这件事情对新手是难点

2、上方出生

红两个盒子,石头两个盒子,打完红打石头,留1中1小不打抢时间。

然后去蓝,两个思路,一个是蓝插眼,打蛤蟆3级,一个是蓝埋伏

打蛤蟆记得要把蛤蟆往上拉一点,不要会在蓝暴露视野

也有概率草丛埋伏到一个半残的,AAA点燃Q击杀

还有概率对面红蓝开BUFF打到一半,这件事情就非常考验你抢惩戒的能力了,如果成功,小丑会到达3级,对面绝对打不过你,如果没成功,对面也是2级,你不一定会死,但是肯定会亏,尤其高分段会丢大节奏。

注意,不要在蓝后面插眼,因为很多时候对面正在三狼,或者在蓝后面,眼睛会暴露你。

另外就是兔子在高分段经常用的,极限速刷思路。

什么叫极限速刷,技巧的关键就是同一组野怪我会杀3遍,比如红和石头,石头刷新时150秒,红是300秒,那么,到第二波红刷新的时候,我应该刷3组石头和2组红,这就是极限速刷。

这是唯一一种可以和线上拼等级的刷野思路,小丑不会落后线上太多的经验,如果拿到人头和兵线,甚至会领先,是很适合高分段的思路,等级高,经济来源稳定。

下方开局,蓝2盒子不放一起,蛤蟆1盒子,三狼1盒子,2级学E

学E会让你前期刷这三组野怪的速度非常的快,这个版本打入侵的非常少,只有极少的概率会没有红,而且没有红并不影响,刷掉石头入侵对面野区就行了,既然对面蓝红路线,肯定自己家野怪没刷,也会想着去上面保自己红。

有E打红非常快而且无伤,所以打红不交惩戒,然后石头交惩戒,能够非常极限效率的速刷5组野怪,拿到螃蟹就是速刷6组,进入GANK阶段。

这个版本我是建议开局速刷完毕再GANK,而且基本不入侵,你会发现当前版本入侵并不会影响对面的刷野速度,因为野怪本来就刷不完,多绕路反而降低的是自己的效率和GANK节奏,除了开局入侵的思路随缘入侵我不建议。

你的时间非常紧张,从打完石头GANK下,接着要拿河蟹GANK中,然后GANK上,围绕这个思路,你的蛤蟆和三狼会在4分20秒正好刷新,刷掉蛤蟆和三狼,前期的经济和等级就稳了,如果GANK成功,回家出来拿掉F6和石头甚至可以6级。

这就是极限效率刷野的好处,你的场上会有大量提供经验的二刷野怪,而入侵只能拿到经验很低的一刷野怪。

上方开局

红2盒子,石头2盒子,红-石头-蓝3级

上分开局的变化是比较多的,你可能要根据局面打完石头立刻趁着上路没2级去GANK一波,逼个闪或者拿人头,一旦你去上,就要去对面蓝走一圈,防止对面拿你的蓝,如果对面去自己蓝再回到自己蓝的正常路线。

如果正常蓝3级路线,3级要判断是否要GANK下或者中,还是继续三狼-蛤蟆-河蟹彻底刷完再去GANK下中

无论你要做什么,你都应该在4分25秒之前回到石头,刷完第二波的石头,当然,不绝对,打野是要随时变化节奏的。

这两种路线都代表的一件事情,当前打野开局要尽可能的刷满野怪再GANK,否则就会经济等级大幅落后,现在的版本不再是以前那样开局速3就疯狂GANK的思路了,不能压制等级的打野就要尽力的追等级和经济。

现在唯一像过去那样高节奏压制的打法就剩下五速流了,而且要利用前期的高频刷野,有足够的钱同时买提亚和五速才更好,否则你自身的战斗力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兔子解说在B直播,晚上8-12点,有空来捧场哦~

累啊~

菲尼克斯凭借小丑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对于《小丑》这部电影有很多地方能够触动到我,下面总结了这些观点来展现有哪些表演触动到我。

影片开始于亚瑟怀揣着单口喜剧人的丰满梦想,但现实却是亚瑟在简陋的集体扮演小丑的化妆间,准备街头卖艺赚取微薄的收入。

广播中放着民风淳朴的哥谭市,正处在混乱的边缘,人们无心工作。

在化妆间的每一个人,都是小丑,把自己的悲伤掩盖在白色粉末小丑妆背后。

相比于其他人,亚瑟此时面容更为憔悴,他用手强行扯开自己的嘴巴,狰狞的让自己强行欢笑,此时亚瑟一滴眼泪交织着眼妆流了下来。

在街头,亚瑟扮演着小丑,为一个快倒闭的琴行拉生意,结果却被一群未成年的小混混戏弄殴打。

亚瑟有病,他正在接受着心理咨询治疗,还吃着7种混合药剂,来稳定着自己的情绪。

甚至他还得了一种不自觉的颠笑症,随时随地就能放声大笑,在公车上,亚瑟逗笑一个小孩,却被小孩母亲排挤,结果颠笑症发作,即使小孩母亲通过小卡片知道亚瑟病情,却依然像看到怪胎一样避之不及。

在家中,亚瑟还有一个精神状态同样病态的母亲潘妮要照顾。

这就是亚瑟所处的现状,让我们回到影片一开始的疑问,亚瑟在梳妆台为何哭泣,为何看起来心力憔悴,或许在影片开始之前,亚瑟遭遇了类似小混混的殴打遭遇吗,可能这些遭遇对于亚瑟来说,已经都是家常便饭了。

又或许,亚瑟正在遭受着精神的折磨,但影片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电影开始之前,亚瑟怎么了。

咱们先说结论好了,《小丑》的解读空间和角度有很多也很广,影片充斥着幻觉和现实,过去现在未来时间交错,这些就像电影开始亚瑟的眼泪一样,我们找不到答案,或许根本就没有答案。

所以在这里,我选择相信影片所比喻的,是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小丑,这个小丑代表着压抑,无序,暴力,傲慢,混乱,癫狂,仇恨等等所有人性的负面和恶。

而亚瑟的精神状况和周遭的经历,正在让亚瑟心中的小丑慢慢苏醒。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小丑》最早的第一支根本不算预告的先行片段吗,只有短短几十秒,亚瑟站在黑暗中,期间一层层光影飘过,光影中是小丑的投影,最后亚瑟变成了小丑。

这似乎也在暗示着亚瑟是一位人格分裂的精神病患者,而分裂出来的,正是小丑,当然,这里探讨的人格分裂是隐形的,就像娜塔莉波特曼《黑天鹅》中的角色,白天鹅与黑天鹅互相纠缠和成就。

在《小丑》中,亚瑟和内心的小丑也有着对抗,共生,分裂的关系。

影片开始的亚瑟,还算正常,他极力想争取社会的认同,想制造欢乐去换取别人的微笑。这时候的亚瑟一直相信母亲潘妮的一句话:“要始终摆出一张笑脸,你有一个使命,让世界充满欢笑。”

而亚瑟心中渐渐被唤醒的小丑,却每天都在试着争夺亚瑟的精神控制权,这让亚瑟倍感煎熬。

影片一开始亚瑟的那滴泪,就是亚瑟强压心中小丑所流下的痛苦之泪,所以当亚瑟把双手放进嘴巴,扯出夸张狰狞的笑脸,也是亚瑟在和内心小丑互相拉扯的外露表现。

我们也能看到,亚瑟不仅精神受到折磨,他身体也在受着小丑的摧残,亚瑟瘦成僵尸一般的身体,在平时走路时,都像吃力的背着一个人,而背着那个假想的人,正是小丑。

但让亚瑟精神舒缓和轻松的,就是当亚瑟看莫瑞的喜剧脱口秀时。

甚至亚瑟还幻想他和莫瑞有着亲密的互动和交流,影片也正是这样呈现的,在亚瑟看着莫瑞的节目时,亚瑟陷入了幻想,亚瑟幻想自己去做了莫瑞节目的嘉宾并被翻牌,莫瑞邀请他上舞台,并鼓励和支持亚瑟,两人拥抱,形同父子。

之所以说这是亚瑟的幻想,是后来亚瑟和莫瑞真正见面时,莫瑞表现出并没有见过亚瑟,而且亚瑟幻想被莫瑞点名时,亚瑟提起和自己母亲住在一起,结果莫瑞说他曾经也和母亲住一起,有过一段艰难日子。

两人如此相似的经历联结,都印证了这些只是亚瑟对莫瑞美好形象的塑造。从小缺少父爱的亚瑟,也同时把莫瑞当成自己的父亲一般,亚瑟幻想着莫瑞从精神和行动上,都在支持和鼓励着自己成为喜剧人的梦想。

但这种幻想并没能成为亚瑟走向光明人生的灯塔,在现实中亚瑟因为琴行的广告牌被杂碎,而被老板不近人情扣了工资。

之后亚瑟为了发泄,在街角的垃圾堆一顿狂踢,可能他踢的是垃圾,也可能踢的是一只野猫或老鼠,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这是亚瑟第一次展现了暴力,亚瑟心中的小丑逐渐被唤醒了。

就如亚瑟在被老板数落时,亚瑟露出令人发寒的诡异笑容,这个笑容或许就是亚瑟心中的小丑所表现出来的。

而此时一直和亚瑟称兄道弟的蓝道,给了一把枪亚瑟来护身。

晚上在家时,亚瑟就把玩起了枪,不小心还走火打穿了墙壁。

值得注意的是,亚瑟此时开枪用的手,是左手,而亚瑟抽烟化妆写字,用的都是右手,一个右撇子用左手开枪,显然是不正常的,这也象征着左手代表了小丑,右手代表了亚瑟。

之后影片只要亚瑟用到枪时,用的都是左手,当然你可以理解为亚瑟两手共用,但真的是这样吗。

影片中有一段是亚瑟在写着日记,这一段的影射非常明显了,代表亚瑟的右手,写了一段话:“患上精神疾病最糟糕的是...”

这时亚瑟突然换成了代表小丑的左手,歪歪扭扭写下:“人们莫过于想让你表现得像个正常人。”

而且在英文字母O上,还有一个小丑的笑脸符号,暗示人格分裂小丑在找存在感。

那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意思是如果不幸患上精神疾病,那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要表现得像正常人,而不能完全释放自己精神疾病的自由。

亚瑟用代表小丑的左手写下:“人们莫过于想让你表现得像个正常人”。正是小丑苏醒和挣扎的信号,因为小丑不需要表现得像个正常人,要不然他怎么会叫小丑呢。

让我们再深入一点,影片开始亚瑟和心理咨询师聊的时候,心理咨询师看到亚瑟的日记中,有重复印记粗体写到:“我的死能让我的人生更有价值”。

从字体来看,是亚瑟用右手写的,这是亚瑟一种悲观的宿命论,写给自己,也是写给心中的小丑。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亚瑟可以通过死来解脱,解脱对于亚瑟来说就是有价值的。

第二层意思是小丑可以通过死,来获得重生,从而实现小丑自己的价值。

这句话可以说贯穿整部电影,到最后亚瑟和小丑之间,通过这句话做出,了了结,别着急,后面会继续聊到这句话更深的含义。

亚瑟有了枪后,结果在一次去做儿童医院小丑表演时,不小心把枪露出,一直和亚瑟称兄道弟的蓝道,在关键时刻摆了亚瑟一刀,蓝道向老板告密,亚瑟被炒了鱿鱼。

这个举动又把亚瑟往小丑的深渊往前推了一大步。

而正式让亚瑟内心的小丑初次登场的,则是亚瑟在地铁上,遇到了三个金融烂人,此时亚瑟的颠笑病再次不合时宜的发作,三个金融男唱着格莱尼斯.琼斯的《小丑入场》send in the clowns,缓缓靠近亚瑟。

《小丑入场》这首歌的选用,也明显暗示了亚瑟内心小丑的初次登场。

于是,亚瑟终于拔枪,快速干掉了这三个人,此时亚瑟开枪的是代表小丑的左手,这也暗示了此时开枪的人,是亚瑟心中的小丑。

当亚瑟跑到厕所时,跳起了一段极为艺术的舞蹈,在舞蹈的过程中,亚瑟极为镇定和从容,或者说,此时厕所的亚瑟,是内心的小丑,小丑在完成一个杀人后的仪式。最后亚瑟(小丑)对着镜子,展开双手,完成了小丑的初次登场仪式。

这时影片镜头巧妙对着镜子中的亚瑟,暗示着小丑虽然初次登场,但还只是镜子里的小丑,还没有完成对现实亚瑟的全面吞噬。

小丑的吞噬

亚瑟的第一次杀人,让亚瑟更有自信,从而让亚瑟有勇气跑去亲吻暗恋已久的同楼道邻居苏菲。

是的,亚瑟和苏菲的相识到相恋,同样也是亚瑟彻头彻尾意淫出来的谎言与幻想。

如果说亚瑟对莫瑞的幻想是对理想和父爱的渴望,那么亚瑟对苏菲的幻想,则是亚瑟渴望被正常人认可的需求。

苏菲作为正常人,在银行上班,有着年幼的女儿,但在母女俩的生活中,都缺少一位叫丈夫和父亲的角色,此时暗恋苏菲已久的亚瑟,正好用他自己的幻想,填补了苏菲母女俩丈夫和父亲的缺席,而自己也从中得到了极大的认可满足感。

影片第一次呈现亚瑟和苏菲在电梯见面,亚瑟看到苏菲带着女儿进电梯,电梯途中中断,这正是亚瑟对苏菲产生幻觉的开始。

苏菲因为电梯中断而抱怨,然后和亚瑟互动,苏菲用手比作枪自杀,其实这一切根本没有发生,这些都是亚瑟自己幻想出来的。

因为后来亚瑟进入苏菲家中时,亚瑟做了同样用枪自杀的手势,苏菲惊恐万分,这说明这个动作根本不是亚瑟从苏菲身上学来的。

再者,不要忘了亚瑟日记本的那句座右铭:“我的死能让我的人生更有价值”,这句话的本身,就有自杀的意味。

之后亚瑟还幻想了苏菲去俱乐部支持他的脱口秀,苏菲陪他逛街,两人在甜甜圈欢快聊天,苏菲在医院陪伴亚瑟中风的母亲等等。

这些都暗示了亚瑟在陪伴和感情上,想要被正常人认可的极度渴望。

在苏菲幻想谎言的包裹下,亚瑟短暂的出现了对生活充满希望时刻,影片中有一段是亚瑟约会回来后,和母亲在客厅飘飘舞蹈,电视中莫瑞节目放着片尾曲,是弗兰克.西纳特拉的《这就是人生》(that's life)。

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都表达着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其中歌词有一段大概翻译是:“五月份被击落,但我知道我会改变这种音调,当我回到最顶端时,那会是六月。”

这首歌要表达的是困难只是暂时的,人生就是会起起伏伏跌跌撞撞,这就是人生。

但反过来,亚瑟多次对苏菲的幻想,也是精神分裂严重化的表现,这也预示了小丑正在慢慢吞噬着亚瑟,因为当苏菲幻想谎言被捅破时,对亚瑟的打击是巨大的。

而且,亚瑟不光对苏菲产生了幻想,在俱乐部的脱口秀表演中,亚瑟一上台颠笑症就发作,显然这是已经失败的表演,却随着一首背景音乐《Smile》(微笑)响起,亚瑟的表演起死回生,引得观众阵阵欢笑。

当《smile》歌声响起时,也正是亚瑟的幻觉启动了,按照现实情况,亚瑟上台颠笑症发作,再加上他本身并不好笑的段子,必定这场表演是以失败收场,而亚瑟这时则选择了自我蒙蔽,幻想除了苏菲的到场支持外,还幻想了自己演出的成功。

《Smile》这首歌,出自卓别林《摩登时代》,歌词的第一句是:“当你的心在疼,但还是要微笑”。

可以看出,这首歌非常应景此时亚瑟在俱乐部的成功演出,只是一场自我安慰的假象。

关于亚瑟想象出来的幻觉,我一度怀疑亚瑟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亚瑟的假想对象。

首先我们来看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是代表着积极和正面的心态,是亚瑟内心渴望倾诉的出口,这样的出口在什么时候被关闭了?

是在小丑初次登场,也就是亚瑟杀了三个金融男后。

亚瑟第二次去找心理咨询师,结果心理咨询师告知亚瑟,由于预算削减,心理咨询会被中断。

而亚瑟也第一次和心理咨询师摊牌,说他现在脑子里全是负面情绪,这也比喻了小丑正不断吞噬亚瑟仅存的正面积极心态。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亚瑟咨询时,办公室挂在墙上的钟,显示的时间是11点10分。

当心理咨询师问亚瑟待在哪比较好时,亚瑟说在精神医院比较好,这时画面转到精神病院,出现了亚瑟撞击病房的门,此时病房墙上也挂着一个钟,时间也是11点10分。

而亚瑟的穿着,正好和结尾亚瑟在医院时是一致的。这样时间的巧合,暗示着心理咨询师的场景是假的。

更重要的是,亚瑟第一次和心理咨询师会面时,亚瑟颠笑症发作狂笑,心理咨询师虽然面露难色,但可以看出她清楚亚瑟的病情。

但在结尾亚瑟和心理咨询师见面时,亚瑟由于颠笑症发作狂笑,心理咨询师居然问,有什么事情那么好笑,似乎心理咨询师和亚瑟,是第一次见面。

所以很多疑点都能感觉到,心理咨询师是亚瑟幻想积极面的镜子,但当亚瑟内心小丑不断壮大时,这面镜子就破碎了,于是就成了影片中呈现的,亚瑟被中断了咨询辅导和停药。

以上说的这些,是亚瑟内心的小丑对亚瑟的内部精神进行吞噬,而现实部分的冲击,则从外部把亚瑟压垮。

亚瑟母亲潘妮年轻时,是托马斯韦恩的佣人,如今母子俩落魄,潘妮想通过写信来获得托马斯韦恩的救助。

而其中的一封,被亚瑟拆开偷看,亚瑟得知一个惊天秘密,蝙蝠侠的父亲,哥谭市最富有,最有权力的男人托马斯韦恩,居然是亚瑟的父亲,亚瑟居然是托马斯韦恩的私生子,一开始亚瑟对此事信以为真。

这个秘密对于亚瑟来说是复杂的,一方面亚瑟兴奋终于知道了亲生父亲,另一方面他又对托马斯韦恩并没有好感。

光是托马斯韦恩对他们母子的求助不闻不问,就让亚瑟不爽,再加上之前亚瑟地铁枪杀的三个金融男,全民把小丑当成英雄,市民仇富心态高涨,导致哥谭市陷落。

而此时正在竞选市长的托马斯韦恩,发表小丑是懦夫和混乱的祸端言论,这些都让亚瑟对托马斯韦恩的无知和傲慢嗤之以鼻,同时亚瑟也有诸多疑问需要和韦恩对峙。

于是亚瑟去到韦恩豪宅,亚瑟也终于和布鲁斯进行了第一次亲密接触,我们可以看到,亚瑟见到布鲁斯后,给布鲁斯变魔术,表现都还算正常,但之后亚瑟把可爱的布鲁斯扯出一张笑脸。

因为此时亚瑟已经假定自己是韦恩家族成员,他对生活和未来又似乎燃起了些许希望,当亚瑟看到自己“同父异母”的布鲁斯时,自然用变魔术扮小丑表达了善意,就像在公车上,亚瑟给前排小孩扮鬼脸一样。

而亚瑟把布鲁斯嘴巴扯成笑脸,是因为他认为有着同样血亲的弟弟布鲁斯,应该要了解自己的遭遇,亚瑟他自己就是经常扯出笑脸的痛苦人,所以他觉得布鲁斯应该要感受到哥哥的痛苦。

此时阿福管家前来阻止亚瑟,而且阿福居然知道潘妮这个人,但阿福告诉亚瑟他母亲患有精神妄想症,托马斯韦恩和潘妮并没有热恋,也并没生下亚瑟,这些都是潘妮自己幻想出来的,在亚瑟小时候,潘妮还被送往过阿卡姆精神疗养院。

这一打击对原本找到火种的亚瑟,再次被无情的现实重重反扑。

而此时亚瑟的母亲因中风住院,在医院里的电视中,莫瑞节目还拿此前亚瑟在俱乐部出糗的脱口秀嘲讽,亚瑟内心的莫瑞父亲形象,也就此坍塌。

值得一提的是在医院时,有两位警探调查到了亚瑟,最后警探质疑亚瑟的颠笑症,是真的还是装的,亚瑟回答,你觉得呢。

亚瑟的回答看起来不耐烦,但其实很意味深长和有解读空间,前面我们说了亚瑟内心一直有小丑,而且在不断试着吞噬和控制亚瑟。

我们都知道DC小丑的标志性特征,除了嘴上的笑脸,还有就是小丑那令人毛骨悚然的笑声,而亚瑟的颠笑症,同样听了让人十分不安。

来让我们复盘一下亚瑟出现颠笑症的时刻,都正好是在亚瑟想要得到社会和人们认可的时候。

比如在公车上,亚瑟给小孩扮鬼脸,当亚瑟正试着和小孩母亲解释时,颠笑症发作,这可以理解为亚瑟内心的小丑,想让公车所有人都反感亚瑟。

比如在心理咨询的时候,亚瑟颠笑症发作,仿佛内心的小丑在阻止亚瑟治疗。

比如在地铁里,亚瑟突然颠笑症发作,招惹了三个金融男,这也可以理解为小丑在试着挑事,从而突破亚瑟的忍耐,激发亚瑟的愤怒,从而枪杀了三个金融男。

再比如后来亚瑟和托马斯韦恩见面,正当亚瑟试着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告诉托马斯的时候,颠笑症发作了,亚瑟内心的小丑想要阻止亚瑟和托马斯两人的交流。

亚瑟这些种种的颠笑症表现,都一一对应了是亚瑟内心小丑所为,所以,亚瑟是装的吗?或许不是。但颠笑症是一种单纯物理性疾病吗,或许也不是。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亚瑟的这个颠笑症的寓意,正是亚瑟内心小丑发出的笑声。

潘妮的中风,让亚瑟再次试着找到托马斯韦恩,而正好托马斯在自家的韦恩大厦,举行了一次慈善晚宴,里面都是权贵和上流人士。

讽刺的是,晚宴的外场,是一群带着小丑面具的市民,在抗争着富人对哥谭市的不作为,对贫穷和疾苦的无视。

亚瑟穿过其中的人群,也跟着挥舞自己的双手,但我们能看到,亚瑟对这些充满浓厚政治的活动,根本提不起兴趣,只是觉得好玩和有趣,毕竟这整件事情是由他而起。(亚瑟和小丑信徒之间的关系,后面会详聊)

之后亚瑟换上侍从的衣服混进内场,外场有讽刺,内场的讽刺更深,一群上流人士不顾外场的市民的呼声,在内场看起了卓别林的《摩登时代》。

《摩登时代》是1936年喜剧大师卓别林主演的一部默片电影,也是卓别林的代表作之一。

影片讲述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卓别林饰演的工人查理不停歇的干活,最后做到发疯进了精神病院,在这过程中,又阴差阳错成了好多社会大事件的主角。

当年影片上映后颇受争议,其实一直到今天,《摩登时代》依然有很高的前瞻性,大家在现今也依然对《摩登时代》里的讽刺和寓意众说风云。

在《小丑》里不光配乐用了《摩登时代》的smile,在慈善晚宴这场戏更是选用这部电影。

《摩登时代》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对底层工人的同情,还有对资本所有者形象的丑化,而这部默片此时正在被哥谭市一群资本家观看着,笑着。

这样荒诞和讽刺的场面,传递了《摩登时代》和《小丑》两者想要共同探讨的议题,那就是救助者(富人)对求助者(底层人)的要求,采取了直接的无视和冷漠。

这些上流之人,无视着外场底层人们的痛苦,而且还冷漠看着同样是有着底层人悲剧的《摩登时代》,甚至这群上流之人,似乎真的把《摩登时代》当成一部纯喜剧在看。

亚瑟在电影中有句台词是:“我原本以为我的人生是一出悲剧,但其实它是一出喜剧”。这句话无形中对应了《摩登时代》故事核心是一出悲剧,却被这群上流之人看成了喜剧。

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从中影响着亚瑟对于内心小丑的投靠,因为从人设来说,失败者亚瑟一无是处,而小丑则万人膜拜,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个人设呢。

亚瑟之后在厕所找到了托马斯韦恩,托马斯说要签名可以就直说我可以给。呵呵,我相信只有自大自负自恋的人才能说出这句话吧。

从这句话我们也能感受到,影片一改之前漫画和影视作品中托马斯正直善良人设,加入了更多阴暗和更多想象的空间。

而最后亚瑟非但没有证实托马斯是他父亲,反而从托马斯口中得知亚瑟居然是被潘妮领养的。

这一晴天霹雳的消息让亚瑟内心的小丑近乎完全笼罩了亚瑟,亚瑟回到家后,有一个奇怪的举动,就是把冰箱所有东西搬出来,自己躲进了冰箱。

这个行为艺术我理解为是亚瑟要把自己冰封起来,又或者,是亚瑟内心的小丑正在结茧孵化,等待蜕变的寓意,那个白色冰冷的冰箱,正是小丑结的茧。

亚瑟为了找到真相,他去到阿卡姆精神疗养院,查询当年母亲潘妮的精神病历史,经过一番抢夺,亚瑟终于看到了当年的病例。

原来潘妮确实患有妄想症,还有虐待倾向,并且是看着自己的男友虐待小时候的亚瑟,而资料也显示,亚瑟确实是领养的。

当然基于影片解读的多角度,这份资料的真实程度我们先放一边,就当这是真实的亚瑟被领养的证据。

这证据直接让亚瑟对人生仅存的一点点星火,都灰飞烟灭了,此时的亚瑟颠笑症再次发作,但这次亚瑟却在医院楼梯口放声大笑,没有制止自己。

就像我前面分析的,颠笑症是小丑出现的象征,这次小丑的再次显现,代表着小丑完全吞噬掉了亚瑟的精神。

小丑诞生

自从亚瑟从阿卡姆得知自己真正身世之后,亚瑟的心智和行为,也正式以小丑人格为主导,也正因为如此,亚瑟的言行举止更为夸张,说话方式更加自信和怪异。

而相比较于亚瑟一开始如同行尸走肉的移动身体,此时亚瑟的行动变得更为轻盈,尤其是亚瑟化完小丑妆,在每天行走的城市楼梯狂舞那段,感觉亚瑟(小丑)就是天生的舞蹈家。

不过虽然疯癫小丑的人格取得了亚瑟身体的控制权,但小丑的诞生,还需要完成最后几件事情,才能真正毁掉亚瑟。

为此亚瑟(小丑)有几场戏很能够突出华金·菲尼克斯的演技。

第一:亚瑟杀了自己的母亲潘妮。

很多人都惊讶于亚瑟的举动,但是如果大家一路按着我对亚瑟精神问题的分析,就会知道此时的亚瑟,已经不是原来为母亲处处着想的亚瑟了,更不是潘妮口中的那个happy。

如果说亚瑟可以承受世间所有对他的冷漠和不公,对他的谎言和排斥,那么压死亚瑟最后一根稻草的,则是亚瑟母亲潘妮的谎言,原来亚瑟一生都活在潘妮编织的谎言中,亚瑟的童年并不快乐还受尽虐待,而托马斯韦恩,也根本不是自己的父亲。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研究个体心理创伤中指出:“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亚瑟的不幸童年,他同样试着用一生去治愈,但亚瑟最后选择的治愈,是彻底疯癫和复仇。

亚瑟在弑母前说道:“我原本以为我的人生是一出悲剧,但其实它是一出喜剧”。

这句话除了前面说的那个含义,更重要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在解释亚瑟最后选择的治愈童年的方式,就是用绝望永不原谅的方式,结束掉母亲的生命,从而让自己的悲剧人生,变成一出小丑式的荒诞喜剧。

著名德国心理学家伯特.海灵格也提到过一个论点:“你和你母亲的关系,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

这句话怎么理解,潘妮的一生一直包裹在自己编织的美好幻象中,潘妮幻想着托马斯韦恩和她爱的死去活来,还生下亚瑟。

而一直包裹在身世谎言下的亚瑟,也幻想着冷漠的哥谭市和某些人,对他报以好感,比如邻居苏菲,蓝道,莫瑞等等。

但其实母子两人都是现实生活中被践踏得体无完肤的失败者。

所以当亚瑟结束掉潘妮的生命时,他也不需要对世界报以任何的幻想和希望,亚瑟内心的小丑需要断掉和母亲的关系(弑母),才能更完全的释放小丑本身。

第二:亚瑟杀了苏菲

这里在影片中没有明说,但当亚瑟去到苏菲家中时,显然苏菲被吓得不轻。

而亚瑟回到家中时,外面明显有救护车的声音,而且救护车的急救灯还照进了亚瑟的家,这些暗示都在表明,亚瑟从苏菲家中出来时,苏菲凶多吉少。

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亚瑟离开苏菲家,受惊的苏菲八成会选择报警,而警察也会因为私闯民宅的罪名逮捕亚瑟,而这些都没有发生,原因就是有可能亚瑟杀了苏菲。

第三:亚瑟杀了蓝道

这是亚瑟暴力的宣泄,对背叛的处决,这也是全片我觉得最血腥的一幕。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亚瑟为何放走侏儒盖瑞的原因,因为在哥谭弱肉强食的社会,盖瑞因为身体缺陷(侏儒),天生就是社会的失败者。

而侏儒用自己矮小身体特征来演小丑,制造一些喜剧效果,其实内核依然是悲剧的。

对应我这句话的,是影片中盖瑞在逃离亚瑟家时,结果逃到门口却被比自己身高更高的门连锁阻挡了,这一幕我所看的影院很多观众都笑了,包括我,因为这场戏确实这有一种让人唏嘘的喜剧效果。

这一段戏同样也表达了亚瑟说的:“我原本以为我的人生是一出悲剧,但其实它是一出喜剧”。

所以在亚瑟眼里,盖瑞和亚瑟都是社会终究被淘汰的人,盖瑞是天生失败者,而亚瑟则是天然的失败者,天生和天然,此时就像一对难兄难弟,亚瑟自然就会放盖瑞一条生路。

第四:亚瑟自杀

亚瑟在被邀请莫瑞节目前,在家中反复练习登场,亚瑟想要在节目上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生命,表面上是吸引眼球,实则是想要自己的生命价值最大化。

很多人会质疑,亚瑟自杀,那么内心的邪恶小丑不也不复存在了么。

在这大家首先要确立一个大前提,我前面一直强调亚瑟日记中写的:“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价值”这句话,是亚瑟和小丑两个模糊的人格定义出来的人生目标。

所以亚瑟想用自杀去获得生命的释放,而小丑则想用自杀来获得绝对的自由。

不管是亚瑟和小丑,两人对于死亡的理解都是疯癫和崇拜的,所以亚瑟(小丑)想要在莫瑞节目中自杀的念头,也是符合小丑诞生的条件的。

只不过在最后,亚瑟(小丑)在节目上改变了主意,把目光转移到了莫瑞身上。

第五:亚瑟杀了莫瑞

所以,亚瑟在上莫瑞的节目时,对着直播的摄像机,控诉了这个无情无法救药的哥谭市,控诉着在场的每一个冷漠排斥他的人,控诉莫瑞邀请他上节目,只是为了再次嘲讽他。

最后,亚瑟把他心中的理想的丰碑莫瑞给枪杀了,如果亚瑟一直把莫瑞当成是父亲一样的角色,那么此次亚瑟就是弑父。

弑母和弑父亚瑟(小丑)都做了,那亚瑟还有什么不敢做的呢,此时的亚瑟还能有什么世间的道德规则秩序感呢。

这就像亚瑟在莫瑞的节目中说的,大概意思是,笑话的定义都是由你们这群人来定义,什么好笑什么不好笑,今天就要我来做主,我才是喜剧。

这句话就在表明亚瑟(小丑)已经无视文明世界的运转规则,同时也在破坏或推翻这种规则和秩序,亚瑟要建立一个新的秩序,那就是没有秩序,混乱不堪。

所以亚瑟(小丑)把众人都认同的喜剧之王莫瑞杀掉,他用这种方式来向众人强行证明,自己才是喜剧之王。

亚瑟彻底疯了,疯成了无恶不作的小丑。

亚瑟之后被警方押送,在途中遭遇了车祸,受伤严重昏迷的亚瑟,被两位小丑信徒抬出,这个场景和画面如梦如幻,亚瑟在小丑信徒的欢呼声中,渐渐醒来,亚瑟站到车顶上,手舞足蹈,并用自己嘴上的血迹,在脸上画出一张笑脸,这也意味着小丑正式登场了。

亚瑟(小丑)在车顶上跳的舞,和之前杀了三个金融男后,亚瑟逃到厕所跳的舞风格很相似,甚至可以说就是同一支舞蹈体系里的,所以这也可以理解为,当时在厕所初次登场的小丑(亚瑟),是在预演和排练着正式登场的舞蹈。

当时亚瑟(小丑)杀金融男后还无人欢呼,而如今亚瑟(小丑)干掉莫瑞,则演变成全哥谭在燃烧,万人膜拜。

在这场车祸中,以前那位懦弱,有着童年悲惨遭遇,背负着人生悲剧的亚瑟,已经在车祸中死了,此时站在车顶的亚瑟,重生成了完全癫狂残忍混乱的小丑。

更意味深长的是,几乎与此同时,布鲁斯韦恩一家从戏院逃出来,布鲁斯的父母在阴暗的小巷被扮演成小丑的无名人士杀害,一位悲情超级英雄正在小丑的对岸冉冉升起。

小丑真相

不管是漫画还是影视作品,包括如今探讨的这部《小丑》,都指出小丑是混乱的根源,或者说小丑就是混乱本身。

但事实真的如表面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吗。

影片最后亚瑟杀了莫瑞被警方带走后,哥谭市陷入混乱,亚瑟(小丑)在警车放声大笑,此时的亚瑟或许颠笑症发作,或许是发自内心的颠笑,但到底是哪一种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此时亚瑟就是小丑,小丑就是亚瑟。

当时警察有愤怒回应亚瑟的颠笑,警察说整座城市的混乱,都是因为亚瑟你引起的。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亚瑟(小丑)是混乱的祸根,可真相并非如此,影片一开始描绘哥谭市的背景,是垃圾工人不工作,整座城市就连富人区都是垃圾臭气冲天,鼠患严重,底层的民众更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影片镜头下的哥谭市,不管是在街道上,还是在地铁,没有看到哥谭市的一丝干净,到处都是涂鸦和萧条,人们过度自我保护渐渐变成互相冷漠,过度冷漠形成互相排斥,排斥的极端则是无止境的暴力和混乱。

我前面研究亚瑟的人格心理的剧情分析,一直没怎么提到亚瑟和哥谭市之间的关系。

其实在哥谭市这样的环境下看来,亚瑟是真的混乱根源吗,亚瑟其实也只是一个受害者而已。

如果当初亚瑟扮小丑没有被抢广告牌,就算被抢了广告牌后也有路人相助。如果公车上小孩妈妈对亚瑟能友好些。如果心理咨询师再能和亚瑟交流再深入些,次数再多一些。如果邻居苏菲真的能和亚瑟做朋友。如果蓝道不出卖亚瑟。如果莫瑞不去嘲讽亚瑟。

如果托马斯韦恩能对亚瑟再耐心一些,甚至还能资助亚瑟,甚至托马斯代表的城市管理者,对哥谭市的管理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不是选择无视和无知。

如果亚瑟母亲潘妮能早些和亚瑟坦诚他的身世。

太多如果了,这又让我再次想起那句话,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或许哥谭市的贫富差距,民众的仇富心态,富人阶级的歧视和剥削,管理者的视而不见和冷漠,才是混乱真正的根源。

亚瑟一开始是混乱的受害者,后来变成了混乱的帮凶,再到最后亚瑟成为制造混乱的元凶,但至始至终,亚瑟都没有也不会是混乱的根源。

亚瑟在最后精神病院里,年老的心理咨询师再次出现,从最后亚瑟从病房出来时的血脚印看出,心理咨询师估计也被亚瑟杀害了。

这时候亚瑟成了混乱的化身,撒旦的象征,可能这个时候,亚瑟对于哥谭市的未来,才是混乱的根源。

此外,影片还要一个真相值得我们讨论,那就是亚瑟的母亲潘妮,她的精神幻想症是真的吗,托马斯韦恩真的没有碰过潘妮吗?亚瑟真的不是潘妮和托马斯的亲生儿子吗?

在影片中有一段是亚瑟在化小丑妆准备去莫瑞节目,他拿起潘妮年轻时一张照片,照片后面写着托马斯韦恩署名的情话。

这真的是托马斯写的吗?还是潘妮自己意淫写在上去的?影片对此没有过多解释,而是给了一个极为开放的结局。

如果这句情话真的是托马斯所为,那整部电影的方向将会更加暗黑。

因为那就证明了潘妮当初没有说谎,托马斯和潘妮确实有一腿,而亚瑟可能真的就是他们的儿子,托马斯为了保持自己的名声,把潘妮逼成了精神病,也就是说,亚瑟从精神病院看到的资料证据,都是托马斯只手遮天伪造的。

当然,影片只是提供了一个方向让大家去猜想,并不是真的真相,其实《小丑》很多场景,我们有时候不知道谁说的是真的,也并不十分明确什么场景是在幻觉中,什么场景是真实发生过的。

或许,这一切,都是小丑在精神病院幻想出来的。

这就像影片中的很多角色,充满了虚伪和谎言,而最后亚瑟,则变成了影片所有消极和负面的产物。

小丑警示

最后我们再探讨电影之外的话题,《小丑》这部电影是真的负面到极致的电影吗,影片真的像很多人说的那样,非常具有煽动性吗。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我解析到现在,我才第一次提到“煽动性”三个字。

我觉得影片并没有带给社会煽动性,因为真正的现实,会比《小丑》要复杂得多,真正的社会正面和负面的能量,都不是一部电影能承载和解释的。

相反我觉得《小丑》的警示作用很强,影片甚至能看成是一个寓言性的实验方向,让人们去展开讨论和研究,这也是《小丑》电影最有魅力的地方。

影片虽然有不少充满极端暴力和血腥的画面,但正如昆汀的暴力美学逻辑一样,当我们直面暴力的时候,我们才能避免暴力,因为影片暴力的背后,是让人们看到真正的残忍和反感。

而且影片并没有把社会描绘成万恶的地狱,也没有让亚瑟和观众有共情或共鸣联结,亚瑟虽然遭遇很惨,但他本身也疯得让人可恨。

亚瑟每次杀人时,他自己都是极度痛苦和扭曲的,这就让观众更能感受到亚瑟的疯癫无序狂妄,而不是亚瑟复仇的快感。

影片这样的表现目的,就是让观众清楚影片的价值目的态度:不是煽动,而是中立。

《小丑》一直都试着保持克制冷静的价值态度,影片并没有偏袒任何正面和负面,而是静默观望。

或许吧,这样的没有态度也是一种态度,但我解读到更多的,是影片用压抑负面的暴力情绪,去让观众体会到现今文明社会的来之不易,绝对的自由就像影片中燃烧的哥谭市,这是非常可怕的,这是我们想要的吗。

文明大厦有时候是很脆弱的,在文化沙漠中建起一座文明大厦可能需要几百年上千年,但是想要毁灭它,可能只需要一瞬间。

我们每个人心中或许都住着一个小丑,这个小丑代表着暴力,无序,混乱,嫉妒,贪婪等等负面价值,但我们自己,同样可以选择去感化他,认可他,同情他,改变他。而不是像电影中被小丑控制了自己。

人性这个东西,就是人在神和魔鬼之间签下的契约。这或许正是《小丑》对于我们的警示。

终于絮絮叨叨聊完了,如果能看到这里的,那一定都是真爱,那也希望大家能真正的多多点赞转发关注,你们的支持,是本尊最大的动力。

传说之下的小丑魔是谁?

是一个相貌丑陋,品行不端的魔鬼啊

这个小丑在凌晨3点时将会拿著刀站在你的床前?

如果你不在五分钟内转发这个帖子 ,小丑将会在凌晨三点拿着刀站在你床前。

我这里发了,这就是恶魔般的小丑没有杀我的原因。(我是被吓到了才复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