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血槽补丁,日本三八式步枪带的刺刀有个钩子?
军刺带钩,也即护手钩,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列强装备的几乎所有步枪上,作用无非几点,作战中有别于他国军队的刺刀;作枪刺时有固定的功能;必要时将军刺握在手中,实施刺杀和近距离格斗,有戴钩的刺刀,能防止用力过猛,手脱离了刀柄而划伤自己,当然,也能防止对手的军刺划到自己手上。
但在实战中,许多国家的军队,发现军刺上的钩子,此功能基本上没什么鸟用,所以一战以后基本上放弃了军刺上这一附件,但日本军队的金钩步枪和三八式步枪,却依然保留了带钩的军刺。
日本人打进中国时,常会到抗日根据地扫荡,对老百姓来不及转移的猪羊鸡鸭等牲畜特别感兴趣,如同女人都是“花姑娘的呦西”,看到了绝对不会放过。
国内以前拍摄的抗战题材老电影中,日本鬼子背着的三八式步枪上,常挂着抢来的鸡鸭,因此,日本三八式步枪军刺上的钩子,其一大功能是可以用来挂东西。
当然,三八式步枪军刺设计成钩形,其主要作用是用于开启弹药木箱,类似羊角锤的起子作用,能借助力点,撬开木制弹药箱。
此外,宿营时带钩的军刺,非常方便地将几支步枪架靠在一起,毕竟将枪放在地上容易让尘埃进入枪膛和机匣,遇到有突发情况可以迅速拿枪,所以,刺刀带钩有方便架枪的作用。
日本人当初设计的带钩的军刺,可能考虑到了在拼刺时,卡住对方的军刺,但很快在实战中发现,此功能几乎就是摆设。
早期三八式步枪上的30军刺带钩,但后来的军刺,改成直的了,取掉了弯钩。
DNF玩家用补丁修改数据?
我们知道DNF的60版本算是这款游戏的经典之作了,相信很多老玩家都是从那一刻迷上DNF的,一直玩到现在,从未离开过。当时的DNF不仅游戏好玩,画风也是独树一帜,就连其中的背景音乐都是让玩家们听得如痴如醉的。最近有位玩家为了追寻DNF60版本,用补丁修改数据游戏的画风,但是他表示再也回不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从截图中可以看到游戏中的所有画风基本上都重归于60版本了,比如登陆游戏的界面、物品栏和仓库栏、竖条的血槽和蓝槽、接任务的界面、商城界面等。看到这里,很多老玩家都表示自己好像已经穿越到了过去,那个经典的版本貌似已经回来了,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如果这款游戏真的能够回到60版本的话,想必一大批老玩家会加入到DNF之中,到时阿拉德大陆必然会有一番热闹的景象。
正所谓换汤不换药,即使这位玩家把画风都改成了60版本,可是游戏的玩法还是95版本,玩家该氪金还得氪金,该打团还得打团,脱坑队友依然消失在游戏之中,这些事情并没有发生一丝的改变,每天还要继续重复枯燥的游戏模式,于是这位玩家表示真的再也回不去从前那段时光了,只能从画风中找到曾经的一些感觉。
其实对于一个DNF老玩家来说,60版本永远是经典中的经典,让人无法忘怀。我们知道今年的DNF手游应该会正式公测了,这款游戏基本上是照搬DNF的60版本,相信到时很多老玩家为了情怀,还会再次入坑地下城的,毕竟手游玩起来要比端游方便的多,如果氪金程度不是那么高的话,这款游戏应该会火爆起来。
大家对于DNF60版本有什么看法呢?请把你的想法写在评论区,喜欢的朋友可以加个关注,谢谢。
到莫斯科战役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
苏德战争,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多、最残酷的一场国与国之间的对抗。战争中,苏军先后投入了三千多万兵力,德军也投入了一千多万兵力。
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整体战争,是包含苏德战争在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排名第二的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然而,如果把苏德战争单独拎出来,则苏德战争的军队和平民伤亡人数,均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从中也可见这次战争是多么惨烈了!
苏德战争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1年夏天战争爆发,到1942年初结束的莫斯科保卫战,是德军的大踏步进攻阶段。第二阶段是从1942年初到1943年夏天的库尔斯克会战,是双方相持阶段。第三阶段是从1943年中期到1945年初夏德国法西斯覆灭,是苏军的大踏步进攻阶段。
其中,在第一阶段,苏军遭到了惨重的损失,短短半年时间内伤亡了数百万人。然而,正当希特勒自以为胜券在握,驱动180万德军发起“台风行动”直扑莫斯科时,却在莫斯科城下遭遇了苏军的迎头痛击。最终,德军败退。
那么,为何德军已经消灭了几百万苏军,苏联还能冒出这么多军队反攻?
难道斯大林真有变出部队的魔法神灯吗?
这其实涉及到:组建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到底需要有哪几方面因素的支持?
然后我们再看看二战时的苏联,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二战中,苏联是组建军队最多的国家。在全国死亡2700万人(包括军队1000万)的基础上,居然到战争末期还拥有1200万军队。这些军队怎么来的呢?
组建军队,首先要有人力,也就是人口。而且,最好是受过基础教育的人口,而不是文盲。毕竟现代战争无论是操作枪械,还是完成基本的战术配合,文化水平都是很有加成的。
一个国家的人力不光是参军,也要在打仗同时维持国家正常运转,包括军工生产和粮食生产、能源生产等。
苏联的人口大约是1.6亿左右,若算上吞并的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东部,则还能再多2000万左右。这个人口数,是德国(连上吞并的奥地利和捷克)的2倍左右。
同时,苏联在布尔什维克执政20年中发展基础教育,整体人口素质不低(当然,比德国还是要差)。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苏联出于政治理念,早早就解放妇女,男女同工同酬,很多妇女走上工作岗位,代替男人生产。莫斯科保卫战时,50万苏联妇女在城外挖出了一道道的反坦克壕。同时,还有不少妇女走上了前线,与男子并肩作战,乃至驾驶坦克、飞机,打击德军。德国则直到快覆灭时依然坚持让女人当家庭主妇。这么一来,斯大林可动用的劳动力实际上是希特勒的三倍。
除了动员妇女参战,苏联的社会主义理念,还尽可能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当然,民族群体之间的分歧乃至异动总是存在的,比如乌克兰西部很多家伙就甘当纳粹的帮凶。但是,至少苏联政府在往一个积极和团结的方向努力。
比如犹太人,在德国成为凌辱与屠杀的对象,而在苏联,500万犹太人为苏联红军贡献了50万士兵,将愤怒的枪口对准德寇。他们付出了20万人的牺牲,在11000名苏联英雄中占据了100余个名额(二战后,这些百战精英中很多人跑去了以色列,为以色列在第一次中东战争反败为胜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可以抽调三千万壮丁参战的苏联,损失三百万人并不足以毁灭战争能力。
其次,组建军队要有装备,更直接说就是要有工业。光有人,如果没有装备,那就是敌人的活靶子。
沙皇俄国原本是一个极为落后的半封建帝国主义。但布尔什维克当权后,大力发展工业,当时一战惨败的德国也与苏联进行了互通有无的相互帮助。到二战前,苏联已经具有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的工业生产力。这种工业基础,保证了苏联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武器装备。而且俄制武器皮实耐用,很适合大范围装备。
第三,组建军队要有粮食物资、能源。苏联领土辽阔,农业发达,军粮不成问题,(本条错,东欧粮仓丢失)燃料也不成问题。高加索的油田是希特勒梦寐以求拿下的,但最终也没得逞。
第四,组建军队,尤其在大敌压境、我军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补充军队,要有高效的动员能力。布尔什维克的集权化运作是很高效的,也有一大批忠诚和能干的中基层干部,加上俄国人本身的彪悍,补充动员速度很快。
第五,组建军队需要有时间。苏联广阔的国土给了喘息机会。德军在战争初期,不仅歼灭了数百万苏军,还突入了苏联国境上千公里。换成一般的国家,早就亡国了。但是苏联的领土面积,为自己赢得缓冲空间。即使敌人深入上千公里,莫斯科后面依然还有辽阔领土,可以提供修整补给,可以进行工农业生产。依靠这种空间换来的时间,苏军能够及时整训更多部队投入战场。
最后,盟友的支持。美国扶持苏联对抗希特勒,源源不断地支持了苏联武器、车辆、粮食,也极大增强了苏军的恢复能力。当然,到莫斯科会战时,美国的援助还没有达到高峰。
因为有了上面诸方面的因素,使得苏军在大量损失军队、丢失领土的前提下,还能够飞速补充兵力。从1941年6月22日开战,德军在短短三个月内歼灭200多万苏军,深入边境数百公里。但这个过程中德军也损失了30多万,而且苏军的抵抗没有被粉碎,还能维持整体战局。到这一步,德国其实已经输了一半。因为他们没法快速打垮苏军。随着战线的拉长,德军的补给线也在拉长,距离他们的大本营越来越远。同时,随着苏军动员机制的运作,苏军的抵抗越来越强烈。
此消彼长下,到莫斯科,德军的攻击达到顶点,双方的局部力量对比达到平衡。德军在莫斯科城下攻击数月,未能占领城市,反而在攻坚战中耗尽了锐气。而此时苏联的后援部队以远超过德军的速度增长,终于达到了足以反攻的程度,将德军击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