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股轩廖英强,电视节目中的股票分析准确度高吗?
如果准确度高,那股市里赔钱的还多吗?还至于有关灯吃面的吗?大部分散户是不是应该喝酒吃肉庆祝人生呢??谁家还买不起个电视?谁还看不明白个电视?那是不是会全民看电视炒股,又省心又省力地挣着钱何乐而不为?
事实是如果真按电视节目里专家分析推荐的来操作股票,估计你会伤心得找不到北。据说,很多机构和电视节目中的专家那是强强联手,里应外合,给散户下套的。股票上涨一段时间后, 专家就会在电视等新闻媒体传播各种利好消息,让散户感觉这涨势才哪到哪啊。大涨还在后面呢!正庆幸自己抓到大黑马呢,股价已经跟吃了泻药似的一落千丈。机构终于找到了高位接盘,山峰站岗的傻子!
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这需要散户擦亮眼睛,自己根据股票的基本面,技术面多加分析,来做到自己的判断。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千万别被任何消息左右了心态。多学习,多研究,审时度势,才是在这个市场里生存的王道。
看完点赞,收益无限!
名嘴操纵股票被证监会处罚126亿元?
廖英强一直以来被称为讲投资的郭德纲,靠着忽悠赚大钱。其实现在像这种廖英强的黑嘴还少吗?很多人稍微有点名气就去电视台,电台各种媒体上做什么财经嘉宾,先是侃侃而谈给你说了一大推,最后还会欲情故纵的说了两只股票,A股虽然散户很多,大家当买的人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这个力量也是相当惊人的,然后当股票涨的时候,他就偷偷卖了。让散户争先恐后的跳进去。
多年来,电视股评栏目是不少投资者获取证券资讯的一个重要渠道,也诞生了不少知名证券节目主持人。廖英强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居然通过不法手段获取个人利益,实在可恨。这种例子太多了,包括现在很多微信群,QQ群也一大堆,每天叫人入群,然后在里面推荐。中国股市里面有很多流通市值很低的股票,只要稍微有点人买,股价就上去了。好多人一定很奇怪,他推荐的第二天确实涨,那就是因为他不止跟你说了,跟很多人都说了。只要你长时间跟着一些微信群买股,你会渐渐发现,其实还是亏的,跟自己单独操作没有不同。
因为有着巨大的利息驱使,股市黑嘴层出不穷,各种炒股群也是数以万计,这些人就是靠欺骗那些炒股亏了着急想回本的心态,推荐一个一个准。原来靠割韭菜,每天就可以数钱数到手软啊。所以你看稍微有点炒股经验的人就建群拉人。
其实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做投资,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只有自己练就了投资能力,才是持久的盈利之道。当然,如果自己不专业,那就买基金吧。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那些给你推票的好心“专家”们,都在悄悄地抢帽子,割韭菜。就是那些收费的人也没安好心的,亏了他又不负责,稳赚不赔的生意,对他们来说。所以,我们只能相信自己。
你对荐股有何看法?
2018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没收知名证券节目主持人廖英强操纵股价的违法所得4310万元,并处8620万元罚款,总计金额达到1.29亿元人民币。
根据证监会在处罚决定中提供的信息,廖英强的操作手法,其实一点也不复杂。简而言之,他利用其知名证券节目主持人的影响力,在其微博、博客上公开评价、推荐股票。而在推荐股票前,他已经使用其控制的账户组买入了相关股票,并在荐股后的下午或者次日,集中将这些股票卖出,赚取差价。
此类操作手法在华夏大地并不罕见,而其奏效的原因,就在于有足够多的人跟随。只要有足够多的散户听了荐股专家的建议,去购买该股票,使股价迅速拉高,就给廖英强们创造了“出逃”的机会,并从中牟利。
令人震惊的是,即使证监会对廖英强发布了处罚决定,他也没有丝毫的悔悟和反省,反而认为是花钱给其所在的“爱股轩”网站做了广告,非常值得。在廖英强随后发布的一则网络视频中,他说道:“现在作为我们爱股轩的观众,应该是更有危机感了,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个平台,因为这件事,我应该是打了将近一点多亿的一个广告,现在廖英强的一个名字应该算是家喻户晓。”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大概说的就是廖英强和他的粉丝之间的关系。
我知道,绝大多数理性的投资者对廖英强这样的“电视荐股大V”是不感冒的。但是,抛开这些建“老鼠仓”的大V不算,听从那些真心荐股的专家去炒股,是否能够获得好的投资回报呢?
电视荐股专家的投资业绩如何?
和大家分享一个美国的真实案例,主角是一档美国超火爆的荐股节目“疯狂的金钱(Mad Money)”的主持人,吉姆•克莱默(Jim Cramer)。
“疯狂的金钱”是美国财经电视台CNBC重金打造的一款荐股节目。主持人克莱默是一个在美国知名度很高的“网红”,在推特上有100多万粉丝。他的主持风格非常夸张,充满激情,让人感觉血脉喷张,立刻产生去开户炒股的冲动。
研究表明,克莱默对于美国股民以及股市具有实实在在的影响力。
举例来说,有研究人员(Bolster, et al, 2012)统计了从2005年7月到2008年12月之间,克莱默在电视节目上做过的1592个买入建议和700个卖出建议,得出以下结论:平均来讲,当克莱默在电视上推荐某只股票时,该股票会在当天上涨0.38%,第二天上涨1.88%;当他在电视上推荐卖出某只股票时,该股票会在当天下跌0.73%。
可见,有很多美国股民,确实是听了克莱默的建议去进行买卖操作的。
问题在于,听着他的建议去炒股,其真实回报究竟是多少?粉丝有没有获得收益?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Hartley and Olson, 2018)仔细分析了克莱默管理的AAP(Action Alerts PLUS)慈善基金的投资业绩。该慈善基金按照克莱默通过其公司对外出售的投资建议执行,能够准确反映其投资建议的价值。该研究显示,从2001年8月,到2017年12月,慈善基金的投资总回报为97%(约合每年4.1%左右)。同期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其总回报为204%(约合每年6.8%左右)。慈善基金会的投资回报,完败于标普500指数。在这一期间,慈善基金会的投资夏普比率为0.16,大约是同期标普500指数的夏普比率(0.32)的一半。如果从2005年1月算起(即克莱默开始主持“疯狂的金钱”这档节目算起),其投资组合的回报依然不如标普500指数,每年的超额回报在-3%至-4%之间。
所以,不管是看纯粹的投资回报,还是风险调整后收益,跟着电视投资大V去进行买卖的股民,都蒙受了不少损失,并没有获得任何投资的好处。
专家凭什么帮你赚钱?
指望顺着电视大V的建议去炒股赚钱,从逻辑上就很难说通。
首先,如果电视大V确实是股神的话,他们就不会整天在电视上教你炒股了。
自己去股市里日进斗金,或者成立基金做基金经理,岂不是更好的选择?在电视上成为一个受众人拥戴的大V,恰恰证明其个人能力在于媒体运营,而不一定是投资。
其次,假设有一位大V确实良心发现,愿意“普渡众生”,帮助大家致富,那么这位大V越成功,其粉丝可能获利的机会,反而越小。
这是因为,看这位大V的节目的观众越多,那么在他给出任何投资建议时,顺着这个建议去操作的人数也越多。因此,市场上股价的变化,也越快。如果你的手不够快,很可能到你想买入/卖出该股票时,其价格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他的投资建议,也就不再那么有价值了。
研究(Engelberg, et al, 2005)表明,当克莱默推荐某一支小盘股时,其当天的交易量,大约为平时的交易量的9倍左右。在克莱默推荐某只股票的后一个交易日,对于该股票做空的交易量,比平时上升7倍。
这些做空的单子主要来自于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那么,为什么他们会在克莱默推荐某只股票的后一天去做空呢?其逻辑就是:由于克莱默的荐股,大量“韭菜”跟进买入,因此股票的价格在短期内上涨过快,偏离基本面。在股价上涨后的一天,开始做空,并在股价回归基本面后立刻卖出,就能获得短期的利润。
克莱默的粉丝们可能没有想到,在不知不觉之间,他们成了对冲基金职业投资者的“盘中餐”。
为什么电视荐股节目深得人心?
既然事实已经证明了荐股专家的建议不靠谱,为什么电视台愿意投入资源去做这样的节目呢?背后的原因很简单:看的人多,收视率高,可以卖更多的广告。那么,为什么爱看这类节目的人多呢?其背后的原因也不复杂。
首先,A股的散户股民众多,基数较大。
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年鉴(2018卷)》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投资者就达到了1.95亿人,其中自然人投资者1.94亿人。也就是说,高达99.49%的A股投资者均为散户。
其次,散户期待短期收益,操作频繁。
如上图(左图)所示,散户的股票交易量,达到了股市中所有交易量的80%以上。在如此高的交易量背后,体现的是数亿散户对于短期投资建议的强烈渴求。他们需要一些行业专家,在电视里直接告诉他们:接下来XX板块会比较热门,在XX价位购入/卖出YY股票。他们认为,听了这些专家的意见直接去股市上进行买卖操作,就可以赚到一些“快钱”。这就好比是“免费的午餐”,怪不得有这么多人趋之若鹜。
第三,散户缺乏投资能力,热衷于跟风和听从小道消息。
如上图(右图)所示,虽然散户的交易量占到了股市总交易量的80%以上,但是他们的投资所得仅占总盈利的9%。一个人如果在一项活动中持续亏钱,却还乐此不疲,欲罢不能,只能用“上瘾”来解释。对于这些散户来说,他们真正享受的,是买卖股票这个过程,而并非最终的盈利。
理性的投资者,不盲从荐股专家。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股市黑嘴廖英强及其兄弟廖英杰近日被抓?
廖英强等人被抓,还有台湾地区的分析师,这件事情对股市触动不小,也成为当下的一个热点。在股市行情低迷的时候,这些热点显得格外突出。
如何看待廖英强和这件事情呢?
我想站在个人的角度去分析一下,对与错仅代表个人观点。
第一,廖英强的技术可圈可点廖英强的技术分析非常扎实,理论和实战中还是很有一套的,否则也不可能成为当时电视台财经栏目的主讲分析师。其实我最佩服他的,是他总是能将枯燥无味的走势以及技术指标讲的栩栩如生,深入简出,滔滔不绝,这一点能和他媲美的还真不多。
单纯从这一点上来说,他在解盘的时候,也会教给散户一些常用的技术分析理论知识,也受到不少股民的认可。
第二,大资金运作与中小资金不同但是,技术实战好,不代表能够用这些驾驭更多更大的资金,比如徐翔,小型资金操作的时候,得心应手,名声在外,但是这种方式可能只适合不超过几千万的资金运作,一旦操作多个大私募后,是不可能去依靠以前那套技术分析做股票,就如同你是一个划船的能手,但是给你一艘舰艇,你不可能再去用木桨去划一样。
廖英强可操作的资金,据我所知是非常庞大的。是不可能单纯用技术分析进行操作的。因此,抢帽子成了他获利的手段。这一点我认为是最不能容忍的。从官方披露的数据看,基本上都是建仓后当天推荐就获利出局的操作,这是赤裸裸的欺骗。错了就是错了,这个没什么可争议的!
第三,廖英强不够沉稳被罚款还高调说交得起罚款,就当做了广告,还说因此流量大增。这是对官方的挑衅,对法律和规则的亵渎。对于一个年近50的中年男人来说,这是非常不成熟不沉稳的表现。这肯定为今天的被抓埋下了祸根。
第四,无资质经营这一点应该是这次被查的关键之一。该公司相关投顾的牌照,分析师没有大陆地区的从业资格,虽然这些分析师在台湾地区可能非常有名,技术上也很有一套,但是在一个没有资质的公司做没有从业资格的事情,肯定是违法的。
另外,其宣称能抓涨停的软件指标销售也是没有资质的,有股民购买后反而出现亏损导致被投诉。
你对廖英强等人被抓怎么看?